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族类贵州诗歌总集考论

2016-12-13 14:57李美芳
贵州文史丛刊 2016年4期
关键词:宗族贵州

李美芳

摘 要:通过对各种文献书目、地方史志和全国各大图书馆的调查摸排,目前已知历史上出现过的宗族类贵州诗歌总集约十余种,其中不乏散见于省外多地的孤本和珍本。在贵州诗歌总集编纂史上,无论是就数量还是就质量而言,宗族类诗歌总集始终处于发达水平。它们不仅作为贵州一族一姓的文学成果出现,也反映了贵州家族文学的整体风貌。

关键词:贵州 诗歌总集 宗族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05(2016)04-74-82

宗族类诗歌总集,简而言之,即收录一族一姓诗文作品的总集,在传统目录学上被称为“氏族之属”或“家集”。它起源于唐朝,发展于宋、明,到清代真正进入成熟阶段,而其流风余韵则一直绵延至民国时期。

通过对各种文献书目、地方史志和全国各大图书馆的调查摸排,目前已知历史上出现过的宗族类贵州诗歌总集约十余种。其中不乏散见于省外多地的孤本和珍本,理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根据不同的命名方式,可以将宗族类贵州诗歌总集分为下面三种类型:

一、以“某氏+家集”命名

此类以“家集”命名的总集着眼于整个家族所有成员的全部作品,但由于编者编纂宗旨的不同,其中也存在着“选”的成分,又由于作者创作实绩的不同,选源从一二篇章到若干别集不等,因此总集中的各家作品数量差异较大。

黎庶昌辑《黎氏家集》是一部典型的丛刻性质的总集,有总目,无总序,主要收录清代遵义黎氏四世、十二家(含存目在内)的诗、文、词集,另外还附录了四位清代贵州文人、高僧的著述。

据《黎氏家集》总目记载,该书共有小集三十六种、一百二十八卷,包括正集三十一种、一百二十二卷,附集五种、六卷。在正集之中,标注“未刊”“别刊”而存目的著述居多,实际收录的仅有十二种、三十六卷。具体情况如下:

黎安理《梦余笔谈》一卷、《长山公自书年谱》一卷

黎恂《蛉石斋诗钞》四卷、《千家诗注》二卷

黎恺《石头山人遗稿》一卷

黎兆勋《侍雪堂诗钞》六卷、《葑烟亭词》四卷

黎庶焘《慕耕草堂诗钞》四卷、《琴洲词》二卷

黎庶蕃《椒园诗钞》七卷、《雪鸿词》二卷

黎庶昌《丁亥入都纪程》二卷

附录

莫庭芝《青田山庐诗钞》二卷、《青田山庐词钞》一卷

郑《悦坳遗诗》一卷

章永康《瑟庐遗诗》一卷

丈雪通醉《丈雪和尚语录》一卷

存目

黎恂《运铜纪程》二卷

黎兆勋《词林心醉》一卷

黎兆熙《野茶冈人学吟》一卷

黎兆祺《息影山房诗钞》二卷

黎庶焘《筱庭杂文》一卷

黎尹融《家稿汇存》一卷

黎庶昌《沙滩黎氏家谱》一卷、《孔诂》二卷、《拙尊园丛稿》五卷、《全黔国故颂》二十四卷、《续古文辞类纂》二十八卷、《使东奏议》二卷、《使东文牍》二卷、《西洋杂志》八卷、《拙尊园画存录》一卷、《牂牁故事》四卷

黎汝贞《干生诗存》一卷

黎尹融妻蹇庄《妃蘅楼诗》一卷、《黎氏乡会试朱卷汇存》一卷

明万历初年,黎朝邦率子孙从四川广安迁入贵州龙里卫,十九年后迁往遵义沙滩定居,子孙后代以耕读为业,诗礼传家。从编者黎庶昌祖父黎安理起,黎氏一门逐渐显贵,在科举仕途、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方面均有建树。陈田曾评价说:“黎氏号多材,长山[黎安理]开先,雪楼[黎恂]涵蕴之,而世愈昌,子孙彬蔚,人各有集,称为‘西南名家。”1

