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发展理念下民族村寨的未来发展研究
——以贵州黔东南民族村寨为例

2016-12-14 10:21张中奎
关键词:村寨民族绿色

张中奎

(贵州财经大学 文化与法律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绿色发展理念下民族村寨的未来发展研究
——以贵州黔东南民族村寨为例

张中奎

(贵州财经大学 文化与法律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在民族村寨的未来发展思路上,我们要秉承生态人类学的理念,走绿色发展之路。对于民族旅游型村寨,要继续稳健发展,不能一味追求多、大、快、全,以毁灭民族文化来换取经济的高速发展;对于民族工艺产业型村寨,可以在巩固已有的特色民族工艺基础上,利用旅游淘宝,适度发展高质量的观摩旅游;对于真山真水真文化的民族原生态文化型村寨,不要局限于发展常规性民族旅游,要利用旅游淘宝,主打农业观光体验旅游。

绿色发展;民族村寨;民族旅游型;民族工艺产业型;民族原生态文化型

1962年,美国人蕾切尔·卡逊发表了《寂静的春天》,对传统工业文明造成的环境破坏作出了破天荒的反思和批评[1],引起社会各界对环境保护的关注与重视。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了《增长的极限》,对西方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严重依赖高消耗、高污染来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提出了严厉的批评[2]。20 世纪 90年代费孝通指出,人类对地球竭泽而渔,使得资源枯竭、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气候异常……后工业时期必然会产生一个“文化大转型”,在这样的背景下,人类对自己创造的文化有必要进行全面反思,费孝通称之为“文化自觉”[3]163。 “文化自觉”这一论断代表了20世纪末中国思想界对人类自我生存状况的学理思考。

一、问题的提出

一提到民族村寨,人们就会联想到文化保护、经济发展、民族旅游等关键词,实际上不知不觉掉进了近世以来西方工业文明背景下发展主义的话语陷阱。民族村寨为什么需要文化保护呢?因为有文化破坏,否则毋需保护。为什么要发展呢?因为当地人有发展经济,向现代文明靠拢的欲望,同时文化保护需要资金,仅仅靠官方的财政拨款无疑是杯水车薪,入不敷出。政府为什么要发展民族旅游?这还是发展主义的思维在作祟,总觉得发展民族旅游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是拯救那些“贫困”地区的人民,改善“落后”民族经济地位的不二法门。发展似乎是当下民族村寨不可避免的趋势,既是外界对民族村寨的希望,也是民族村寨的村民自身主动的诉求。既然发展不可避免,那么,民族村寨的未来发展之路在何方?如何才能避免经济发展、文化衰亡的覆辙呢?笔者认为,民族村寨应该基于生态人类学的理念,致力于人与环境之间复杂关系的研究,探讨人类如何适应塑造其生存环境并伴随此过程形成的相应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风俗习惯,走绿色发展之路。

2015年10月底闭幕的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五中全会特别强调,坚持绿色发展,必须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4]。那么究竟什么是绿色发展呢?绿色发展实质上是一种生态人类学理念下的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以人为中心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领域全面协调互动的过程,是实现人的各种需求,体现人的本质的过程,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5]23。

亦有学者质疑,绿色发展不就是生态文明的另一种说法吗?不可否认,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确实有诸多关联之处。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按照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生态系统运转的客观规律建立起来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良性运行机制、协调发展的社会文明形式”[6]。也就是说,生态文明是追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一切进步过程和积极成果。生态文明理念主张人类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要节约和综合利用自然资源,以有效解决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由此可见,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绿色发展是对生态文明理念的进一步深化,是中国环境与发展领域不可逆转的潮流和趋势,是生态环境和文化环境优化、经济增长的一条新路径[5]27。

目前学界关注绿色发展/绿色经济的话题,主要集中在两个层面:其一,形而上的宏观理论思考,如《“绿色发展”的哲学探索》[5]《绿色发展实现路径研究》[7]等,其二,形而下的微观实践研究,如《绿色经济》[8]《县域绿色经济发展差异化研究》[9]《“绿色”的权威及其实践 ——内蒙古一个生态移民村的社区透视》[10]《蒙古族“约孙”的生态价值诠释——基于低碳和绿色发展的法理思考》[11]《绿色旅游发展规划的理论与实践——以四川省成都市郫县友爱乡为实例》[12]《红色旅游·绿色旅游·彩色旅游》[13]等。形而下层面的关注重点集中在转变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侧重城市的绿色经济发展,对乡村的关注侧重在发展绿

