对现代历史学结构体系的构想

2016-12-14 10:24肖宏发
关键词:历史学史学建构

肖宏发

(广西民族大学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6)



对现代历史学结构体系的构想

肖宏发

(广西民族大学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6)

从理论上来说,有了历史学就有了史学结构,但史学家对史学结构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史学结构”的概念是到了近代才出现的。现代历史学的结构体系,可以从层次结构和学科结构两个角度来理解,由反思的理论层次、主体的骨架层次和辅助的基础层次三个部分构成。建构史学结构体系,旨在协调和平衡史学领域里的各种复杂关系,确保历史学的全面、健康发展。

历史学;史学结构;史学体系

历史学学科体系到底应该包括一些什么内容?这些内容之间又是一种什么样的组合关系?这是千百年以来一直没有统一答案的两个问题。对于这两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历史上不同的史学流派,深刻影响着历史学的发展。所以,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是至关重要的,它们是历史研究中首要的和基本的理论问题。

一、对历史学结构体系的历史考察

所谓“历史学结构体系”,按笔者的理解,应该是指构成历史学的层次和元素的总体概念,它至少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历史学的内容具体是由哪些层次和元素所构成,二是这些层次和元素之间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组合关系。

在人类历史上,从理论上来说,产生了历史学也就产生了历史学的结构,但历史学家对历史学结构的认识却经历了一个很长的过程。在中国传统史学中,并没有形成关于历史学的“结构”这一概念,我们只能以现代人的思维去探询和还原古代历史学家在这方面的认识。关于这个问题,早在1989年,先师赵吉惠就已经做过考察和总结[1]。

按照赵吉惠的考察,中国封建史学直到清朝中叶章学诚撰《上朱大司马论文》一文时,始有模糊的结构意识*这篇文章直到1921年吴兴刘承干刊刻《章氏遗书》时在《补遗》中才被增补到《文史通义》里。。章学诚把传统史学分为史学、史考、史纂、史选、史评、史例等六个部分。到了1921年,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对史学结构有了些零星看法,赵吉惠按照梁启超自己拟定的《中国文化史目录》一书的框架对梁启超的新史学结构体系进行了重建。此后的1924年,李大钊撰著《史学要论》一书,第一次明确提出“史学结构”体系并给予了论述,在经过周密分析之后,李大钊建构起一个比较详细的史学系统*李大钊建构的史学系统详表参见河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李大钊史学论集》第224页。。但赵吉惠并没有注意到,早在1902年梁启超就已经有了明显的史学结构意识,梁启超在《新史学》的开篇中就对“中国史学之派别”用结构图式的形式进行了划分,把中国史学分为正史、编年、纪事本末、政书、杂史、传记、地志、学史(史学理论著述划入此)、史学(包括事论、杂论、外史)、附庸(包括考据、注释)等十大类[2],只是梁启超对学术史、史学、史学理论等概念还很模糊。

赵吉惠在前人的基础上对现代史学的整体结构进行了初步构想,提出现代历史学应该由基础层次史料、中间层次对历史过程与规律的叙述、最高层次史学理论三个部分组成[1]。赵吉惠的贡献在于:一是把史学的整体内容划分为史学理论、对历史过程与规律的叙述和史料三个层次;二是把历史哲学归入了现代史学体系中;三是注意吸收现代新的内容进入史学体系,如边缘科学。然而,在概念的名称、内容的完整性和具体内容的归并等问题上都是值得商榷的,比如,“中间层次”和“最高层次”的概念是否符合学术规范和科学要求,把边缘学科称为“边缘科学”,史料层次中没有提到近代以来出现的照片和录像资料,把历史动力问题、历史发展规律的理论问题等显而易见的历史哲学问题则归并到“历史过程研究中概括出的理论与方法”中去了,等等。根据笔者的建议,先师在后来的全国高等师范专科教材《史学概论》中曾经做了微小的修改[3],但值得探讨的问题依然不少。