入黔第七世黎安理,清乾隆四十四年己亥(1779)举人,嘉庆十三年戊辰(1808)以大挑二等选黎平府永从县(今从江)训导,十八年癸酉(1813)改山东长山(今邹平)知县,后因病去职,以授徒为业。子黎恂,嘉庆十五年庚午(1810)举人,十九年甲戌(1814)进士,官浙江桐乡知县,云南平彝(今富源)、姚州(今姚安)、巧家厅等地知县、知州、同知。黎恂弟黎恺,道光五年乙酉(1825)举人,十五年乙未(1835)大挑二等以教职用,历任印江县学、大定府学、开州(今开阳)儒学训导。黎恂子黎兆勋,《黔诗纪略》《上里诗系》的编者之一;黎兆熙,道光国子生;黎兆祺,府学附生,以军功赏知府。黎恺子黎庶焘,咸丰元年辛亥(1851)举人,曾任遵义湘川、育才、培英三书院讲席;黎庶蕃,咸丰二年壬子(1852)举人,以军功保知州,候补两淮盐运大使;编者黎庶昌,廪贡生,因上“万言书”得赏知县衔,分发江南大营委用,入曾国藩幕,与张裕钊、吴汝纶、薛福成并称“曾门四大弟子”1,历任江苏吴江知县等职。先后出使欧洲、日本等国,归国为川东道员,兼重庆海关监督。黎兆祺子黎汝贞,同治国子生。黎庶焘子黎尹融,光绪五年己卯(1879)举人,联捷成进士,九年癸未(1883)补殿试,签发吉林即用知县,署宾州厅(今宾县)同知,补农安知县。黎尹融妻蹇庄,遵义人、四川候补道员蹇訚之女。

清光绪十三年丁亥(1887),黎庶昌再次出任驻日公使。次年,在东京使署开编《黎氏家集》。由于书目数量巨大,刊刻时间从光绪十四年戊子(1888)一直持续到十五年己丑(1889),而其中各集的刊刻顺序并未遵循特定规律。在体例安排上,该书以黎氏著述居于前,旁姓著述居于后;在黎氏著述中,又以长者著述居于前,晚辈著述居于后,男性著述居于前,女性著述居于后。

《黎氏家集》以遵义黎氏的大量著述作为材料来源,“选”的成分颇为浓重,这主要就正文部分的选人、选集而言。从总体上看,《黎氏家集》主要对诸家已刊各集进行汇编,未刊的则仅存书名,部分入选别集还经过了删减,如黎兆勋《侍雪堂诗钞》原八卷,今编为六卷,又黎庶焘《慕耕草堂诗钞》原七卷,今编为四卷。而作为以“家集”命名的总集,某些“选”的特性不可避免地成为了体例上的疏漏。《黎氏家集》中各家均以诗、词、文集进入总目或正文,而未见其中的家族成员亦有别集见存,如黎汝谦撰《夷牢溪庐诗钞》《夷牢溪庐文集》;部分作家在入选各集之外还另有更具代表性的作品,如黎安理撰《锄经堂诗文集》。又如黎兆祺撰《息影山房诗钞》刻于光绪九年,却不在正文选录之列,这是唯一一部见于总目、已刊却别行的作品。此外,附录之清代贵州文人、高僧也不是随意选取的,他们多与黎氏有着非亲即友的关系。莫庭芝,编者黎庶昌内兄;郑,黎庶昌表兄;丈雪通醉丈雪,入黔二世黎怀智师。

客观地说,《黎氏家集》比较完整地展现了遵义黎氏家族在文学创作上的丰硕成果,影响深远,流传广泛。在《黎氏家集》问世的同一时期,黎庶昌又在日本使署刊刻了《黎氏三家诗词》。该书实际上是《黎氏家集》的删减本,具体包括:黎兆勋撰《侍雪堂诗钞》六卷、《葑烟亭词》四卷,黎庶焘撰《慕耕草堂诗钞》四卷、《琴洲词》二卷和黎庶蕃撰《椒园诗钞》七卷、《雪鸿词》二卷。

《艾氏家集》,艾氏十五世孙艾盛春、艾瀛春和十六世孙艾绍儒辑,收录明清两代都匀府麻哈州(今麻江)艾氏八世、十家的诗文作品,他们分别是入黔六世艾世美,七世艾友芝、艾友兰、艾友芸,八世艾士宾,十世艾承洪,十一世艾茂,十二世艾佩荪,十三世艾朝宗,十四世艾香。该书分为上下两卷,上卷为明代部分,具体包括艾世美、艾友芝、艾友兰三人诗各两首、艾友芸诗四首;下卷清代部分,包括艾士宾诗一首,艾承洪文一篇,艾茂诗七首、文六篇,艾佩荪文六篇,艾朝宗文一篇,艾香诗一首。此外,各家作品之后还附有亲友所撰墓志铭、序言和寿诗等。关于这一体例安排,编者艾瀛春有着自己的考虑,他说:“至于庆吊赠答诸名著,其性情文章,无不与先人相印证,义难割爱,善不嫌多,并附录于次,署曰《艾氏家集》。”2