色旅游,或者挖掘少数民族传统伦理思想中的绿色发展理念。过去总认为城市被污染、被破坏了还有乡村,今天一旦把乡村也污染、破坏了,人类就只有走向毁灭,所以绿色发展应该是城市与乡村二元并重。有鉴于此,本文集中探讨民族村寨未来发展的出路。

二、民族村寨的发展现状及弊端

过去我们谈民族村寨的保护,一般都是大而化之的对策和建议,实际上民族村寨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需要采取的保护策略也各有不同。以贵州黔东南民族村寨为例,当前纳入政府保护视野的民族村寨,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图1):第一,以特色民族文化为卖点的民族旅游型村寨,如雷山西江千户苗寨、从江岜莎苗寨、从江侗歌之乡小黄村、黎平肇兴侗寨等;第二,以特色民族手工艺为生计的民族工艺产业型村寨,如锻造银饰的雷山控拜村、编织鸟笼的丹寨卡拉村、古法造纸的丹寨石桥村等;第三,风景秀丽,有某种民族文化的一般特征,但无任何特色民族文化、亦无任何特色民族手工艺的真山真水真文化的民族原生态文化型村寨*此概念为笔者的借用。黔东南曾经被世界乡土文化保护基金会列入世界原生态民族文化保护圈之一。有学者对生态旅游、原生态旅游等概念进行过专文讨论,详见彭兆荣、闫玉:《论生态旅游、原生态旅游与原旅游》(《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主要是纳入中国传统村落*中国传统村落,原名古村落,指村落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文化与自然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经济、社会价值,应予以保护的村落。在民族地区,传统村落一般同时也是民族村寨,但并不是所有的民族村寨都纳入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保护名录的许多民族村寨。这一类传统村落很多,2013年仅雷山县望丰乡就有三角田村、乌迭村、丰塘村、公统村*类型三中雷山县望丰乡公统村,当地政府准备依托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苗医王增世,打造苗医苗药文化村,在尚未建成苗医苗药文化村之前,暂时归入第三类民族村寨。、荣防村、乌的村、排肖村、乌响村8个村落*参见《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中国建设报,2013年11月11日,第3版)。被纳入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寨。

图1 民族村寨类型

类型一和类型二的民族村寨数量有限,类型三的民族村寨数量占大多数。问题是类型三的民族村寨受到前两类民族村寨发展的“启示”,在政府的倡导下也在跃跃欲试地准备投资搞民族旅游开发,会不会由此而加速民族村寨的衰亡呢?中国已经具有成熟发展模式的民族村寨是否为这些“后进”的民族村寨所必须模仿呢?究竟什么样的村寨才是当地少数民族群众所希望的“绿色村寨”呢?这些都是本文关于民族村寨的未来发展出路研究所关注的内容。

20世纪90年代初,国内旅游业方兴未艾。彼时,理论界和实业界大多乐观地认为旅游是无烟产业、绿色产业和朝阳产业。后来,经历了实践的惨痛教训,理论界逐渐意识到旅游业作为一个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轻的产业,也存在着人文环境和自然地理环境的污染、破坏问题,于是,理论界开始重视对旅游带来的文化“污染”、文化破坏问题的研究[14]。经过十余年的发展,第一类民族村寨如西江千户苗寨、肇兴侗寨已经由民族旅游,变成旅游的民族[15],人们更多感概的是人心不古,世风日下。例如,2010年雷山西江苗族鼓藏节前一周,由于诸多矛盾的汇集和利益纠葛,差点发生村民罢免鼓藏头的事件,好在经各级政府积极协调处理,终于平安过完鼓藏节。此外,因为门票收益分配等矛盾的积压,西江还发生过几次大规模的群众围堵景区大门的冲突。每年到五一、十一黄金周,知名度高的民族村寨人满为患,进出车辆拥堵,游客亦因为宾馆和餐饮价格暴涨、服务质量的降低怨声载道,投诉率上升。而知名度高的民族村寨周边一些名不经传的民族村寨,却因为游客和接待户之间信息不对称,旅游接待户坐守空屋,唉声叹气,只能望邻兴叹,羡慕嫉妒恨。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信息沟通的平台,接待户揽不到游客,不敢事先采购菜品。此外,凭借大众传媒的宣传,游客对于贵州民族村寨旅游点,大部分局限于苗寨只知道西江,侗寨只晓得肇兴。自驾车游一族,带着一家老小或亲朋好友,怕找不到吃住的地方,怕遭遇高价敲诈,投诉无门,对于一般的民族旅游村寨也不敢乱闯,只有硬着头皮堵车前往知名度高的民族村寨。

