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新之艰难兮,公缔其始

2016-12-13 14:56刘宗棠
贵州文史丛刊 2016年4期
关键词:教育改革

刘宗棠

摘 要:1896年,李端棻上《推广学校折》,面对当时我国“时事多艰,需才孔亟”的现状,通观全局,统筹兼顾,进行了切中时弊的分析,主张“自京师以及各省府州县皆设学堂”;提出了一整套富有革新意义而又切实可行的发展新教育的方案,而且为光绪帝采纳,成为戊戌维新的主要内容之一,并较快地付诸实行,推动了我国教育走向近代化。

关键词:李端棻 教育改革 维新变法 《请推广学校折》

中图分类号:K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05(2016)04-69-73

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五月,戊戌变法的前夜,李端棻向光绪帝上《请推广学校折》,建议在全国进行教育改革,首倡在首都建京师大学堂,各省府州县皆设学堂,得到光绪帝降旨允准,并付诸实施,推动了我国教育走向近代化和现代化。

后来,李端棻被誉为“京师大学堂(后改名北京大学)的首倡者”,“中国近代教育之父”。李端棻的《请推广学校折》,被认为是“中国建立近代学制的发端”,是“中国近代教育的纲领性文件”。

今年是李端棻上《推广学校折》的一百二十周年。我们再次回顾中国改革的历史上的这一重大事件,隆重地纪念,是很有意义的。

一、《请推广学校折》是中国近代教育的纲领性文件

戊戌变法有两方面最为重要的内容:其一为政治改革,其二为教育改革。1898年戊戌政变后,慈禧太后废除新政,光绪帝被幽禁,六君子血染菜市口,康梁流亡海外,历时一百零三天的维新变法失败了。

但是,历史潮流,浩浩荡荡,后来,以慈禧为代表的保守势力也不得不顺应时代的发展,实行一些政治改革和教育改革。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宣布实行“新政”;1905年,宣布停止科举制度;1906年,被迫实行宪改。但是,再也挽救不了满清政府灭亡的命运了。然而,教育改革的潮流却依然顺应着历史发展的趋势澎湃前进。

在维新变法思潮蓬勃兴起的时候,1896年5月,李端棻上《请推广学校折》主张改革旧的教育制度,建设培养新人才的新的学校教育体系;主张“自京师以及各省府州县皆设学堂”;而且在此提出了一整套富有革新意义而又切实可行的发展新教育的方案,而且为光绪帝采纳,成为戊戌维新的主要内容之一,并较快地付诸实行。

1898年7月3日,光绪帝正式批准设立京师大学堂,由孙家鼐主持在北京创立。不久,百日维新失败,而京师大学堂以“萌芽早,得不废”。而且,慈禧在谕旨中也说:“大学堂为培植人才之地”,应予以继续兴办。于是,京师大学堂成了“戊戌变法”诸多新政中的唯一幸存者。1912年,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

京师大学堂的建立,是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的标志,其最大特色是在继承中国传统文明的基础上引进西方近代的文明和科学文化。百日维新失败后,不仅京师大学堂生存下来,而且各地建立起来的新学校也并未全部解散。正是这些新式学校,成为传播新思想,培育新人才的基地,有力地促进了我国此后的改革、革命和建设,促进了我国的近代化和现代化。

因此,有的学者认为,李端棻的《请推广学校折》,实为中国学制近代化的先声,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纲领性文件。

二、《请推广学校折》产生的时代背景

《请推广学校折》的产生,是顺应时代潮流的需要,清醒地认识到当时中国的现状,并且吸纳和总结了现实生活中一些地区举办新式学堂的经验教训后才产生的。

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开始,中国迅速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并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也促进了中国走向近代化的进程。

面对着列强的入侵,面对着强劲袭来的欧风美雨,一部分中国知识分子开始睁眼看世界,探求新知,寻找御侮强国之道,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从“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到“师夷之长技以自强”,并进而逐渐认识到还必须深入地多方面的学习西方的先进文化、变法经验、教育思想和学校制度等等。