明洪武时,艾懋文、艾懋武兄弟由江西新建贸易来黔,遂定居于此。三百年来,艾氏一门人才辈出,文章、科第都颇为繁盛。这与艾氏家学有着渊源关系,而此种风气的开启者正是《艾氏家集》的第一家艾世美。艾世美学古通经,隆庆末由选贡为四川马湖训导,升江西庐陵(今吉安)教谕,又任湖广松滋(今湖北松滋)知县,所到之处皆有政声。但艾世美淡于仕进,后弃官归里,耕田课子,植柳听泉,陈矩曾评曰“有陶彭泽遗风”3。万历初年,邹元标贬谪都匀,艾世美令子艾友芝、艾友兰、艾友芸拜其为师,后三人都相继成名。艾友芝,万历二十五年丁酉(1597)举人,授北直隶漷县(今北京通县)知县,升广西横州(今横县)知州;艾友兰,万历末由选贡授湖北竹山知县;艾友芸,万历贡生,崇祯初官至云南(今祥云)知县。在《艾氏家集》中,艾茂入选的诗文作品数量最多。他是清代享誉滇黔的杰出人物,乾隆十五年庚午(1750)举人,十六年辛未(1751)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主讲贵山书院九年,与陈法、张甄陶并称“贵山书院三先生”1。又曾参与编修《独山州志》,著有《宝珠堂诗集》等。艾茂之后,艾氏家族又有清选贡、贵阳府龙里县教谕艾佩荪、清岁贡艾朝宗和清恩贡、候选直隶州判艾香出现,皆见于《艾氏家集》之中。

“艾氏家集”在历史上曾经两辑,第一次约在清道光、咸丰年间,主事者为艾朝宗;第二次是在清末民初,主事者为艾盛春、艾瀛春、艾绍儒。艾朝宗前辑之《都春园诗文集》在战乱中被毁,众人皆以为艾氏诗文由此湮没不传,后来陈田手抄之“艾氏专集”于其弟陈矩处被万大章发现,艾氏后人艾盛春等将这重出于世的孤本与家藏的残碑断碣相参订,最终使得艾氏诗文以《艾氏家集》的形式公开流传。

与《黎氏家集》的“选”不同,《艾氏家集》以保存所有可得艾氏诗文为编纂目的。但由于材料来源的限制性,该“家集”中仅有数十篇作品,主体部分因此不免显得过于单薄。也许正是出于此种考虑,编者才在作品后附录了相当数量的其他材料。这样一来虽略觉喧宾夺主,也实属无奈之举。实际上,该集问世后曾得到众多好评,时人李国钊就说:“艾之家世起七世至十四世止,中阙九世,恰与《潘氏八世诗集》媲美。溯明及清,清白之遗,忠厚之传,复继之以诗书之泽,世德之积久弥光者。”2同时,艾氏子孙绍继先人之意,万大章、陈矩等乡贤保存文献之功亦不可抹杀。

此外,并未以“家集”二字命名,但与《黎氏家集》《艾氏家集》相似,着眼于整个家族的还有孙如璧辑《孙氏诗集》。孙如璧,贵阳府定番州(今惠水)人,清乾隆九年甲子(1744)解元,十三年戊辰(1748)进士,官直隶新河(今河北新河)知县,著有《七爱轩诗稿》。从诗集名称可见,该集对收录作品文体有所限制,为诗歌专集。但该集早已亡佚,具体内容一无所知。

上述诸集编者都从编纂“家集”的角度出发,将一族一姓的全部作家作品作为备选对象和材料来源,而在具体操作期间却各有不同。《艾氏家集》着重于“存”,基本上没有“选”的成分;《黎氏家集》看似全面,却有一定的筛选法则;《孙氏诗集》以“诗集”为题,强调选体。

二、以“某氏+几世(代)”命名

从名称可见,此类总集为两代以上家族成员的作品汇集。诸如“几世”“几代”等词汇的生成背景有二:一是对家族世系进行断面上的截取,以此限定总集的囊括范围;一是单纯说明总集所收世代,而他们即是整个家族的全体文人。