对于第二类民族工艺产业型村寨,据笔者的调查,西江控拜村、麻料村的银匠以外出谋生为主,有资金的自己租门面开店,一边当银匠一边当老板,没有资金的凭借银饰锻造手艺受雇于他人,收入都还不错。控拜村里只有银匠协会的龙太阳,在贵州省文物局和相关NGO的帮助下,建有控拜银匠村的网站,通过网络销售银饰。丹寨县卡拉村的鸟笼,石桥村的皮纸,除了传统的客商上门采购外,近年也通过网络平台将产品销往全国各地。这一类民族村寨大多有发展民族旅游的意向。然而,大多数学者的研究只是分析民族村寨进行旅游开发后出现的种种社会矛盾及问题,而没有静下心来思考是否这些民族村寨都适合发展旅游业这一大前提[14]。对于这些问题,笔者曾经在《预警原则:民族村寨旅游预开发的实证研究》一文中,分析了旅游预开发民族村寨可能会遇到的问题,总结了建立起文化保护的若干预警原则。在民族村寨旅游开发过程中,这些原则将有助于民族旅游可持续发展[14]。目前,部分民族旅游村寨存在传统手工艺品因供不应求而导致粗制滥造、假冒伪劣盛行的现象,部分商家还有拉客宰客等问题。就其原因,主要是开发不当和管理不善。许多民族旅游地居民和外来开发商之间的冲突,主要都是因为外来开发商在经济上、文化上把本地少数民族群众边缘化,所以在新的准备旅游开发的民族村寨要注意积极的引导、合理的规划和管理,双方互利共赢,避免类似情况的再发生。

图2 民族村寨绿色发展模式

第三类真山真水真文化的民族原生态文化型村寨,凭借各级电视台的宣传,地方政府的鼓动,以及村领导外出参观学习等途径,“凡”心已动,跃跃欲试地准备效仿兄弟村寨,借助政府和旅游开发商投资搞民族旅游开发。对于诸多民族地区而言,实施民族旅游成为他们进入现代化独具特色的方式,甚至是唯一的救命稻草。他们想依靠这条发展路径,加速自身的“后发”现代化进程。各民族村寨一心想发展经济,改善生活的愿望本身并没有错,问题是以牺牲、破坏民族文化为代价来强推旅游业在发展战略上就是错误的,无异于饮鸩止渴。说得危言耸听一点,旅游业是一种脆弱性、季节性非常强的高风险产业,投资不当还可能因旅游致贫。在榕江大利村等民族村寨,由于游客数量不多,当地人尚未感受到游客带来的外来现代文化对本土民族文化的强烈冲击。当地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一方面从事传统的种植业、养殖业等经济活动,另一方面在忙完插秧、种玉米、收稻谷、收油菜等农事活动之余,还可以外出打零工、做小买卖、跑运输等。多元的混合经济生产方式是村民们在长期的社会经济生产中总结出来的适应生存环境与规避风险的经验,是一套经过社会实践证明了行之有效的地方性知识体系。但是,随着榕江县开始制定县域旅游总体规划方案,大利村成为该县旅游开发重点打造的民族品牌,甚至在村民还没有做好精神准备的情况下,在国家发展话语与榕江县政府主导的趋势下被动地纳入到“大利侗寨”民族旅游的整体开发进程中去。土生土长的村民既缺乏经营旅游的相关专业知识,也缺乏投入旅游发展所需要的巨额资金。村民们在盲目跟风投资、四处举债、修房建屋,兴致勃勃地迎接、拥抱旅游的时候,旅游发展的前景却不一定是形势一片大好。很多村民只想着投资之后马上开业赚钱,却从来没有意识到,也没有人提醒他们旅游是一种高依附性、脆弱性的产业。

