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煜轩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迅猛,与此同时,土地生态化在我国越来越多的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重视,近年来,国家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并且投资了大量人力物力以及财力来支持和推动土地生态化整治与景观设计的相关研究,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因素,导致我国土地生态化整治和景观设计中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我国土地生态化的整治建设,所以,我们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尽可能的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促进土地生态化整治和景观设计。本文就土地生态化整治和景观设计的关系进行了简要分析,并且就此提出了土地生态化整治和景观设计的具体强化措施,希望这对加强我国土地生态化整治和景观设计能够有所帮助。
土地生态化整治是指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目标和用途,土地生态化整治对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发展以及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我们必须认识到目前土地生态化整治的真实现状,以及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认真分析土地生态化整治对景观设计的促进作用以及给景观规划设计带来的潜在风险,从而采取有效的措施促进我国土地生态化整治,研制出一系列促进土地生态化整治的完善、科学的方案,加强我国土地生态化整治和景观规划设计,这样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景观的设计,加快城乡体化的进程和步伐。
土地生态化整治与景观设计的关系
1.土地生态化整治对景观设计的促进作用
生态理念和土地整治其实并不矛盾,土地生态化整治对景观设计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土地生态化整治尤其重视水资源基础措施建设,通过农田灌溉和排水功能,实现“旱能灌、涝能排”,从而在很大程度生改善水资源环境,进一步提高土地整治区抗旱防涝的应对能力,提高田地的灌溉效率和灌水均匀度,从而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2.土地生态化整治给景观设计带来的潜在风险
目前,土地生态化整治包括土地平整工程、灌溉与排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以及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等。土地整治的工程项目非常大,很容易造成对熟土层的破坏,改变土壤的理化性质,使得土壤有机质含量减少,干旱少雨的情况下又会造成土壤的面饰和风蚀,从而给景观设计带来定的潜在风险。
土地生态化整治与景观设计研究
1.土地整治工程景观规划设计
土地整治要有效保证规划耕地区的规模化、集约化生产,从而提高土地的生产率,保证土地的土壤肥力不下降。研究表明,土地表层的土壤符号有机质和各种营养元素,土地生态化整治必须科学、合理的保证土地表层的保留。
2.田块景观规划设计
田块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应该注意田块和周围生态景观的相互协调和平衡,这样可以有效的保留灌木丛和片状生物群落等等,促进组合生态农业系统的各生物种群间的共生关系的平衡。土地生态化整治区灌丛型群落主要以灌木和乔木为主,而草本植物群落主要包括狗尾草、车前草以及打碗花等等。根据土地整治区生物种类和其生存环境的不同区别,田块景观规划设计应该采用条带型的结构。其中条型结构般情况下是长4D0cm~600cm、宽150cm-200cm的规模。
3.道路景观规划设计
道路景观规划设计般情况下有田间路和生产路两级道路,其中田间路宽为4m,长为616m,田间路是铺设路面的材料是泥结碎石,这种材料顾名思义是以碎石作为骨料、泥土作为填充料和黏结料,从而压实修筑形成田间路。而生产路宽为2m,总长4500m,路面是0.3m的素土夯实。道路景观规划设计的道路修筑中是不能使用混凝土的,这样可以有效保证土壤的生态功能。道路铺设和田块配套构成互通的网络,在很大程度上维护了生态平衡。
4.沟渠景观规划设计
沟渠景观规划设计中,土地生态化整治应该坚持尽量保留农田本来自然风貌的原则,在一定程度上尽量避免人为改造,从而给野生动植物留下足够的生存环境和繁衍场所。沟渠景观规划设计需要根据农田的实际情况不断修复原有沟渠,在此基础上,沟渠景观规划设计更要保证新的农渠、农沟、斗渠、斗沟的科学、合理的设计,其中斗沟的底宽为0.3m,深为0.29m,而农沟的底宽为0.3m,深为0.22m。沟渠景观规划设计有其定的科学、严谨的原则,我们应该严格根据这些原则以及农田防洪排涝的需求,结合当地的地形特点,和农田道路的布置开挖排水沟,排水沟的设计标准为10年遇,要求为1日暴雨3日排出,边坡比为1:1,比降为1:500。而且排水沟的设计修筑要尽量保证让边坡较缓,而且要在定程度上减少混凝土的使用,保证在修筑过程中采用天然材料,从而能够使水生动植物正常生存。
结束语
总之,土地生态化整治和景观设计对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发展建设以及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我们应该认识到土地生态化整治和景观设计的重要性,认真分析土地生态化整治与景观设计的重要关系,土地生态化整治对景观设计的促进作用以及土地生态化整治给景观设计带来的潜在风险,从而制定系列能够加强土地生态化整治和景观设计的策略,从而促进我国土地生态化整治和景观设计,加快城乡一体化的进程,进一步促进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