《潘氏八世诗集》,又名《潘氏八世诗选》,潘氏第十七世孙潘元炳、潘元炜辑,收录明清两代贵阳府潘氏八世、十三家的诗歌别集十三种,并附录潘氏同族三世、四家的诗集四种,具体包括:第一世潘润民撰《味淡轩集》,第二世潘驯撰《瘦竹亭集》、潘骧撰《淡远亭集》,第三世潘德征撰《玉树亭集》,第四世潘奕撰《滇游草集》、潘快撰《留余堂集》,第五世潘文芮撰《翠屏寄客诗文集》、潘文苞撰《琢云轩集》,第六世潘晓撰《断续亭集》,第七世潘以澄撰《宁愚堂集》、潘以溶撰《思敬堂集》,第八世潘桐撰《客留草集》、潘桪撰《艺兰轩集》。附录之作有与潘德征同辈的潘珍撰《学钓集》,之下潘淳撰《橡林遗草》,再下潘宪武撰《笠山诗集》、潘恂撰《海岳诗草》。《潘氏八世诗集》中的别集均为潘氏各家的代表之作,虽然如潘驯撰《瘦竹亭集》、潘奕撰《滇游草集》等并非原貌,而是遭遇兵燹后的残本或整理本,但窥豹一斑,其族诗心、文风或略可知之。

明朝初年,潘氏先祖潘兴国应“内地实边”之政,自湖南武陵(今常德)徙黔,著籍贵州前卫(今贵阳)。六传至潘松,隐居不仕,富而好义。潘松子潘维岳,嘉靖十六年丁酉(1537)举人,历任云南永平知县,沾益、昆阳知州。至此,潘氏科名始盛,家世好文,代有显人。潘维岳子潘思聪,万历时为云南武定司狱,后辞官养亲。潘思聪子潘润民,即《潘氏八世诗集》的第一家,万历三十一年癸卯(1603)乡试第一,三十五年丁未(1607)成进士,改庶吉士,授礼部主事,历官广东、四川、河南等省,崇祯十四年辛巳(1641)卒于云南左布政使任上。潘润民子潘驯,崇祯十二年己卯(1639)举人,清康熙初云南蒙自知县;潘骧,明末贡生,云南罗次知县,四川崇庆知州。二者皆有文名,潘驯曾出仕清朝,事迹列入清代史籍,潘骧入清不仕,故列入明代。潘驯子潘德征,康熙八年己酉(1669)举人,授贵州黄平学正,升云南罗次知县,改昆明,又升武定推官、知府。潘德征子潘奕,康熙国子生;潘快,康熙四十一年壬午(1702)举人。潘奕子潘文芮,雍正诸生,后移居黔西。潘快子潘文苞,乾隆十五年庚午(1750)举人,官福建盐运使。潘文芮子潘晓,雍正诸生。潘晓子潘以澄、潘以溶皆为乾隆诸生。潘以澄子潘桐,嘉庆太学生。潘以溶子潘桪,嘉庆诸生。莫友芝曾评价说:“郎陵[潘润民]子驯、骧,孙德征,曾孙奕、快,元孙文芮、文苞,来孙晓,晜孙以澄、以溶,仍孙桐、桪,传七世十二人,皆有集藏于家,驯诗尤名隽。桪子元炳、元炜会编为《潘氏八世诗集》若干卷,二百年风雅不坠,固郎陵有以植之,亦昆阳[潘维岳]、武定[潘思聪]之遗泽远矣。”1

《潘氏八世诗集》的形成是一个由简到繁、日渐积累的过程。从清乾隆年间到嘉庆年间,再到道光年间;从“三世”到“七世”,再到“八世”。乾隆年间,唐金从潘氏后人潘以溶处得见《潘氏三世诗集》,并为之作序;嘉庆年间,奉父亲潘以溶之命,潘桪携《潘氏七世诗集》求教于正在选辑《黔风》的傅玉书,傅玉书对其进行了校勘、编次;道光年间,潘桪子潘元勋等与正在从事《黔风演》编纂工作的傅汝怀相遇于贵阳,他们将《潘氏七世诗集》合以后出之第四世潘奕撰《滇游草集》、第八世潘桐撰《客留草集》和潘桪撰《艺兰轩集》三集,又对其进行了重订,始成今所见之《潘氏八世诗集》。

