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叶桂 章顺桃
【摘要】现代教育观念的不断发展,不仅要求学生对理论知识进行有效掌握,同时要求提高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本文以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为研究目的,以数学教学为研究视角展开讨论,旨在为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理念献计献策。
【关键词】学生 数学教学 动手操作能力
一、前言
数学知识的运用是个人与团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块。数学教学不仅是进行理论知识讲解的过程,而且应该作为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能力的主要阵地。因此,数学教学的实施过程应该充分考虑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态度,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要求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增强数学课堂的趣味性和实践性,达到预期教学目标。
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意义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必须实现“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数学教学实施过程中逐步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能够激发学生兴趣,逐步培养学生对新事物的探索和创新能力,对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具有深远影响。
第一,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能够增强数学课堂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使抽象复杂的数学知识形象化,便于学生对数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接受,从而提高数学教学的实效性。
第二,学生动手的过程中,势必对知识进行有力的探索和整合,是主动参与学习态度的表现,而积极热情的主观能动性是保证学生走向成功的关键所在。所以,数学教师积极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不仅是提高数学教学效率的要求,更是全面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要求,对学生的发展及社会的进步具有现实意义。
三、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选择有效操作内容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能够实现对数学概念的深刻理解,是推进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学生具有好奇心强、好动性强、注意力集中程度不足的特征,所以,动手操作对学生而言是一种乐趣。将动手操作与数学教学有机整合能够使学生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发现数学的魅力,从而进发对数学的探索热情,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例如,在进行小学数学“认识正方形”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直尺进行测量、通过对折比较等动手操作发现正方形的四条边是相同的,通过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引导,不仅使学生了解了正方形的基本性质,同时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应该适时安排动手操作,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教学目标。
(二)创建特色动手操作过程
新课改将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自主探索知识能力、合作学习能力、交流能力纳入教学目标中。因此,数学教学应该不断增加师生互动环节、学生与学生的交流环节、学生与学生的合作环节,使数学课堂呈现交流与合作的状态,帮助学生树立“课堂主人翁”的地位,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例如在《多姿多彩的图形》的教学过程中,课前教师可以布置任务,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搜集几何图形,如正方体的魔方、长方体的饼干盒、圆柱形的薯片盒等,课堂上教师根据学生在生活中收集的几何图形设置“盲人触摸”的游戏,引导一组学生扮演盲人,另一组学生将收集到的几何图形送到“盲人”手中让他们进行触摸,然后说出几何图形的名称。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充分培养学生动手搜集信息的能力,使学生对抽象的几何形状、概念具体到生活中的各个环节。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要求教师将动手操作巧妙地安排到教学会活动中。
(三)充分挖掘操作因素
学生最初接触几何知识的过程中,认为几何是一种比较抽象的理论体系,对于几何图形的概念、特征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难以掌握。所以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必须利用各知识点的主要特征,将动手操作安排到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拼、画、剪、量、摆等动手操作活动,使抽象的几何图形特征和概念在学生脑海中形成具体、生动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形成对几何图形的空间认识。例如,在《中心对称图形》一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几幅轴对称图像,引导学生观察轴对称图形的特征,然后根据学生自主收集的轴对称知识信息,进行绘画创作,引导学生根据生活实践,发挥想象力,表达内心对轴对称图形的理解。通过动手绘画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观察力,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因此,数学教师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对教材进行分析,挖掘出教材中能够充分与动手操作相结合的教学内容,有效整合教材,开展动手操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全面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四、结语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应当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教学效率,满足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