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取舍:网购狂欢下的“数字崇拜”
是追求电商业态的持续繁荣,还是双十一的昙花一现,对京东、阿里这样的电商平台而言显然是一种充满挑战的“取舍”。中国的市场足够大,但一口吃不了胖子,电商企业应该告别过去的“数字崇拜”,而更应着眼于推动电商可持续的发展,自觉维护好电商全链条的形象和秩序。
双十一的网购狂欢,越来越具有了“数字崇拜”的味道,国家GDP都已经告别数字崇拜的阶段,电商却要追求得到一个单日500亿、1000亿的数字。
双十一数字崇拜背后也暴露出电商诸多的问题。比如很多商家集中资源来赌这一天的销量却只赚吆喝不赚钱,比如订单陡增后暴力分拆的问题,比如平台广告资源价格水涨船高的问题。
对于双十一存在的问题,不仅消费者颇有微词,连政府官方也提前打起“预防针”:双十一前夕,国家发改委、工商总局等多部门密集警示“双11”,禁止商家使用易误解的标价,并将打击虚构原价的行为,重点打击网购“虚假评论”,同时警告不要容忍商家的不端行为。
那么,京东又是如何看待电商网购狂欢“数字崇拜”现象的呢?
陈宇表示,“双11首先这几年变成网络狂欢了,我们觉得发展到现在来讲,应该逐步的不要炒作,不要都集中在这一天,再追求数字的极致没有意义。因为它会对用户、对整个社会产生越来越多的负面影响。这么多商品集中在这一天发货,要在这一天备这么多的人力、物力,对整个的物流效率是有伤害的。客户本身可能7、8、9月份有这种买东西的需求,非要等到这一天,让这么长时间就为了那一点价格优惠不去享受该享受的服务,实际也是对购物不利。”
陈宇表示,京东内部在反思双十一的问题,“我们倾向于把好物低价持续的让客户随时想买随时买,真正的让好物低价持续,尽量别有波动,都集中在这一天意义不大。”
平台一味追求单日数字的极致,让需求冰冻、订单陡增,消费者不能及时收货,这有损整个电商行业在消费者心中建立起的良好形象和经营秩序,修正网购狂欢的数字崇拜已迫在眉睫。
当然,究竟是追求电商业态的持续繁荣,还是双十一的昙花一现,对京东、阿里这样的电商平台而言显然是一种充满挑战的“取舍”。中国的市场足够大,但一口吃不了胖子,逼迫商家打五折然后一天卖出一年的销售额,并不代表电商的真正繁荣,随着电商业态的日渐成熟,电商企业应该告别“数字崇拜”,而应着眼于推动电商可持续的发展,自觉维护好电商的形象和秩序。
双十一,鼓励用户买买买与提倡用户理性消费,追求销量至上与崇尚品质电商,都体现着电商消费文化上的一种“取舍”。网购狂欢时刻,“取”与“舍”两种截然不同的选择,也反映出电商对消费者的真心,电商做大蛋糕的同时,更应考虑到消费文化的社会影响和跟风效应。
双十一在国内越来越火热,其影响也越来越广泛,但双十一反映出的消费文化上的虚无主义,也开始招致越来越多消费者的反感。网上不乏人们的调侃,说双十一已经成为一年一度的虐(单身)狗节和年轻人买买买的败家大比拼。
对此,京东也有他们的思考,“这次我们真的是希望大家冷静,希望大家降降温,别那么盲目、冲动,我们这次双十一的口号都是‘认真购物,买点好的’。因为通过我们用户调研反馈,每年我们会把各个区域客户集中在一起听他们的反馈,刘强东也会参加,实际上大家反馈回来,有些真是被大家刺激的没必要的东西囤半年,洗发水什么的,真没必要。”
陈宇说,“电商购物节以后追求的,应该是消费品质,利用我们的服务、物流优势,把中国企业好的商品通过双十一传递出去,这也是我们的一个责任。”
总体来看,作为一项盛大的网络节日,让年轻人只知道“买买买”,它所带来的社会影响和跟风效应显然并不利于双十一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导向,电商应该审慎的思考如何杜绝网络消费文化的虚无主义,甚至是消费文化上的扭曲,思考该向年轻人甚至是未来向世界输出一个什么样的“双十一”。
诚然,双十一鼓励用户买买买与提倡用户理性消费,追求销量至上与崇尚品质电商,都体现着电商企业消费文化的一种“取舍”。网购狂欢时刻,“取”与“舍”两种截然不同的选择,也反映出电商对消费者的真心,电商做大蛋糕的同时,应考虑到消费文化的社会影响和跟风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