在教育方面,一些比较开明的爱国知识分子开始正视现实,抨击封建的传统教育,批评八股取士制度,反对空疏无实的理学,强调“经世致用”,倡导学习西方的科学文化,以及一些制度,要求广开言路,选拔安邦治国的人才。一些人士已经意识到,要改变当时中国又贫又弱的状况,必须寻求和培训新型的人才。他们迫切地感觉到,造就人才“实为自强之本”,且是“当务之急”,于是,在一些地区已经陆续举办了一些新式学堂,积累了一些经验教训。

在维新变法运动中,维新派人士也十分重视教育改革,积极主张并且实际践行办教育以培养人才,立报馆以宣传变法,译新书以昭新学,建学会以组织力量,等等,作为救亡之道。

在维新派的领袖人物中,李端棻是朝廷大臣,因此更能够通观全局,统筹兼顾,提出《请推广学校折》这样重要的纲领性文件,直接上奏给光绪皇帝,由此,把教育改革转变为国家的意志,号令全国,积极推行。

三、《请推广学校折》的主要内容

《请谁广学校折》的主要内容,简单点说,就是奏折开头一句话中的二十一个字:“时事多艰,需才孔亟,请推广学校,以励人才而资御侮”。

说到“时事多艰”,这在当时是众所周知的,就不详加论述了。说到“需才孔亟”,讲得非常具体。“皇上顺穷变通久之义,将新庶政以图自强,恐办理无人,百废莫举,特降明诏,求通达中外能周时用之士,所在咸令表荐,以备擢用。”本来,“以为豪杰云集,富强立致”。可是,实际情况却很不妙。“然数月以来,应者寥寥,即有一二,或仅束身自好之辈,罕有济难瑰玮之才,于侧席盛怀,未能尽副”。中国人口众多,士人也不少,为什么当前会如此缺乏人才呢?“非天之不生才也,教之道未尽也。”

接着,就深入分析这“教之道未尽也”。是的,“夫二十年来,都中设同文馆,各省立实学馆,广方言馆,水师武备学堂,自强学堂,皆合中外学术相与讲习,所在而有。”那么,为什么还说“教之道未尽”呢?李端棻指出以下五点:

其一,学习内容简单而且单一,只学习西语西文,“而于治国之道,富强之源,一切要书,多未肄及”。

其二,“学业不分斋院,生徒不重专门”,不能专心致志,精益求精。

其三,新学中有的必需试验测绘,有的必需游历察勘。然而“今之诸馆,未备图书,未遣游历,则日求于故纸堆中,终成空谈,无自致用”。

其四,学生的发展前途还不理想。“利禄之路,不出斯途。俊慧子弟,率以从事帖括以求富贵,及取得科举,遂与学绝,终为弃材。今诸馆所教,率自成童以下,苟逾弱冠,即已通籍,虽或向学,欲从末由。”

其五,新式学堂太少,学生也太少。“今十八行省只有数馆,每馆生徒只有数十。士之欲学者或以地僻而不能达,或以额外而不能容,即或在馆学徒一人有一人之用。尚于治天下之才,万不足一。况于功课不清,成就无几。”

李端棻还着重指出,钻研新学,与只需要闭户读书的旧学不同,还必需有翻译,有仪器,有游历考察等条件。他说:“格致、制造、农、商、兵、矿诸学,非若考据词章帖括之可以闭户獭祭而得也。书必待翻译而后得读,一人之学,能翻群籍乎?业必待测验而后致精,一人之力,能购群器乎?学必待游历而后证实,一人之身,能履群地乎?此所以虽有一二倜傥有志之士,或学焉而不能成,或成矣而不能大也。”

在深入地分析了“教之道未尽也”之后,紧接着,就提出改进的办法。首先,很赞赏“设官书局于都畿,领以大臣以重其事”。认为,这一举措非常重要。“他日奇才异能由斯而出,不可胜数也”。

这“官书局”,早在咸丰末年,就在湖北、安徽、江苏等地出现,到同治、光绪年间,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等封疆大吏也积极创设筹资举办。1895年,清政府把维新派的强学会所办的强学书局改组为官书局,译刻各国政治、商务、工程等书籍。1898年并入京师大学堂。这里所讲的“设官书局于京畿”,应该主要指的是后者。