在中国古代社会,名门望族大致以所处地域为依托。因此,宗族类诗歌总集又可被视作是地方类的延伸,为了进一步强调出身,宗族类也往往冠以地方之名。

《毕节路氏三代诗钞》,该书为清代毕节路氏三世、三家诗歌别集的合刻本,具体包括:路璜撰《黔灵山樵诗钞》四卷、路朝霖撰《红鹅馆诗钞》二卷附路承鋆《啸亭诗钞》、路朝霖撰《壬辰蜀道杂诗》。

毕节,清大定府所辖之县,地当黔、滇、蜀要冲,北达四川,西达云南。路璜,编者路承熙祖,清道光十二年壬辰(1832)举人,二十四年甲辰(1844)大挑二等,二十五年乙巳(1845)恩科进士,官河南洛阳知县三十余年。路朝霖,路承熙父,同治八年己巳(1869)举人,光绪二年丙子(1876)恩科进士,改庶吉士,历任四川东乡(今宣汉)等地知县,又升河南候补道员。路承鋆,路承熙弟,光绪贡生,历任云南候补直隶州知州。

实际上,《毕节路氏三代诗钞》的正集仅有路璜、路朝霖父子二人的《黔灵山樵诗钞》《红鹅馆诗钞》和《壬辰蜀道杂诗》。该集却题名为“三代”,可见编者对附录之路承鋆撰《啸亭诗钞》也是一视同仁的。对此,徐世昌曾说:“仲量[路承鋆]表弟,劬学早世,其兄诵丞[路承熙]以遗诗见示,篇什无多,因附尊人集后。清才不寿,为之叹息。”2

据《全黔诗萃》卷四十六徐楘小传记载,他另编有《铜仁徐氏十一代诗集》若干卷。在编辑《黔诗纪略补》之时,陈田曾从徐氏后人徐尚之处得见《铜仁徐氏十二世诗集》,却并未将其归入徐楘名下。目前二书均未得见,或早已亡佚。从《黔诗纪略补》中可知,《铜仁徐氏十二世诗集》至少收录了明清两代徐氏十五位诗人的诗歌作品,他们是入黔始祖徐宰六,第二世徐鹤年,第三世徐穆、徐稷,第四世徐以暹,第五世徐懋德,第六世徐訚、徐奭,第七世徐世垓,第八世徐镇,第九世徐如澍、徐如洙、徐如淳,第十世徐楘、徐枟。明嘉靖初年,徐宰六由江西临川迁居贵州铜仁,于是世代定居此地。徐氏以诗礼传家,徐宰六的祖父、父亲皆工诗善文,入黔之后亦承袭家风,明代徐鹤年有《北山杂咏》一卷,徐穆有《闽游》《滇游》诗草二卷,徐稷有《熟选楼稿》,徐以暹有《烟波小草》二卷;清代徐懋德有《味陶诗草》,徐訚有《香雪斋稿》四卷、《澹园纪年诗钞》四卷,徐世垓有《蜀游诗草》,徐镇有《倦游吟草》,徐如洙有《东麓居士诗集》,徐如淳有《醉轩吟稿》四卷,徐楘有《红蔗山房诗集》三十卷、词一卷、文十三卷、骈文六卷,徐枟有《锦石轩稿》四卷。陈田曾评价说:“铜仁之徐,十二世皆有诗集,以较贵阳之潘氏八世有诗集者为过之。”1

上述诸集名称中都含有“几世”“几代”,但从具体内容来看,部分此类总集仍以整个家族为着眼点,如《潘氏八世诗集》《铜仁徐氏十二世诗集》,“八世”“十二世”明确的是当时可得潘氏、铜仁徐氏所有诗人的数量;与其截然不同,毕节路氏并不只有《毕节路氏三代诗钞》所收的几位诗人,“三代”不过是摘录片段而已。

三、以室名堂号命名

除姓氏或籍贯加姓氏外,以室名、堂号命名的宗族类诗歌总集也颇为常见。它基于这样的客观条件或心理期待,即室名、堂号与特定家族之间是对等关系,换句话说,人们都认可某一室名或堂号就是某一家族的指称,甚至专名。

《蒲编堂诗存》,徐世昌辑《晚晴簃诗汇》中作《蒲编堂遗集》,凡四卷,路璋、路璜昆仲辑,收录其曾祖路邵,祖路斯京,叔祖路斯亮、路斯云,父路孟逵三世、五家以及师熊攀龙诗歌作品。该集分为正集和附录两个部分,正集共三卷,卷一为路邵诗五十四首,卷二为斯京诗一百四十三首、路斯亮诗十一首、路斯云诗四十五首,卷三为路孟逵诗二百四十六首;附录之卷四为熊攀龙《小桥吟稿》九十九首。

