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议论文中思维的深化

2016-12-13 19:29孙美红
教育界·上旬 2016年4期
关键词:深化议论文高中

孙美红

【摘要】本文针对高中生的议论文普遍存在重形式轻内容、思维肤浅的问题,提出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方法,通过“文章思维图样”(思维模式)的积累,先模仿后训练,使学生议论文思维深化。

【关键词】高中 议论文 思维 深化

现在的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议论文是重头戏,但学生的议论文普遍存在重形式轻内容、思维肤浅的问题。

《语文周报》2014年第一期,在“高考版”第2版的“作文茶座”上,有位老师发表了一篇名为《一个中心论点,辐射三个分论点》的文章,具体指导议论文写作方法,比如:①生活需要阳光;②有阳光的生活才有生活的愉快;③有阳光的生活才有生活的充实;④有阳光的生活才有生活的激情;⑤结论:阳光,我们生活很需要。以此类推,我们可以这样写各种各样的作文题!其实这样的作文只是一种形式的整合,没有真正地深入思考,思维含量低。如此作文教学,何其堪忧?

我们的学生有一部分很热衷高考满分作文,看到好的文段、好的例子就背下来,考试时就生搬硬套上去。究其原因,除了走捷径的心理作怪之外,其实也是缺少写作思维的深度训练。

所以,高中议论文的思维深化迫在眉睫。那要怎么办呢?

首先,学生要先了解一些思维深化的方法,比如由此及彼、因果思维、矛盾思维等。

由此及彼:在我们由事而发自己的感叹和认识时,我们开始的感受是自发的,是不由自主的。因此,这样的认识是处于感性的、本初的。如果在这个基础上,我们继续思考,通过联想,联系一些和这种认识相关的、相对的事理,让自己这些感性的东西理性化,那么就可以让自己的文字达到更高的境界。例如,看到“大漠”,首先感到的是“苍凉”,然后由大漠联想到了“广阔”“壮观”等词语时,我们的心中不免又产生了另一层认识——悲壮的英雄。

因果思维:因果规律是指所有事物之间最重要、最直接(可以间接)的关系。表示任何一种现象或事物都必然有其原因,即“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之意。客观世界到处都存在着引起与被引起的普遍关系,唯物辩证法把这种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称为“因果关系”或“因果联系”。其中,引起某一种现象的现象就是“原因”,而被某种现象所引起的现象就是“结果”。任何事物既是原因又是结果,世界上既没有无因之果,也没有无果之因。因果联系是普遍的,任何事物都是原因和结果的统一。世界上的一切现象无不受因果联系的支配,无因之果和无果之因都是不存在的。

矛盾思维:“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是指任何事物、任何过程都有两个方面,而且这两方面总是不同,有争斗、抵抗或争执的或者说总是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事物、解决矛盾的根本方法。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充满矛盾。既有正面、合理、积极的一面,也有反面、不合理、消极的一面,要避免片面与绝对,就要全面地、辩证地、具体地看待事物、分析问题,这样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

其次,需要学生在意识中存在一个潜意识的“文章思维图样”(思维模式)。所谓“文章图样”,指的是“关于文章的感知或关于文章的心理表象、样态”,是从各种类型的文章中抽象出来的感性的形式、格局、框架、规范,掌握它可以控制我们对文章的写作规范的运用。比如阅读一篇篇具体的“矛盾式”写法的议论文,可以在心中积淀几种“矛盾式”写法的特征图样,逐渐形成一个个鲜活、生动、具体的经验模式,通过写作训练,在模仿比照中逐渐把握“矛盾式”写法。

读欧阳修的《伶官传序》,我们可以学习“矛盾式”中的正反比照式,庄宗得天下与其失天下的原因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有力地论证“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中心论点。

读培根的《论善良》,我们可以学习“矛盾式”中的一分为二式。培根如是说:

“善良,是人类的一切精神和道德品格中的最伟大的一种……

“善良的倾向是人性所固有的,即使这种仁爱之心不施于人,也会施之于其他生物的……

“但人性中这种仁善的倾向,有时也会犯错误。轻信和软心肠是诱使老实人上当的鱼饵……

“所以人心固然应该善良,而行善却不能仅凭感情,还要靠理智的指引。”

这就是典型的一分为二。

最后,让学生依据积累起来的“文章思维图样”进行模仿训练。正如曾国藩所说:“不特写字宜摹仿古人间架,即作文亦宜摹仿古人间架。《诗经》造句之法,无一句无所本。《左传》之文,多现成句调。”“即韩、欧、曾、苏诸巨公之文,亦皆有所摹拟,以成体段,尔以后作文作诗赋,均宜心有摹仿,而后间架可立,其收效较速,其取径较便。”文章都是从模仿开始的,模仿之后,得其法,得其思维之精髓,自然可以“随心所欲”而“不逾矩”了。

猜你喜欢
深化议论文高中
议论文阅读专练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深化策略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高中政治课中的分层导学探讨
理顺高中政治课堂问题教学流程研究
高中学校“三心素养特色德育”实施策略研究
议论文阅读技巧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