重视学习的内容,积极认真地出版大量有用的新知识非常重要。然而,“惟育才之法匪限于一途,作人之风当偏于率士。”于是,李端棻郑重地提出自己的主张:“臣请推广此意,自京师以及各省府州县皆设学堂。”并且,分别提出各级学堂对学生的不同要求和所学的不同内容,以及学习时间等。例如:“府州县学选民间俊秀子弟十二至二十者入学。其诸生以上欲学者听之。学中课程,诵《四书》、《通鉴》、《小学》等书,而辅之以各国语言文字及算学、天文、地理之粗浅者。万国古史近事之简明者,格致理之平易者,以三年为期。”

更高一层的是:“省学选诸生年二十五以下者入学,其举人以上欲学者听之。学中课程,诵经史子及国朝掌故诸书,而辅之以天文、舆地、算学、格致、制造、农、商、兵、矿、时事、交涉等学,以三年为期。”

最高层的是:“京师大学,选举贡监年三十以下者入学,其京官愿学者听之。学中课程一如省学,惟益加专精,各执一门,不迁其业,以三年为期。”

而且,还要考虑到学习的分科和学习后的出路。“其省学大学所课,门目繁多,可仿宋胡瑗经义治事之例,分斋讲习,等其荣途,一归科第;予以出身,一如常官。”考虑得很周到,安排很严密。“如此,则人争濯磨,士知向往,风气自开,技能自成,才不可胜用矣”。

这里,从课程的安排来看,虽然仍旧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路,但是已经非常重视引进西方新知识的内容,比以往的书院全是传统旧学的安排,大有进步了。从出路上看,虽然仍旧向“科第”靠拢,这也是适应当时社会思想的权宜之计。——从这些也可以看出在改革中要真正向前一步是多么的困难。

李端棻主张的“推广学校”,“自京师以及各省府州县皆设学堂”,规模宏大,经费从哪里来?师资从哪里来?这些重大问题必须有解决的办法。而且,“今国家正值患贫,何处筹此巨款?”对此,李端棻也面对现实,提出切实可行的办法。他说:

“臣查各省及府州县率有书院,岁调生徒入院肄业,聘师讲授,意美法良,惟奉行既久,积习日深,多课帖括,难育异才。”原来各地所办的书院已经远远落后于现实需要,已经不行了。可以把这些书院改办为新式学堂。“今可令每省每县各改其一院,增广功课,变通章程,以为学堂。书院旧有公款,其有不足,始拨官款补之。因旧增广,则事顺而易行;就近分筹,则需少而易集。”考虑得很实际,也很周到。

但是,还要突出重点:“惟京师为首善之区,不宜因陋就简,示天下以朴,但当酌动帑藏以崇体制,每岁得十余万,规模已可大成,中国之大,岂以此十余万为贫富哉”。要认真办好京师大学堂,还是要有决心下点本钱的。

要办这么多的学堂,师资从哪里来?这也只能从现实出发,循序渐进,逐步解决。“臣以为事属创始,学者当起于浅近,教者亦无取精深。今宜令中外大吏各举才任教习之士悉以名闻,或就地聘延,或考试选补,海内之大,必有可以充其任者。”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积极努力,总有解决的办法。

李端棻认为当前最基本的是设官书房和办大学堂这两项,此外,还要“有与学校之益相须而成者”,他举出了五项:一曰设藏书楼也,二曰创仪器院也,三曰开译书局也,四曰广立报社也,五曰选派游历也。——游历又分为“游历各国”和“游历各省”两种。

李端棻认为,在这推广学校的主张中,官书局和大学堂是“经”,而以上五项是“纬”。这“一经五纬”就是《请推广学校折》的主要内容。他说:“夫既有官书房大学堂以为之经,复有此五者以为纬,则中人以下者,皆可自励于学,而奇才异能之士,其所成就益远且大。”

他满怀信心地说,如果这些主张得到切实推行,“十年以后,贤俊盈庭,不可胜用矣;以修内政,何政不举?以雪旧耻,何耻不除”?充分表现出改革教育的自信和锐气。

四、《请推广学校折》的作用和意义

李端棻上《请推广学校折》的时机正是变法维新思想勃兴,光绪帝也雄心勃勃地准备变法改革而且还获得了一些自主的权力的时候。再说,《请推广学校折》的内容很好,分析当时存在的问题非常切中时弊,又能从实际出发,提出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因此,不久就被有关部门审议通过,也得到光绪皇帝降旨允准。