三、生态人类学视野下构建的绿色村寨

现代工业文明的高耗能模式已经给人类生活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效应,全球性的资源枯竭和环境恶化促使人类对当下的生产和消费行为模式进行不断的反思[5]8。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就特别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16]2015年6月,习近平主席在视察贵州重要讲话中,再次强调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叮嘱要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培植后发优势,奋力后发赶超,走出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发展新路。[17]笔者认为,民族村寨的绿色发展之路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植树造林,保护传承原生态的民族文化,还应该牢固树立可持续的绿色发展理念,倡导绿色生产、引导绿色消费、构建绿色村寨。

1.倡导绿色生产

绿色生产应该是一种既能满足人类多样性的需求,又能适应市场经济运行规律,还有助于改善自然环境,属于新型的、清洁的、可循环的生产方式。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曾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返璞归真、回归自然”世界十大旅游胜地之一,同时被世界乡土文化保护基金会列入“世界原生态民族文化保护圈”之一,被专家学者视为“人类疲惫心灵栖息的家园”和“民族原生态文化博物馆”。笔者认为,黔东南大多数真山真水真文化的民族原生态文化型村寨,不宜一窝蜂地打造为民族旅游村寨,走旅游“大跃进”之路。各民族村寨可根据当地的气候、地形、土壤、植被、地质、水源等自然环境情况,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例如发展鸡、鱼、鸭、猪、牛等养殖业,或者发展杉木、茶叶、烟草、葡萄、药材、核桃、蘑菇等特色种植业,并且鼓励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增加产品附加值。

同时,民族村寨要抓住阿里巴巴发展农村淘宝的机遇。阿里巴巴为了让农民更富有,让农业更有活力,让农村更美好,计划实施农村淘宝。他将建立一系列村级服务站,与各地政府开展深度合作,通过搭建市/县与村两级服务网络,充分发挥电子商务资源优化配置的优势,突破过去产品流通、售买信息不顺畅的瓶颈,各取所需,实现“网货下乡”和“农产品进城”的双向流通功能*据笔者2016年元旦前后在雷山县几个村寨的调查,当地的村主任已经参与县里组织的“农村淘宝”业务培训。。在农村淘宝计划中,需要一个村庄中心点、一帮经过培训的技术人员、一台电脑、一条专用网线、一个超大屏幕*参见王梦:《谁是下一个“阿里巴巴农村淘宝项目”合作伙伴?》。农村网,http://www.nongcun5.com/news/20150212/33598.html。“五大件”才能正常运行。通过农村淘宝,可以解决民族村寨的特色农产品销售无门的难题。

笔者认为,在民族旅游型村寨和民族工艺产业型村寨的游客接待模式上,贵州省旅游局可以发挥组织领导作用,建设贵州民族村寨的旅游淘宝*旅游淘宝是笔者的初步构想,应当具备旅游预订、消费、评价一条龙的完整服务功能。一方面可以将小型的民族旅游接待户组织起来,有效地共享资源,与游客进行线上交易;另一方面可以发布各地民族节日、民族活动等信息,节约广告等交易成本,让游客和旅游接待户利益最大化。,具备旅游预订、消费、评价一条龙服务功能。一方面避免游客扎堆,超出民族村寨的接待能力;另一方面也引导旅游活动中的绿色消费,鼓励游客选择一些边远的民族村寨作为旅游目的地,享受高质量的民族旅游服务。对民族原生态文化型村寨,亦可利用旅游淘宝,并遵循“住城镇、游生态民俗”的原则,游客回到中心城镇住宿。这种旅游方式好处是减少对民族村寨的建筑改造,降低对自然资源环境的破坏,减少村民在旅游上的资金投入,村民进则为商,退则为农,不至于因旅游业发展低迷而致贫,坏处是游客不能全方位地体验少数民族的文化风情,村民也将失去住宿的经济收益。此外,民族村寨必须靠近城镇,若是太远当天从民族村寨旅游后返回城镇也不现实。