1992年,孙厚生撰文认为,当代历史学应当由基础层次、哲学层次和史学学层次三部分构成;所谓史学学层次,就是要“从形态学的角度研究历史学的性质、特点、对象、体系、结构、价值等问题”[4]。显然,这种划分法不但模糊了自梁启超以来所肯定的历史学的主体部分普通史和专门史的存在,即使是在概念的表述上(如“史学学层次”)也是值得商榷的。

二、建构现代历史学结构体系的基本原则

到底应该怎样来建构现代历史学结构体系?这是一个必须思考的问题。笔者以为,至少有六个原则是应该坚持的:

第一是指导原则——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不仅仅是唯物史观对历史的哲学思考,是历史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重要的是唯物史观是已经被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的历史观。唯物史观比较全面、客观地揭示了人类历史的科学内容,这就有利于我们对历史学的客观内容进行比较全面的、科学的思考。为什么处在同一时期的梁启超和李大钊会对历史学的内容有不同的理解?为什么李大钊建构的历史学结构体系比梁启超的全面而科学?原因就在于李大钊用的指导思想是唯物史观。当然,那时候唯物史观刚传入中国,中国的史学理论研究才刚刚起步,李大钊的史学系统结构也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这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

第二是继承原则——要承继前人成果。历史学家关于历史学结构概念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时期,而且每一次的突破或创新都是在前人既有成果的基础上完成的。因为,对现代历史学结构体系的最新建构也应把前人在这方面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中的合理部分吸纳进来。实际上,前人的研究成果是我们重新建构的基础,既有的史学结构为我们提供了很多的启发。

第三是全方位原则——要全面反映人类历史的全部或重要内容。历史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历史学通常指传统历史学,它包括通史、断代史、专门史、历史研究的一般理论和方法、历史发展的规律、史学史、史料的运用等内容,这些远没有包括人类社会在演进过程中所遇到的所有问题。广义历史学则是以整个广漠无垠的人类社会过去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既包括历史的客体,也包括历史的主体,更包括历史资料,通常就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说的“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1页注)。。很显然,从狭义历史学来建构,自然体现不了现代历史学的内容体系。现代历史学要为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面向现代社会的各项任务。现代化建设是一项十分复杂而庞大的综合系统工程,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等社会各个方面,这就需要历史学对人类历史的各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研究以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要面向现代化建设,历史学自身必须首先完成现代化,不能再像传统史学那样把自己封闭在一个狭小的圈子里,应该建立起一个开放型的现代史学体系。

第四是趋势原则——要与时俱进,反映历史学发展的新内容和新趋势。历史学以研究人类历史为己任,人类历史的发展日新月异,所以,历史学也一直在不断地调整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研究重点以适应社会历史发展的需要。现代历史学结构体系的建构,是要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从最广义历史学的角度出发的,所以应该以开放的眼光,站在时代的颠峰,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面向现代社会建设,反映历史学发展的新内容和新趋势。已经在西方史坛风靡多时的计量史学、心理史学、结构主义史学、社区史学、口述史学、文化形态史学、历史人口学、年鉴史学、新批判史学等新的史学研究领域,以及正在形成中的影视史学、模糊史学和有可能出现的多媒体史学、非文本史学等新的发展趋势,都应该纳入到现代广义历史学结构系统中去。

第五是协同原则——要使得新的历史学结构体系成为一个相辅相成的有机系统。协同原则就是结构中的各元素之间要相互形成拉动效应,推动各层次和各元素个个获益,整体加强,共同发展。建构起来的现代广义历史学结构体系,其内部的各层次和各元素之间应该是一种有机的协调组合关系,它们之间各自的功能或作用应该一目了然,各组成部分应该既有明确的分工又有紧密的联系,相辅相成,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共同组成一个有机的不可分割的整体。人们应该从这个结构体系中看到现代历史学的总体内容,更要看到各组成部分的基本作用和它们之间的有机联系。这样才能促进现代历史学的科学、快速发展。

