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中国(苏州)书法史讲坛综述

2016-12-14 02:25王伟林
书画艺术 2016年4期
关键词:拓本王铎碑帖

2016中国(苏州)书法史讲坛于2016年8月5日至8日在江苏省昆山市隆重举办。创设于2008年的“中国(苏州)书法史讲坛”由苏州市与中国书法家协会等联袂主办,目的是培养高层次书学后备人才,推动书法史研究走向深入,打造中国书法学术品牌,此前已成功举办五届,其高品味的学术追求和开放的学术视野赢得海内外书学界广泛的好评。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论文评比或清谈式的聚会,讲坛每届均邀请5位著名的书法史及相关领域的研究专家,有针对性的为国内高校书法专业在读硕、博士生以及旁听学员开设高水平的学术讲座,并特设50个名额资助这些青年学子的食宿费。5位专家演讲结束后,组委会还安排半天与学员、旁听者进行互动交流,释疑解惑,使讲坛成为难得的书法研究的学术盛宴。本次论坛由中国书法家协会隶书委员会副主任、苏州市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苏州大学研究馆员、博士生导师华人德,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兼学术委员会委员、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苏州市书法家协会主席、苏州科技大学教授王伟林主持。

8月5日上午,台湾艺术大学教授李郁周,题目《甲午战后台湾书法的发展》。

“宰相有权能割地,孤臣无力可回天;扁舟去作鸱夷子,回首河山意黯然”,李先生的演讲从邱逢甲《乙未离台诗》开始。在序言部分,李先生例举了诸罗·东吟社(1685年,沈光文、季麒光)、台中·栎社(1902年,林朝崧、林资修)、台南·南社(1906年,连横、赵钟麒)、台北·瀛社(1909年,谢汝铨、洪以南)、鸟松阁唱和集(1906年,后藤新平)、大雅唱和集(1921年,田健治郎)、丙申诗人节大会(1956年,于右任)等台湾文人集社情况,描述了台湾的诗书画传统。

李先生将立论主体分成五个部分。

一、书法结社与书法展赛:台南善化书画展览会、嘉义鸦社书画会、新竹书画益精会、台北淡水华光书道会、台中大雅书道会、台湾书道协会、台湾书道会(台北)、台湾中部书画协会、基隆东壁书画会、新竹竹南南洲书画协会、台中丰原书道会。

二、书法图录与书法书籍:吉川利一编《高砂文雅集》、林熊光编《三先生遗墨》、李逸樵编《大东书画集》、黄瀛豹编《现代台湾书画大观》、林锡庆编《东宁墨迹》、《日本书道作振会第二回展览会出品记念写真帖》《第二回泰东书道院展览会记念写真帖》、川谷尚亭菩《书道史大观》、过本史邑著《习字教育之根本的革新》、铃木翠轩著《新讲书道史》《书道全集》(27册,1930年代)、书法杂志(书鉴、书道、书之研究、书之友)。

三、碑帖典范与书法学习:《啸堂集古录》(宋王俅撰集)、《古今楹联汇编》(清吴隐摹刻编集)、《钟鼎籀篆大观》(清吴大潋编集。上海,碧梧山庄)、《汉碑大观》(清钱泳临书摹刻。上海,碧梧山庄)、《近代碑帖大观》(烟水山民编集。碧梧山庄)、其他(如《十七帖》《皇甫诞碑》等)。

四、学校书法教育与教材:玉木爱石《台湾教科用书国民习字帖》、杜逢时《公学校用国民习字帖》、山口半峯《公学校用国语书方手本》、高冢竹堂《公学校用国语书方手本》、丹羽海鹤《新撰习字帖》(中学校用)、木俣曲水《教育书鉴》(中学校用)。

五、板桥林家典藏书法名迹:褚遂良名下绢本《兰亭序》、怀素小草《草书干字文》、苏轼《杜甫桤木诗》、黄庭坚《宝积经发愿文》、黄庭坚《王长者墓志铭稿》。李先生通过翔实的文献和丰富的图版,为我们全面展现了甲午战后台湾书法发展的整体状况。

