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彦玲
[摘 要]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其实质是提高学习效率。但在实践中常常会出现“搭车”现象,导致合作学习成了形式。结合实际教学经验,分析合作学习中形成“搭车”现象的具体表现和主要原因,从而为下一步解决小组合作学习“搭车”现象提供依据。
[关键词]合作学习 “搭车”现象 成因
[中图分类号]G6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300087
从文字记载看,教育中合作的观念最早可追溯到我国古典教育名著《学记》。《学记》中言:“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倡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相互切磋,以提高学习的效率。但在实践中常常会出现“搭车”现象,所谓“搭车”现象是指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自己不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最后则搭上组内其他成员的学习成果这辆“顺风车”,使自己获得与组员同等的评价及赞赏。“搭顺风车”会导致合作学习形同虚设,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一、小组合作学习中的“搭车”现象
(一)课前自主预习阶段
在学习新课之前,教师都会布置学生完成一些课前准备任务,在学习《开放与交流》一课时,我课前将学生分为两大组,确保每个学生都有任务。由于此任务是在课外完成,教师难以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观察和监督,假如组长再不能够有效管理,在课前准备这一环节的“搭车”行为就会不可避免的发生。
(二)课堂小组合作探究阶段
这是体现小组合作学习最主要的环节,再如在学习《开放与交流》一课时,教师指导学生探究问题:1.结合所学,找出鉴真和玄奘两个人有何共同之处?2.他们身上的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讨论开始后,学优生在小组中处于主宰地位,承担了主要的职责;学困生在小组交流中插不上嘴。然后学优生代表小组展示学习的成果;而学困生参与的机会很少。教师对展示的结果作出评价,效果好的小组整体评价就高。这样在合作探究中表现较差的学生就搭上了“顺风车”,获得较好的评价。这种“搭车”式合作学习表面上看似热闹,实际上却失去了合作学习的意义。
二、小组合作学习中“搭车”现象的成因分析
(一)学生因素
首先,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缺少参与合作学习的知识基础,这是合作学习“搭车”现象出现的最主要的原因。我校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很多学生父母都外出务工,由爷爷奶奶监管,对学习通常不过问,使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也逐步丧失。据了解我所带的初二(7)班至少有十位学生来自单亲家庭,他们对学习不求上进。慢慢的这部分学生就变成了学困生甚至是问题学生,不能很好地参与小组合作学习,所以在合作学习时这部分学生不可避免地成为 “搭车者”。
其次,现在的初中生一般都是独生子女,一部分学生从小就懒惰、怕吃苦,不会与别人沟通和分享。而另一部分学生具备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成为小组内最活跃的分子,他们的潜能得到了发挥。这样一来客观上便减少甚至剥夺了小组其他成员参与学习的机会,使得没机会者产生“搭车”的倾向。这种参与不均衡是学困生产生“搭车”现象的另一个因素。
最后,有的学生由于性格内向,表达能力欠缺,在小组合作学习时不会积极表现;有的学生则是因为学习上有困难,缺少自信,在小组合作学习时也不敢发表意见;还有的学生学习态度懒散,有依赖其他成员的心理,缺乏集体责任感和荣誉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更是逃避责任,因此成为“搭车”一族。
(二)教师因素
首先,小组建设不够合理,教师对于合作学习的方法技巧指导不到位。小组是班主任根据学生的总体成绩和座位安排组建的,并且时有变动,所以从历史成绩的角度看,小组成员分工不明确,不能很好地适用于历史课堂教学的要求。初二学生经过初一一年的锻炼,已经有了一定的合作学习能力,但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干扰,有的学生还不能很好地掌握,所以需要教师及时给予指导。
其次,历史在我市虽然是中考科目,但分值较低,满分才60分,一周才两课时,时间紧任务重。再加上学生的基础较差,课堂配合情况不理想,教师片面追求所谓的课堂效效率,只关注整个小组的学习结果,不关注学习过程和每个学生个体的学习情况。由此可见,教师的教学策略也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
最后,在评价机制方面,不能建立一种科学的评价监控体系是小组合作学习“搭车”现象出现的又一原因。在平时教学中只看重对小组集体的评价而忽视对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除了评价,教师不能认真地监控每个小组的学习状况:成员有没有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在合作中缺少什么技能等,也进一步加剧学生“搭车”现象的产生。
“合作”已是21世纪最流行的词语之一,合作能力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也非常重要。而合作学习中的“搭车”行为却不利于这种合作意识和能力的形成,所以我们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采取各种策略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主动参与小组的合作学习当中,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责任编辑 斯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