第六是动态原则——要使新的结构体系随着人类历史的不断发展而不断地更新自身的内容。既然学术的发展都要坚持继承原则,因此,新的现代史学结构体系不能定格和一成不变,而是应该随着人们对人类历史认识的不断深化,史学研究新成果的不断涌现,历史观念的不断更新,以及新的研究方法的不断出现等而不断地进行修改、补充、发展和完善。作为一个现代开放型的史学体系,它应该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状态之中。只有在发展和变动中不断地补充和完善自己,这样的结构体系才会具有发展的前景和生命力。

三、对现代历史学结构体系的建构

基于以上基本原则,笔者所建构的现代史学结构体系包括如下三方面的内容:

首先是基础层次历史资料。历史资料是整个历史学学科存在和发展的基石。通常,传统意义上的史料包括考古资料与文献资料。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记载文献资料的载体已经越来越多,这就使得史料存在的形式发生了根本性质的变化。另外,在传统史学观念中被遗弃的某些资料如传说、口头资料等,在近现代社会中也突显出了自身的史料价值。这类新的史料包括口碑资料和音像资料两大类。考古资料、文献资料、口碑资料、影像资料这四种基本的史料,在现代历史学中是缺一不可的,特别是近代以来的影像资料,已经越来越突显出它的珍贵性和重要性。对不同种类的史料的研究,就形成了诸多的历史学的辅助学科,如史料学、编纂学、考古学、文献学、校勘学、目录学、谱牒学、档案学等等。一般来说,辅助学科是为主体学科服务并对其进行补充和说明的学科。

其次是主体层次历史叙述。历史叙述就是对客观历史运动过程的描述,是认识主体历史学家以认识中介历史资料为基础而形成的关于认识客体客观历史实际的著述,展现的是整个人类历史的动态场面。历史研究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接近并还原人类历史的客观运动过程,然后通过各种形式和手段把这一过程叙述出来以供现代人利用。历史学的其他目的或功能都是建立在客观历史实际的基础之上的。所以,对历史过程的叙述或描述构成了整个现代历史学的主体部分或称主体层次,又由于人类社会的历史特别是古代社会的历史及其过程到底是什么样谁也没有见过,人们只能通过叙述出来的历史去感知,因此,这一部分内容实际上构成了整个历史学学科的骨架,我们也可称之为骨架层次。

由于不同的历史学家在叙述历史时所运用或采取的方式和角度不同,因此就形成了不同形式的历史叙述,包括通史、断代史、国别史、区域史、地方史以及经济史、军事史、文化史、宗教史等等各种专门史。由于历史学以广漠无垠的人类过去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20世纪以来,许多学科纷纷回归历史学,在内容、理论和方法上互相借用以共同解决人类社会中的诸多问题,因此又和历史学形成了诸多的交叉学科或边缘学科,如环境史学、影视史学、计量史学等。在现代学科分类中,所有和历史相关的学科及其著述,都被作为二级或三级学科而划入一级学科历史学下,是构成现代历史学的主体,所以又可称之为主体学科。古今中外历史学的存在与发展,是全靠这些关于人类历史过程的叙述支撑起来的。

第三是反思层次史学理论。以史料为基石、以历史叙述为骨架搭建起来的现代历史学结构体系到底是什么样?这就是史学理论的作用。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对自身历史的认识也在不断加深,于是就会对历史学在发展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缺陷与不足进行反思和修正,对各种历史叙述进行评价和批判,对历史研究的方法与理论进行总结和概括,这就形成了专门的史学理论和方法论研究,因为是专门针对历史学的主体层次或主体学科进行反思和总结的,所以称之为反思层次或反思学科。史学理论在历史研究的观念、重点、方法、目的、意义和形式上都起着决定性的指导作用,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史学理论就会有什么样的历史学,史学理论的性质和研究规模决定了历史学的性质和研究规模。