最后,李教授还出示了怀素小草《草书干字文》复制卷,引领大家从题签、引首、本幅、跋尾、传藏等方面直观、全面地鉴赏了这一传世经典法书。

8月5日下午,浙江大学教授薛龙春,题目《王铎的观众》《尺牍与艺术史研究》。

一、《王铎的观众》

这一讲题是从环境的角度来讨论复杂的书写活动,并就此提出值得思考的问题。作者选取了两个极端的环境,一是王铎在友人的围观下即兴挥亳,一是他大量诗文稿的书写。

第一种情形往往发生在夜晚的酒宴上,有美姬环绕,有友人谈诗,在这样的场合王铎常常被要求即席挥亳。作为观看的中心,王铎的表演须遵从一定的脚本,从而餍足观众的视觉期待。讲座从王铎的装束、书写姿势、作品的形式特征以及观众与王铎的互动诸方面,讨论了在观众的凝视下,王铎书写具有强烈的动态、变化与偶然性,而节奏感与视觉性则是他表现的重心,作品在形式上具有夸诞的色彩。

第二种情形是手稿。讲座比较了近十件同样内容的书札、卷轴书法与其手稿,指出它们之间存在的种种差异。虽说王铎的手稿同样展现了他的笔墨操控能力,但整体上显得平正稚拙,与观众鼓噪围观情形下的书写大异其趣。

演讲者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还应该相信“书为心画”吗?还应该相信最高明的书法是自然流露吗?对王铎两种类型的书写的分析,动摇了我们这一认识、理解与研究书法的基础。从研究的角度,演讲者也提醒听众,在中国书法史上,什么是“作品”,什么是“风格”,存在着话语的断裂。对于这种隐匿的断裂,应该给予格外的关注。

二、《尺牍与艺术史研究》

这一讲题以三组信札来讨论尺牍对于艺术史研究的重要意义。

第一组信札藉以讨论文彭刻印的史实。与通常引用较晚的周亮工《印人传》的一则佚闻来证明文彭能够自篆自刻相比,新发现的文彭的若干信札、王守、周天球、王谷祥等人的信札大致可以帮助人们重构吴门文人的刻印活动,其结论或许与过去认为在印石进入使用之前,文人与刊工分任篆、刻不尽一致。

第二组信札可以帮助人们了解王铎的各种关说活动。薛先生分三个方面进行讨论:1.作为一位京官,王铎的家族得到地方官的各种庇护,而他则帮助这些地方官在考绩、升迁等方面进行运作;2.为获得南都翰林院的职务,他透过侯恂向周延儒举荐自己,并因此招致亦想获得这一职位的倪元璐的厌恶,倪、王二人的关系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亲近;3.在王铎与同年张镜心的交往中,他们互相举荐子弟与友人,并在科举等等方面向当地学台进行关说。

第三组信札有14封,其中一封是了解阮元南北二论出炉之后的社会反应的重要材料。成亲王有意识的改弦更张、阮元的高度自信及对高垲的期待、对刘墉的不满,无疑可以丰富人们的艺术史知识,并开拓人们的思考方向。

8月6日上午,上海图书馆研究馆员仲威,题目《碑帖的魅力》。

中国碑拓始于南朝,惜无实物流传。传世最早拓片出于唐初,唯见敦煌藏经洞数件而已。宋代金石学昌明,然传世宋拓本稀如星凤,元代拓本数量更为稀少,故善本碑拓必称“宋元”。明拓最下,拓工多劣,唯恃五六百年之历史沧桑,傲立不倒。清初,碑拓走出低谷,迎来了金石学的第二个高峰,乾嘉拓本更是独领风骚,拓工可与宋元相比肩,堪称“善本”。道光、成丰、同治拓本遍地开花,海内名碑悉数拓遍,可称“旧拓”。清末民国碑拓存量最多,最易收藏,造福学林与书坛。

