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宛春
摘 要:本文针对服装设计学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教学改革研究.特别提出结合市场动态及校企合作方向重建教学内容,以及以项目群形式提高实践课的价值,本文根据服装设计学的特点,探索课程设置改革新的思路和方向。
关键词:服装设计;课程设置;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32-0221-01
服装设计学是服装专业的基础课程,也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其内容丰富,实践性强,整个教学过程中需要学生独立完成从市场调研、设计系列图、成衣制作等过程,注重培养学生设计思维的开发及对市场走向性的把握,并根据市场需求进行课程设置的改革,本文根据实际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结合服装产业发展规律及模式,进一步探索服装设计学课程设置改革的思路和方向。
一、服装设计学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一)课时与教学内容设置合理性欠缺
高等院校在四年学制内,服装设计学课程安排在第二学年的上学期,在服装设计专业中,总学时数为64节,其中实践学时占到32节,所谓教学进程合理性欠缺,也就是说,服装设计学课程每章应该安排多少学时为宜,课程设置几章较为合适,就目前而言,教学内容涵盖面较广,但每一章涵盖的学时数基本只占到4个学时,其中针对服装廓形设计来说,就包含外廓形设计、内结构线设计、零部件设计等几大模块,换言之4节理论课时教师在上课时根本讲述不完整,学生无法获取整套的知识模块,出现各方面都涉及一点知识但均为皮毛的尴尬局面,为后续学习服装专题设计课程及毕业设计都将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课程设置应用实践性不足
在服装专题设计课程授课过程中,多数以理论——实践——理论相互交叠完成,而目前所谓的实践也只单单停留在画出效果图为止,学生对于实践没有真正的切身体会,服装设计学课程发挥不到他的实际应用价值,极个别学生最终的图纸会以参赛的方式邮寄出去,但大多数作品就停留于此,服装设计学课程又成为了另一阶段的时装画技法课程。
(三)科学、合理的分配课时与教学内容
服装设计学课程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服装专业课程,在课时与教学内容上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将课程内容进行浓缩,合理规划教学内容,进行市场调研,结合培养方案及就前后课程的搭建、联系情况进行课程删减,另一方面,根据校企合作方向,及就业中学生薄弱环节内容进行扩充,例如,经过调研,各大高校自学生入校以来,就服装设计而言,不论是老师还是学生谈设计、谈参赛均已女装尤其以礼服为主,男装几乎不涉及,学生普遍反映男装设计无从下手,归结原因是因为在教学中,各大高校教师本身对男装设计讲述几乎为零,然而,对于市场来说,男装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男装设计师短缺,市场急需人才就业,针对上述问题初步设定出课时分配与教学内容。
(四)采用项目群形式设置实践课
服装设计学实践课程是将学生的设计思路转化为成衣的必要手段,实践课的内容必须以市场的需求为最终向导,并与同行业的要求相适应,在实践课的任务中与相应的内容想匹配,同市场需求接轨,综合应用性强。服装设计学课程在实践内容上集合了时装画技法、服装结构制图、服装立体裁剪、服装缝制操作技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实践,要求学生设计思维灵活,操作技能娴熟,达到独立完成从图纸到设计在到成衣的全过程,且每一个专题实践项目教师都设定出具体的着装人群方案,具有明确的服装TPO原则。
以项目群的形式让学生有效、快速、高质量的完成实践课,设计实践课多以系列形式出现,教师可将学生按项目群体进行划分,40人的班级5人一组,分为8组进行项目集中实践,以团队的形式进行从灵感搜集——设计稿——成衣制作的全过程,最后推选一名学生代表进行综合阐述设计理念,教师现场打分,作业互评,将每一次专题设计实践行之有效的进行。
二、小结
本文针对服装设计学课程就目前的教学现状分析提出课程设置改革思路,通过多方面、多角度的剖析,总结出教学中应注重对创意设计的相关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培养学生对服装设计方案分析、方案设计、效果图表现和创意思维表现技能,提出在课程设置中,以设计师岗位工作过程为主线、以设计项目为载体,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设计和组织教学过程,使课程设置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相关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对服装设计专业课程体系起潜能挖掘作用。本文主要阐述了服装设计学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教学改革的研究,但还不甚深入、全面,在未来的课堂教学研究中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入。
参考文献:
[1]张玲.服装设计:美国课堂教学实录[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1.
[2]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周萍.服装专业教学改革初探[J].河南技师学报,2001(01).
[4]吴国智.项目教学在服装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探索,2012(07).
[5] 陈金怡.服装专题设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6] 唐宇冰.服装专题设计[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