反思层次的史学理论主要包括历史哲学和史学理论两个部分。历史哲学,现代中国史学界认可为历史理论,就是对历史的性质和意义的一种哲学阐释,是一门哲学理性思辨色彩很强的学问,包括了历史本体论、历史认识论和史学方法论三个部分的内容。通常,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不用历史本体论的概念,实际上就是历史观问题,包括历史发展的规律、动力、分期、阶级斗争等诸多理论问题。历史认识论,是关于历史认识的来源、内容和认识发展过程的哲学探讨;史学方法论,是关于史学认识主体历史学家认识历史的一般方式、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史学理论,通常指的是历史学自身的理论和方法,这是对“史学理论”的狭义上的理解,主要内容有:历史学的研究对象、结构、功能,史学研究的各种具体方法,史学评论,史学工作者的基本素养,史学发展规律与趋势,历史研究的组织与管理,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等等诸多理论问题。

如果从学科的角度来看,反思的理论层次包括了历史本体论、历史认识论、史学方法论、史学史、史学评论、史学概论等诸多二级或三级学科。史学史,是研究和阐述史学本身发展历史的学问,着眼于历史上各种历史观、历史思维和史书体裁与方法,总结历史上史学研究的经验教训,以及史学遗产的批判继承等问题。史学评论着眼于对历史研究和历史著述得失的评判,致力于史学认识成果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以促进历史学的健康快速发展。史学概论,着眼点在于如何致力于现在、未来的史学研究和建设,建立一种比较规范的史学认识论和方法论体系。这些历史学的反思学科,除了历史本体论以外,都是史学家以自己的历史认识和研究活动作为研究对象,评述历史认识和史学研究的得失,总结史学认识的经验教训、揭示史学认识规律的学科。

通过以上的分析与叙述,笔者对现代历史学结构的构想可以分为学科结构和层次结构两个体系,分别表示为表1和表2。

表1 现代历史学层次结构体系(以层次划分)

表2 现代历史学学科结构体系(以学科划分)

还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在这两个现代历史学结构体系的图式中,概念之间的划分从逻辑学的角度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交叉划分,历史学作为一个学科本来就是一个整体,各层次和各元素之间本来就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且相互利用的,比如,各种各样的历史叙述与反思,只要形成著述,就会成为历史文献,从而成为史料学和文献学的研究对象。所以,划分是相对的,各层次和各元素之间是可以互相转换的,这也是坚持动态原则的重要原因,更是动态原则的重要体现,各概念之间并不矛盾。

四、建构现代历史学结构体系的意义

研究和建构现代历史学的结构体系,其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是有利于重新认识与界定历史学的研究对象。历史学到底研究什么,这是一个千百年来一直有争论的问题。客观主义史学家如兰克认为,历史学研究的是过去的客观历史事实,主张“有一分史料说一分话”,历史研究的目的“只不过是要弄清楚历史事实发生的真相,按照历史的本来面目来写历史罢了”[5]。相对主义史学家如英国的柯林伍德、意大利的克罗齐则认为,历史学研究的是过去人们的思想或精神活动。柯林伍德就说:“历史的过程不是单纯事件的过程而是行动的过程,它有一个由思想的过程所构成的内在方面;而历史学家所要寻求的正是这些思想过程。”[6]。克罗齐则认为,历史是“必须在历史家的心灵中回荡”[7]的东西。中国近代史学家傅斯年认为,历史学研究的对象是史料。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一切科学都是历史科学。从广义上来说,历史学研究的是整个人类社会的过去。然而,到底应该研究人类过去社会中的哪些历史呢?由于每个时代都有自己要完成的主要任务和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所以每个时代的人们从历史中汲取的智慧和养分是不一样的,历史研究的重点也不一样。这就导致了不同历史时期对历史学研究对象界定的差异。现代社会对历史智慧的需求是全方位的,所以,对人类历史的研究也深入到了过去社会的方方面面。把这些方方面面的内容纳入现代历史学的结构体系中,就使得人们对现代历史学的研究对象有了一个全新的、简单明了的认识。