路邵,清乾隆三十三年戊子(1768)举人,历任浙江黄岩等地知县。路斯京,路邵长子,附贡生;路斯亮,路邵次子,乾隆五十七年壬子(1792)副榜,六十年乙卯(1795)举人;路斯云,路邵三子,嘉庆九年甲子(1804)举人,大挑二等,任湄潭县儒学。路孟逵,路斯京子,嘉庆十三年戊辰(1808)举人,十九年甲戌(1814)进士,任山西榆次知县。作为宗族类诗歌总集,《蒲编堂诗存》一书有着较为特殊的地方,除路姓作者之外,还编选了熊攀龙的诗歌作品。徐世昌曾评价说:“既彰祖德,并著师资,阐潜发幽,甚盛事也。”2熊攀龙,乾隆五十四年己酉(1789)拔贡,候选州学正。关于这一体例安排,编者路璜解释说:“末附小桥熊先生[熊攀龙]吟稿,则先大夫曩昔唱和至友,曾为璜弟兄授读者,一生甘苦已见原序中。诗尤脍炙人口,尝见赏于简斋[袁枚]、船山[王夫之]诸公,附刊于后,示不忘旧交,且志师教也。”3可见,除熊攀龙的诗歌成就外,“示不忘旧交,且志师教”是最为重要的原因。

孙殿起撰《贩书偶记》、武作成编《清史稿艺文志补编》等书都将《蒲编堂诗存》误入别集,且其著作权历来仅为路璜一人所有,而据杜寿田、陈昌纶序和路璜跋可知,该集实由路璜与兄路璋共同编辑完成。

据《贵州通志艺文志》记载,毕节路氏另辑有《蒲编堂诗文集》八卷,收录路邵、路斯京、路斯亮、路斯云、路孟逵、路璋、路璜四世、七家诗文作品,当出于路璋、路璜辑《蒲编堂诗存》之后。只可惜该集并未得见,详细情况不得而知。

《怀浙堂先世遗诗》,顾立志辑,“怀浙堂”乃其室名。该书收录明清两代黎平顾氏十三家的诗歌作品,凡一百八十一首,又附文三篇。具体包括:顾亮诗三首,顾鼎新诗四首,顾湛诗一首,顾海诗六首,顾滋梧诗一首,顾滋根诗五首,顾滋柳诗一百四十三首、赞一首,顾滋柏诗一首,顾爚诗一首,顾勋诗一首,顾烜诗二首,顾敏仁诗三首。顾滋柳名下还附有《竹窗集句序》《百梅诗集序》《遁园存草序》三文。另外,总集末尾还附有编者顾立志族侄顾荣昌诗十首。对此,顾立志曾说:“余编先世遗诗时,凤喈[顾荣昌]曾襄参校,今诗刻告成,而已不及见矣。因于友朋处录得其诗,共十首,附之卷末,盖不忍没其苦心孤诣,亦以感吾宗之人文寥落云。”1

顾亮,入黔始祖。九世顾鼎新,清顺治十七年庚子(1660)贵州开科解元,任思州府教授,升云南阳宗知县。十世顾湛,康熙三十八年己卯(1699)湖广乡试第十六名,以授徒为业;顾海,康熙五十年辛卯(1711)举人,雍正元年癸卯(1723)进士,官翰林院庶吉士,补行人司行人,充会试同考官。十一世顾滋梧,康熙五十六年丁酉(1717)第二十七名举人,卒时犹未得官。顾滋根,黎平庠生,因子顾焘官福建台湾营都司,敕赠昭武都尉。顾滋柳,黎平廪贡生,为乡祭酒。顾滋柏,乾隆贡生。后世顾爚、顾勋,皆为乾隆诸生。顾烜,乾隆四十六年辛丑(1781)岁贡,任贵定县训导。顾敏仁,嘉庆廪生。顾荣昌,同治元年壬戌(1862)岁贡,卒赠教谕。