2.引导绿色消费

在现代工业文明背景下的高消费模式中,人类被异化,认为拥有金钱就拥有一切,认为生活幸福的主要标志是享乐,导致了人类无限的欲求和有限的自然资源这一对矛盾不断加深。在这种畸形的消费模式下,经济增长的惯常模式是大批量生产→巨大的消费→惊人的浪费。这种消费模式一方面虽然极大地带动了经济的增长,另一方面却造成大量的自然资源浪费,导致巨大的环境承载压力,从而使人们的幸福指数急剧下降。人们在闲暇之际,怀着文化朝圣的心态,怀着回归乡土体验少数民族地区真山真水真文化的憧憬,选择到民族村寨旅游,消费民族文化,消费青山绿水。游客这种旅游活动主要以文化差异体验为目的,与之相悖的是,游客很少被乡土文明所同化,反而是伴随着游客的到来,同质性的现代文明、消费观念等逐步渗透到这些此前“尚未被污染的旅游胜地”,其直接结果是导致乡土文明、少数民族文明为现代文明所吞噬。一方面,游客希望在旅游地体验原汁原味的民族风情,观看未被人工改造的自然环境;另一方面,大多数游客其实是叶公好龙,在涉及住宿餐饮问题时,并不希望自己和当地少数民族群众一样住在“真实的传统建筑”中,品尝当地的菜肴,而是希望住在能够提供抽水马桶、热水淋浴、大床房的“标准间”,吃大都市难得一见的“野味”菜品。

笔者认为,绿色发展倡导绿色生产,那就必然要引导绿色消费,这不但是针对游客的,也是针对村民自己的。第一,消费内容上,提倡选择未被污染或有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食品。例如:村民在保持民风民俗的前提下,也要适度控制饮酒,禁绝抽烟等不良习惯。游客到民族原生态文化型村寨旅游,可以当场采购地方特色农产品,通过快捷的物流寄给亲朋好友。第二,消费过程中,要尽量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污染,特别是妥善处理好生活垃圾。例如:村民要养成爱村护村的观念,严于律己,人人动手消灭白色垃圾。同时,游客进村即每人发一个垃圾袋,让他们随时可以收纳产生的垃圾,定点扔掉垃圾。如果是需要购票的民族村寨可以将注意事项印在门票上,提醒游客自觉遵守相关规定。第三,消费观念上,要适时引导人们注重环境保护,节约资源,倡导简单主义的生活理念,做到消费的可持续性。接待户对于饮酒和吃饭的酒杯碗筷,要做好消毒处理,告知游客放心使用,最好不用一次性餐具。在绿色消费的理念下,民族村寨的民居改造建设规划,要注重防火,在使用钢筋混泥土建设房屋时注意与村寨整体风貌的协调。建设生态厕所而非冲式厕所,一方面节约资金,另一方面也减少对民族村寨的过度改造,以及对水资源的过度浪费。

3.构建绿色村寨

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人类有目的地进行各种生产和消费行为,产生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自然与社会等多组错综复杂的关系,从而形成了大小不等的村寨或社区。笔者认为,绿色村寨是指以提高村民生活质量、改善村寨环境质量、提高村民幸福指数为目标的生活理念来构建的村寨,包括向村民灌输绿色文化的生活理念,引导村民绿色消费,鼓励村民形成文化自觉,让他们自己主动去革除过去的一些生活陋习,实现村民生活方式的正向改革,保证村寨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