其次是有利于认识和协调历史学各层次和各元素之间的复杂关系。研究和建构现代历史学的结构体系,主要目的就是要考察史学内部各层次、各学科、层次与学科等之间的关系和机制。对于历史学内部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组合关系这个问题的研究,由来已久。从所建构的两个结构表来看,三个层次中的基础层次和主体层次主要是关于史学客体的研究,也就是史学家通过史料中介去接近或还原客观历史过程、揭示与叙述历史发展规律的研究。反思层次(史学理论)则主要是关于史学主体的研究,即在基础层次和主体层次的基础上,从理论和方法上对史学的发展进行反思、总结和指导。在中外的传统史学中,自觉的史学主体意识和史学理论意识是比较薄弱的,特别是18—19世纪的中国乾嘉考据史学和德国兰克的实证史学,都强调对历史事实的考证而轻视理论上的探讨,使得东方和西方的后世历史学在发展中都存在不同程度地轻视史学主体而偏重史学客体的倾向。马克思主义史学,以及相对主义史学、结构主义史学和心理历史学等现代史学流派,都比较重视史学主体问题的研究,这是现代史学区别于传统史学的一个显著标志。

第三是有利于调整历史学的研究重点和研究方向,保持现代历史学的全面发展。在作用上,基础层次很显然是一切研究活动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史学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没有材料和依据,任何学科的发展和研究活动都是泡影。主体骨架层次显然是支撑整个历史学学科发展的骨骼框架,没有主体骨架层次的存在,历史学学科将会像散了架的建筑,废墟一堆。反思的理论层次是全部史学认识活动和史学发展的灵魂与神经枢纽,在史学认识与研究活动中起指导思想的作用,特别是历史哲学部分,既是指导全部史学活动的历史观,又是发展史学的方法论,处于史学理论的最重要或最高位置,其地位和重要性不容忽视。这样的史学结构图式一经展现,现今历史学的研究重心和薄弱环节便一目了然。从一级层次范围来看,目前的研究重心主要集中在基础史料层次和主体骨架层次上,在反思的理论层次研究上则相对薄弱些。从二级层次范围来看,即使是在基础史料层次和主体骨架层次上,同样也存在薄弱环节,如各种资料的整理特别是文献资料数据库的建设,就相对落后。而史学边缘学科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影视史学、多媒体史学、非文本史学、生态史学等的研究还是空白。反思的理论层次中,最重要的历史认识论和史学方法论、史学功能、史学研究的组织和管理等问题,研究是最薄弱的,而这方面的作用是最大的。这对现代历史学的全面、健康发展是很不利的。一个学科要全面、健康发展,该学科的基础层次、主体层次和反思层次的研究都必须要全面跟上。所以,建立起一个科学而合理的现代历史学结构体系,在调整研究重点和研究方向方面,在历史学学科规划和建设项目方面,应该可以起到一个晴雨表的参照作用。

[1] 赵吉惠.论历史学的层次结构与观念变革[J].史学理论,1989(3).

[2] 梁启超史学论著四种[M].长沙:岳麓书社,1998:241-242.

[3] 赵吉惠.史学概论[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0:15.

[4] 孙厚生.当代史学结构浅析[J].新疆学刊,1992(4).

[5] 郭圣铭.西方史学史概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157.

[6] 〔英〕柯林伍德.历史的观念[M].何兆武,张文杰,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244.

[7] 〔意〕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与实际[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3.

(责任编辑 钟昭会)

2016-05-29

肖宏发(1965— ),男,瑶族,广西资源人,教授。研究方向:史学理论和史学史。

K09

文章编号:1000-5099(2016)05-0114-06

10.15958/j.cnki.gdxbshb.2016.05.018

猜你喜欢
历史学史学建构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建构游戏玩不够
高中历史学法指导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历史学
史学漫画馆
史学漫画馆
当代史学的转向
史学研究纵横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