自占籍黎平以来,四百余年中,顾氏科第代不乏人,又以文章知名于时。家塾所藏诗集甚多,如顾鼎新撰《松花集》、顾海撰《燕台集》、顾滋梧撰《伴梅堂草》、顾滋柳撰《遁园存草》,但诸集未经付梓,后皆荡然无存。于是,带着万分遗憾之情,顾立志开始四处收罗先世遗作,不论零篇散句,悉数存录。数年之后,《怀浙堂先世遗诗》初步编成,顾立志将其出示师黎兆勋,请求给予指导。清咸丰丁巳七年(1857),黎兆勋为之作序,在序中评价说:“是编之录,诗虽不多,而顾生子孙之善守,深可嘉也。”2同治五年丙寅(1866),顾立志又曾问序于瓮安人宋衔芳,并在同年刊刻了《怀浙堂先世遗诗》。

据《贵州通志艺文志》记载,《溯源堂诗文集》八卷,毕节张氏所辑三世、八家诗文作品集,具体包括:清乾隆十九年甲戌(1754)进士、河南柘城知县张鹏九;乾隆五十四年己酉(1789)进士、翰林院检讨张履元,乾隆六十年乙卯(1795)举人张复元;乾隆六十年乙卯(1795)恩科进士、江苏苏松督粮道张凤枝,嘉庆七年壬戌(1802)进士、甘肃甘凉道张本枝,嘉庆六年辛酉(1801)恩科进士、国子监学政张名枝,乾隆五十一年丙午(1786)举人张琼枝,嘉庆五年庚申(1800)举人张森枝。但该集早已亡佚,其他情况不得而知。

保存家族文献、表彰家族文人是宗族类诗歌总集的本质所在。更有甚者或于诗集名称中缀以“联(连)珠”“花(华)萼”“兰玉”“青箱”“箕裘”等词汇,以进一步强化门庭昌盛、薪火相传的意味。

《屏凤山庄箕裘集》二十二卷,属于清断代诗文总集,收录来源于家藏诸稿、郑珍辑《播雅》和莫友芝等辑《黔诗纪略》中的遵义宦氏的诗文作品,主要包括第一世宦儒章,第二世宦大猷,第三世宦廷铨、宦廷臣,第四世宦必济,第五世宦懋庸,第六世宦应清在内的六世、七家。屏凤山庄,位于遵义董公寺潘家坝,乃宦氏世代居住之地。宦应清曾说:“盖宪庵公[宦儒章]以下,吾高、曾、祖、考以至吾身皆生是庄,今汇六代之残篇断简而合刊之,弓冶箕裘系是庄矣。”1可见,该集之所以题曰“箕裘集”,不仅是为了说明辑先辈著述以垂诸后世的编纂动机,更是为了借此宣扬宦氏“弓冶箕裘”的传统美德。全书分为正集和附录两部分,正集共十七卷,卷一、卷二《凤屏遗文》,卷三《凤屏遗诗》,宦儒章撰;卷四《墨泉遗文》、卷五《任天吟草》,宦大猷撰;卷六、卷七《敬思堂文稿》,卷八《敬思堂诗稿》,卷九《敬思堂试帖》,宦廷铨撰;卷十《简堂遗诗》,宦廷臣撰;卷十一《子蕃遗文》、卷十二《江南游诗钞》,宦必济撰;卷十三《窭薮室主人试帖》,宦懋庸撰;卷十四、卷十五《汉上消闲社主文钞续集》,卷十六《汉上消闲社主诗钞别集》,卷十七《汉上消闲社主试帖》,宦应清撰。附录之五卷,分别为《家乘》《氏族续考》和《吾家童子暂行教育法》各一卷以及《屏凤庄旧主自述》二卷。

宦氏先世本姓关,元时避兵湖北黄州(今黄冈),更姓 ;后由四川江津(今重庆江津)迁遵义,改姓宦。入黔始祖宦定益,即补博士弟子员,二世宦奇遇,皆手泽无存。三世宦儒章,即《屏凤山庄箕裘集》的第一家,清乾隆十二年丁卯(1747)举人,十七年壬申(1752)恩科进士,历官广西灌阳、崇善(今崇左)知县,湖南桂阳知州、永州知府。宦大猷,宦儒章子,宦廷铨父,因宦廷铨官赠教谕。宦廷铨,嘉庆六年辛酉(1801)拔贡,十三年戊辰(1808)举人,官印江教谕;宦廷臣,宦廷铨弟,嘉庆贡生,以子宦必恭官封训导。宦必济,又作必晋、必敬,宦廷臣次子,后出嗣宦廷铨,道光廪贡生。宦懋庸,国学生。宦应清,宦懋庸子,清末岁贡。