碑帖鉴定涉及断代与辨伪,初为文人鉴赏之余事,后为碑估之秘籍,再经藏家之推波,遂成独立之体系。先后出现了不少碑帖鉴定之经典著作,仲先生借本次讲座之机,向学员细述了碑帖的文物与文化价值。仲先生系统介绍了擦拓、隔麻拓、乌金拓、颖拓、瓜皮拓、浓淡拓、朱拓(硃拓)、双色拓、毡蜡拓、全形拓、字口勾拓等传统碑帖拓印方法,并经由图例展示,简要介绍了各种拓法的异同和深厚的艺术趣味。仲先生又以诸如《坡公铁如意全形拓》(哈少甫藏)、《古琴拓本六条屏》(顾文彬藏本)、《唐砖四美图》(金兆蕃藏本)、《商龙骨拓片·车马出行图》(邹安跋本)、《宋景定漏壶拓本》(张廷济跋本)、《鼎彝八轴拓本》(吴大潋题)、《曼生壶拓本》(吴昌硕题)、《岳飞端砚拓本》(经谢枋得、文天祥递藏)、《黄任瓜瓞砚拓本》(吴门顾二娘精制)、《虎符龙节拓本》(翁方纲、江德量跋本)、《马湘兰熏香炉》(褚德彝拓本)、《清代金石家砚石小像》(翁同觫题)、《苏涧宽颖拓博古图四轴》(黄士陵题记)、《管琳皴法博古图》(巴拿马万国博览会本)等上图所藏海量古物、碑帖善本为例,从碑帖的书法美、传拓美、装裱美、人文美、版本美五个角度阐发碑帖魅力。仅册页或折经装池即有面板、题签、题端、题跋、题画、图例、照相、藏印、木匣、函套、书衣诸美。仲先生的讲座还兼及碑帖的学术性、清末民初以后的碑帖鉴藏、当代人的碑帖视野、如何把玩碑帖等话题,为青年学者拓宽艺术视野,掌握碑帖研究的理路与方法提供了有益借鉴。

8月7日上午,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王家葵,题目《唐赵模集王羲之千字文考鉴》。

王教授的讲题是他在近3年中,对近年面世的唐人赵模集王羲之千字文残卷进行个案研究的成果,涉及此卷的历代著录情况、流传过程、印章考证、字迹来源、刻帖相关情况,以及此卷制作时间和其可能目的,等等。该成果近日已由中华书局出版。王教授的演讲分为上下两部分。上篇为“唐赵模集王羲之干字文鉴真”,从文物学角度对作品实物进行鉴定;下篇为“唐赵模集王羲之干字文研究”,则是站在历史学的立场,对该作品的制作、流传、意义等进行分析和讨论。

通过文献爬梳和对题跋、印章等的分析,王教授认为,唐人赵模于贞观十二年至二十二年之间集王羲之干字文,其在后世流传过程中产生过多件复制品。通过与今存王羲之字迹(如《兰亭序》《平安何如奉橘帖》《官奴帖》等),以及几部重要集王碑刻(如《圣教序》《兴福寺碑》《金刚经》等)的图像学比勘,字迹符合度甚高,可以认为今天所见这件“赵模千字文”即使不是原件,也是高质量的复制本。虽然本卷年代之最后确定,仍需通过纸墨的科学分析报告来结论,但从此件作品中避讳字的刮削情况看,宋以前的可能性较大。

此卷末尾处有宋代宰相贾似道“悦生”葫芦形印的残印;明代中叶曾在苏州史明古家等处流转;而通过对“定圃珍藏”“借卿鑒赏”两方清人鉴藏印的分析,王教授认为此作清代曾藏于内府,出宫时间当在嘉道之际,原因很可能与嘉庆二年乾清宫失火案有关,应为天禄琳琅所藏书画煨烬之馀,而为宫人盗出售于外间者。

耕制作目的而言,这本干字文可被视为赵模制作的“王羲之行书标准字库”,应当就是唐代内府的“行书教材”。著名的集字碑《怀仁集字圣教序》即主要从此取材。而且,唐代大书法家李邕也曾受到“赵模干字文”的极大影响。宋代有多件诏敕文书的书法与“赵模干字文”高度契合,传世的宋高宗《御书院书干字文》就是“赵模千字文”的临本,可以认为,从北宋到南宋,内廷一直以“赵模千字文”为书法学习范本。

此卷明代曾经在苏州刻帖,拓本流传极罕,王教授几经周折,访得影印本一种,又得拓本一册,补全了现存墨迹残卷之不足。今天这份墨迹残卷及其完整刻石拓本,是唐代“王羲之行书标准字库”的硕果仅存者。

8月7日下午。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朱以撒,题目《一个人的表达》。

演讲主体大致分为三个部分:

一、表达的主体与环境。

一个人对书法生活现象进行表达,可以从不少角度进入,但是必须贴近当代的书法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不是疏离,无的放矢。每一个时代的评论者都有评论的义务,那就是服务于当下,表达此时的见解。积极介入当下的艺术实践是每一个书法家努力为之的,可是只有书法创作实践是不够的,进入社会审美消费渠道的实践产品——书法作品是需要获得评说、认识的。那种于书斋自娱自乐束之高阁者已经越来越少,那么,介入评说的人和机会就会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复杂。

现在我们常见的个人表达通常有三种。

一种是表达对于古代书法事件、现象的见解,细腻梳理,进入史学深处,甚至为了一个很小的问题殚精竭虑。二是表达书法艺术与世界、全球的文化的关系的。还有一种就是贴近此时的书法实践,很现实,可视,可抚,对活着的人及作品提出自己的看法。

二、表达的愿望和达到的效果。

每个人都有自我审美经验的规定性和场域。这和个人的书法实践方向、审美方向的确立是有关系的——不可能哪一个人面面俱到平分秋色,也不可能都说在点子上切中肯綮。事实上个人的表达常常是个人审美经验的抒发,被书法家采纳的并不多。一个人的表达还是不可少的,按照自己的观察、思考、判断,表达自己的感受。

三、所有的表达都倚仗文字的能力。

我们面对书法实践现象、书法作品,表达自己的见解,也许要是宏观地驾驭,也许是微观的细致剖析。也许要阐释其中的复杂性,而整个过程却充满了设计的逻辑,但在文字的表达中却失之不当,不能最大化地表达出思想、情调,也就缺乏审美价值了。为了保证评论的严密性,以文字的方式固定下来。

以文字来表达对书法的见解,就是强调探索意识,不是游移于外表的词汇的美观、华丽,那么文字具备的力度就很重要。因为评论文字不是用来闲适把玩的,而是用来分析创作疟结、比较审美差异,同时也对弊端进行针砭,这样的文字理所当然要冷峻、坚硬、尖锐、沉着。

(二)文字的温度

表达是情感的需要,文字的温度有高下,不可能是恒常温度。有时充满了激越之情,有时则闲适从容,有时又沉稳庄重。文字就是情绪的温度计,在表达过程中以不同的度体现。从而使一篇评论或很热烈很华丽,或很平白很冷峻。

(三)文字的可读性

表达必须便于使人阅读,只有越多的阅读,可以使一篇评论进入更为广阔的空间。因此再高深的见解,在文本里都要关注可读性,因此文字的运用除了必须的技法功夫之外,也含有个人的审美智慧。

8月8日上午,学术互动。

学术对话由昆仑堂美术馆馆长、昆山市书法家协会主席俞建良担任主持。中国书法家协会隶书委员会副主任、苏州市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苏州大学研究馆员、博士生导师华人德,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兼学术委员会委员、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苏州市书法家协会主席、苏州科技大学教授王伟林,中国书法家协会培训中心教授、苏州市书协艺术指导委员会副主任葛鸦桢,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苏州市书法家协会艺术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昆仑堂美术馆名誉馆长陆家衡也参加了讲坛并与学员一起交流。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导师们往往即兴发挥,将问题面拓展得更加广泛。如华人德谈到碑学研究过程中的方法问题,李郁周先生讲到史料利用时的真伪甄别问题,朱以撒、王伟林、葛鸿桢、陆家衡则谈论了书法批评、书法展览、书画集社与书法创作等方面的问题。主持人还代表组委会向学员征求对本次会议的意见与建议,并就相关问题做了解释。最后,华人德表示,今后会邀请更多优秀的年轻学者走上讲坛,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

苏州市书法家协会学术骨干王伟林、王国安、陈道义、逢成华、张恨无、王渊清、徐世平、董水荣、邱文颖、朱骏益、卢月龙、何鹏、张铭、夏祖晗等人参与了本次讲坛的会务活动及文字整理工作。

猜你喜欢
拓本王铎碑帖
别去碰它
李金亮 身处闹市,竟收藏了600多件古籍碑帖
“止哭神器”等十五则
碑帖 亿元时代
拓本《唐多宝塔感应碑》的保护修复
会宁县博物馆藏《三希堂法帖》考辨
漫画
漫画
漫画
“高冷”吉金碑帖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