简而言之,建设绿色村寨至少包含两个层面:第一是硬件设施的建设,包括村容寨貌建设、环境绿化以及生活垃圾、污水的处理,节约资源的环境保护宣传等设施。加快民族村寨村容寨貌的改造工作是构建绿色村寨的一项重要工作。民族村寨的生态游是一个高质量的文化观光、民俗文化与自然风光和谐的复合型旅游,需要给游客提供一个安全、卫生、舒适、健康的旅游休闲环境。一方面,地方政府需要对民族村寨的村容寨貌进行改造;另一方面,需要对民族文化进行收集、文物整理、保护传统建筑等民族文化资源,修建乡村步行道、寨门、路灯,改造房屋、电网、排水沟等。第二是软件设施的建设,一方面建立完善的村寨管理体系,搭建村民参与环保的有效平台,让普通村民快乐生活,提高村民的幸福指数。另一方面通过举办一系列定期的绿色环保活动,让村民创建绿色家庭,选择不破坏、少破坏环境的绿色生活方式。村寨要长期保持良好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需要不断改进管理工作,要给予保护环境的先进个人和家庭各种形式的奖励。

四、结语

民族村寨的类型多种多样,如果千篇一律地发展民族旅游,那将可能会导致严重的文化灾难,有可能既挣不到钱,又丢掉老祖宗传承下来的民族文化。在民族村寨的未来发展出路上,要充分利用发达的网络服务,构建旅游淘宝,提供订购消费评价一条龙服务。对于民族旅游型村寨,要继续稳健发展,不能一味追求多、大、快、全,以毁灭民族文化来换取经济的发展;对于特色民族工艺产业型村寨,可以在巩固已有的特色民族工艺基础上,适度发展观摩旅游;对于真山真水真文化的民族原生态文化型村寨,在维持一般性农业生产活动基础上,可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农业,利用农村淘宝平台出售自己的特色农产品。这一类民族村寨,最好不要盲目发展常规性民族旅游,即使发展旅游也要谨慎地论证,主打农业观光体验旅游,组织游客自驾游,民族村寨只能提供游、娱、吃、购,而把提供住宿的服务功能让位于附近基础设施较好的中心城镇。

总而言之,民族村寨的未来发展出路上,要牢固树立绿色文化理念,倡导绿色生产,引导绿色消费,“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才能构建真正意义上的绿色村寨。

[1] 〔美〕蕾切尔·卡森.寂静的春天[M].吕瑞兰,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5.

[2] 〔美〕德内拉·梅多斯.增长的极限[M].李涛,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3] 费孝通.论人类学与文化自觉[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

[4] 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提“十三五”十字发展理念[EB/OL].[2015-10-29].中新社北京,http://www.chinanews.com/gn/2015/10-29/7596646.shtml.

[5] 万志康.“绿色发展”的哲学探索[D].杨州:扬州大学,2012.

[6] 李世东,徐程扬.论生态文明[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2).

[7] 钟元邦.绿色发展责任实现路径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3.

[8] 张叶,张国云.绿色经济[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0.

[9] 叶敏弦.县域绿色经济发展差异化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4.

[10]荀丽丽.“绿色”的权威及其实践 ——内蒙古一个生态移民村的社区透视[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6.

[11]黄华均.蒙古族“约孙”的生态价值诠释——基于低碳和绿色发展的法理思考[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4).

[12]金度欣.绿色旅游发展规划的理论与实践——以四川省成都市郫县友爱乡为实例[D].成都:四川大学,2002.

[13]巫钰程.红色旅游·绿色旅游·彩色旅游[J].中国经贸,2008(8).

[14]张中奎.预警原则:民族村寨旅游预开发的实证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5(3).

[15]徐新建.开发中国:“民族旅游”与“旅游民族”的形成与影响——以穿青人等为案例的评述[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7).

[16]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17]习近平在贵州调研时强调看清形势适应趋势发挥优势,善于运用辩证思维谋划发展[EB/OL].[2015-06-18].http://www.gov.cn/xinwen/2015-06/18/content_2881604.htm.

(责任编辑 杨军昌)

2016-07-25

张中奎(1978—),男,布依族,贵州都匀人,贵州财经大学文化与法律学院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贵州大学人口·社会·法制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研究方向:民族旅游、西南民族文化史。

F327.8

A

1000-5099(2016)05-0053-06

10.15958/j.cnki.gdxbshb.2016.05.010

猜你喜欢
村寨民族绿色
绿色低碳
我们的民族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无蚊村寨丁屋岭
多元民族
村寨——海坪彝寨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别让民族村寨毁于当代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的地扪模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