《屏凤山庄箕裘集》中的内容涉及诗文、家乘、年表等,总体上显得极其庞杂。根据编者的选录标准,大致可将该集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祖宦必济以前诸家作品,因为仅有片纸只字遗存,所以有得必存;一是父宦懋庸和编者自己的著述,单收现存未刊之诗文集,已刻印传世者不录,卷帙繁重者则拟他日另刊。由此可见,《屏凤山庄箕裘集》是“存”与“选”二者兼顾的。

值得注意的是,在宗族类贵州诗歌总集中“一门多集”的现象广泛存在。如遵义黎氏之《黎氏家集》《黎氏三家诗词》,毕节路氏之《蒲编堂诗存》《蒲编堂诗文集》《毕节路氏三代诗钞》。贵州家族文风之盛,或略可知之。然而,通过考察可以发现,两组总集的产生背景迥异,前者主要是由于编者着力点的不同,黎庶昌辑《黎氏家集》和《黎氏三家诗词》虽然出现于同一时期,但一立足于全体,一仅针对其中三家;后者则体现了家族成员的阶段性成就,路璋、路璜辑《蒲编堂诗存》、佚名辑《蒲编堂诗文集》和路承熙辑《毕节路氏三代诗钞》刊刻于清咸丰到民国时期,选录对象分别是当时或之前出现的各家作品。

在贵州诗歌总集编纂史上,与省级、府县级等其他类型的诗歌总集相较,宗族类诗歌总集算是最为发达的一支。它起源于清乾隆年间,持续到民国时期,历史悠久,贯穿始终,几百年来不断发展与完善。同时,不仅作为贵州一族一姓的文学成果出现,也反映了贵州家族文学的整体风貌。

The Clan Poetry Collections of Guizhou

Li Mei fang

(Communication School, Yunna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Kunming 650221, China)

Abstract: Through investigating all kinds of bibliographies and local chronicles and major libraries all over the country,we have known that there are about more than ten Clan Poetry Collections of Guizhou in the history, including the only existing copies and rare editions dispersed in other places. In the compilation history of Guizhou Poetry Collections,no matter the quantity or the quality,the Clan Poetry Collections were always in the developed level. They didnt only appear as the literary achievements of a family of Guizhou,but also reflected the overall appearance of the family literature of Guizhou.

Key words: Guizhou,poetry collection,clan

1[清]陈田等辑《黔诗纪略后编》卷十五黎恂小传,《续黔南丛书》第八辑,下册第1118页。

1 参见李详著《李审言文集·学制斋文钞》卷一《论桐城派》,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6月第三版,下册第888页。

2 艾盛春等辑《艾氏家集》卷首艾瀛春序,民国六年(1917)贵阳文通书局排印本。

3 艾盛春等辑《艾氏家集》卷首陈矩序,民国六年(1917)贵阳文通书局排印本。

1 参见艾盛春等辑《艾氏家集》卷首艾瀛春序,民国六年(1917)贵阳文通书局排印本。

2 艾盛春等辑《艾氏家集》卷首李国钊序,民国六年(1917)贵阳文通书局排印本。

1 [清]莫友芝等辑《黔诗纪略》卷十二潘润民小传,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9月第一版,第472—473页。

2 路承熙辑《毕节路氏三代诗钞·啸亭诗钞》卷首徐世昌序,民国天津徐氏退耕堂排印本。

1 [清]陈田辑《黔诗纪略补》卷中徐宰六小传,《续黔南丛书》第八辑,下册第1638页。

2 徐世昌辑《晚晴簃诗汇》卷九十三路邵小传,中华书局1990年10月第一版,第五册第3889页。

3 [清]路璋、路璜辑《蒲编堂诗存》卷末路璜跋,清咸丰八年戊午(1858)刻本。

1 [清]顾立志辑《怀浙堂先世遗诗》顾荣昌小传,清同治五年丙寅(1866)顾氏刻本。

2 [清]顾立志辑《怀浙堂先世遗诗》卷首黎兆勋序,清同治五年丙寅(1866)顾氏刻本。

1 [清]宦应清辑《屏凤山庄箕裘集》卷一《凤屏遗文叙略》,民国六年(1917)排印本。

猜你喜欢
宗族贵州
魏晋南北朝宗族體制與家庭文化建設
贵州,有多美
寻味贵州——遵义
寻味贵州
沉醉贵州
多彩的贵州 多彩的茶
我与贵州茶一起
79首同名民歌《放风筝》的宗族关系
依法惩治“村霸”和宗族恶势力
一个汉族宗族的认同符号——重庆永川松溉罗氏宗族个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