对此,《贵州通志·李端棻传》说:“端棻呈递此折在光绪二十二年,是时风气未开,已能切中窾要如此,宜其渥荷德宗优鉴也。”

1898年,戊戌变法开始。6月,光绪帝下诏筹办京师大学堂,并令各省、府、州、县之书院改为学堂。不久,变法失败,新政被取消,但京师大学堂得以保留下来。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中国,接着,清政府被迫实行新政,下令兴办学堂,具体办法虽有所改变,但主要内容还是与《请推广学校折》一致的。

1905年,清政府下令废除科举考试,以培养精通四书五经等传统旧学的旧式教育宣告结束,以培养通晓新的专业知识和技术人才的新式教育走上前台。原有的各级官学和书院纷纷改为新式学堂。

就以贵州来说,1897年,在贵州任学政的严修仿照张之洞在四川办尊经书院的办法,对贵州的学古书院进行改革,不久后,学古书院改名为经世学堂,成为贵州第一所新式学堂。而且,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十多年里,举办学校的数量之多,门类之多,以及教学内容变革的丰富和深刻,都是前所未有的。

再说,戊戌变法失败后,李端棻以“滥保匪人”的罪名被流放新疆,中途遇赦回贵州。那时,李端棻虽然已年逾古稀,但仍不改初心,继续为教育事业贡献力量。在贵阳,他曾任贵山书院山长(院长),并参与创办贵州第一所师范学堂——贵州省公立师范学堂,创办贵州第一所中学——贵州通省公立中学(贵阳一中的前身)。据《贵州通志·李端棻传》记载:“端棻回籍后,贵州巡抚延主经世学堂讲席,谆谆以开通风气、导引后进为要务,按月两开讲演,以立身敦品根底之学备他日朝廷器使。及其临殃前日,犹谆属子弟出资捐助学堂经费。”他大力倡导,并且切实践行教育改革,可谓至死不渝。

当然,我国从旧式的传统教育走向新式的近代教育和现代教育,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的必然结果。但是,李端棻1896年上《请推广学校折》,适应时代的需要,作了切实而又精要的顶层设计,并且得到光绪帝的采纳施行,使其转化为国家意志,推动了京师大学堂和各省府州县新式学堂的建立,推动了我国教育的近代化,的确是功不可没。

李端棻逝世后,康有为在异国他乡沉痛悼念,他撰写了《祭故礼部尚书苾园李公文》,开头一句就说:“维新之艰难兮,公缔其始”。高度肯定李端棻在维新变法中的重大贡献。

现在,北京大学校史馆和贵阳一中校史馆的开头部分,都陈列有李端棻的塑像和事迹。

李端棻和他的《请推广学校折》,在中国的教育史上,的确作出了极其重大的贡献,值得我们认真学习,永远铭记。

The Hardship of Weixin,The Beginning of Public System

——To Memorize Li Tuan Fengs The pleadingWriting of Spreading the Schools all over the country to the emperior for 120 years

Liu Zong Tang

Abstract:In 1896,Li Duanfeng gave The pleading Writing of Spreading the Schools to the emperior,Facing the current period of“Hard time,which needs a lot of talented people in our country”,he gave a wholly survey of the situation,and have a thorough view of whole condition,carrying out a analyses of good ideas. He mentioned that we should have all kinds of schoolings from Beijing to all places all over China. He pointed out a whole set of renovational and meaningful methods of practical developing new education,it not only became the main content adopted by Emperior Guangxu,which became the main content of the reform movement of 1898,and it was carried out soon, which improved our educational reform to the modern time.

Key words:Li Duan Feng,educational reform,the period of Wuxu reform in 1898,The pleadingWriting of Spreading the Schools all over the country to the emperior

猜你喜欢
教育改革
浅谈高中生物的教育教学改革
国内移动语言学习与大学英语教学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PBL教学法在血液内科教学中的应用
一带一路背景下海南省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
一带一路背景下海南省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
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试论初中语文课堂改革
针对市场需求高校动漫专业教育该如何变革
浅谈“EEPO有效教育方式”
学有所悟,学有所乐
任务型教学在初中英语听说课教学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