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洁?张婷?王丹丹
【摘 要】 本文针对艺术专业学生的特点和教师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提升双语教师胜任力的主要策略是:加强艺术专业双语课程师资培养;提高教师的教学认同感;提升教师的教学“双能力”,即专业学科能力和双语表达能力、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文化差异辨识能力和跨文化传播能力。
【关键词】 艺术专业;双语课程;教师;胜任力;存在问题;提升策略
一、引言
当今世界教育领域发展的两大趋势是教育现代化与国际化。从宏观上,教育国际化预示了跨文化创新与开放的素质教育成为高校教育发展的大体走向。从微观上,双语教学成为高校教育国际化的主要研究热点。国家教育部2001年相继颁布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以及《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等文件,鼓励高校进行双语教学,支持国外专家学者及留学归国人员用英语教授专业课程,双语教学受到各高校普遍重视。但由于双语教学的特殊性其对师资力量有较高的要求和标准。目前,双语教师的基本素质以及教学能力较难适应双语课程规模的快速发展,双语教师的胜任力问题已经成为实施双语教学的瓶颈,本文拟对双语教师的胜任力问题进行研究探讨,并提出自己的建议及应对策略。
二、理论基础
本文将从双语课、以及教师胜任力两个理论层面展开研究论述。
1、双语课程
双语课最早是在德语语言区使用的一个概念,是指用第二语言即外语作为工作语言来教授专业知识的专业课程,不包含传统范畴的外语课程,因为不管外语课程授课语言是母语还是外语,语言习得始终是授课的对象而不是工具,因此不隶属于双语课程的范畴。因在德语区双语课程教学不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在整个欧洲都名列前茅,“双语课”这个概念迅速被大批学者接受,并逐渐深入人心。在我国使用的“双语课程”,以及在欧洲使用的“双语课”或“语言和内容融为一体的学习”采用的是新型的跨学科的教学法。欧洲大学用英文授课的课程很多,首先是为了争取全世界的生源,其次是因为英语这一在世界范围内应用最广泛的语言已经成为很多学科无可替代的授课语言。在中国,“双语课程”尤为强调在高等教育阶段所进行的以英语为教学媒介的专业课程。从语言学角度来讲,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提出“输入”理论,即人类习得语言的最基本途径是对语言输入的理解,即学习者读到或者听到的可以理解的语言材料,其难度应稍高于语言学习者目前掌握的语言水平。如果语言材料对学习者太容易,则对语言习得不具备促进作用;如果语言材料太难,远超出学习者现阶段接受程度,其对语言习得也没有意义。克拉申将语言输入的有效标准定为i+1,这也是语言发展的下一阶段状态,i是学习者当前的语言知识状态,1是两者之间的差距。学习者只有在所接受的语言输入满足这个1的差距时,才能对语言习得产生积极影响。双语课程即满足这种i+1的语言输入标准,既能满足学习者语言习得的需求,又传授了专业知识,可谓一举两得。
2、教师胜任力
胜任力是在一定的文化氛围、组织环境和工作过程中,绩优者所拥有的利于有效工作的个人特征和指向工作成效的、可以预测的行为特点。这是胜任力的广义定义,可以应用于企业、事业单位及高校。针对教师胜任力的定义,学界还没有统一的标准。有三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第一种是Dineke E. H. 所提出的teaching competencies,即教师的知识和人格特点和在不同教学情况下所具备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技巧的综合。第二种是邢强和孟卫青(2003)提出的teacher competency,即教师个人所具有的,能够达到成功教学效果的专业技能、专业知识、和专业态度,是教学活动成功的必须条件,是教师培训的主要目标。第三种是曾晓东(2004)提出的教师胜任力定义,即教师知道的知识,能做到的技能和信仰的具体内容,直接影响教学成绩。不论是国外学者还是国内学者,他们普遍认为教师胜任力因素应包括高学历,即广博精深的学科知识;业务精通,即懂教育,会教学,能科研;具有发展能力,即在学科知识、教学能力、和师德建设等方面全面发展。教师胜任力具有四个维度:即知识胜任力(学科知识);教学胜任力(教学能力,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准备);组织胜任力(课程设计和课堂控制);科学胜任力(科研发展,学习和反思)。未来世界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教师队伍的不断专业化成为未来教育和社会发展的共同特征,也必将成为教师培养发展的趋势。同时,在教师追求自我实现和事业成就需求不断增加的情况下,由于职业压力和自我认知以及评价的偏差,使得教师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前途产生焦虑和担忧,很难客观准确的把握个人职业发展轨迹。而教师胜任力的研究可以很好跟随教师职业发展趋势,推动教师自我培训发展到最后职业成功。
三、艺术专业双语教学困境
1、艺术专业学生特点
在我国,高等院校的艺术专业招生主要以专业课成绩为主,文化课的录取分数与其他专业学生相差很大。这种招生情况的导向必然引致艺术生在高中阶段更重视专业课的学习,轻视文化课,尤其是英语课的学习。使得进入大学后学生英语能力断层,很难直接接入双语课程,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补课。艺术专业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心理状况有其独特性,形象思维能力强,逻辑思维能力弱,富于想象力和创造力。但是语言学习是需要很强的逻辑思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有持之以恒的毅力。艺术专业的学生因为其特殊的思维方式和心理状况使得在语言学习上的能力比其他专业学生弱。同时,从目前的就业情况来看,对于从事艺术专业的人来说,英语的重要性明显没有从事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的人直接和明显。艺术专业的毕业生不像其他学科的毕业生对英语的要求高,就业市场也不会对艺术生造成压力。在大学学习阶段,艺术生本身英语基础薄弱,教材采用通用大学英语教材,难度大,进度快,没有艺术专业特色,使学生在心理上就产生畏难情绪,无法调动英语学习积极性。
2、艺术专业双语教学情况
我国的双语教学起步较晚,尤其是艺术专业的双语课程还在摸索阶段,双语课程的开设有特殊性,困难重重。艺术专业课程从领导到教师,再到学生,都更为重视专业课的学习,英语课程的开设都被视为专业课的附庸,更不用说双语课程的地位。艺术生英语水平的限制,双语教学质量较低,较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双语教学的教学目标不明确,双语教学旨在教授学生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而艺术专业的双语课程因为学生、教师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本末倒置,最终变成语言课程。双语课程的教学方法传统,只是僵硬的把语言与课程内容直接拼凑,语言部分过难,学生学习吃力。没有合适的双语教材,需要双语教师根据学生水平对课程内容进行把握,没有统一标准,教学不够规范。直接使用国外教材难度较大,学生预习复习困难。
3、艺术专业双语教师现状
目前在我国高校中,从事艺术专业双语课程教学的老师分为两类,一类是学术背景为英语专业的双语教师,在入职之后,经过专业课程的培训或自我学习,进行双语课的教授。这种教师语言能力很强,而专业知识不够系统。第二类是艺术专业英语语言基础较好的教师。这类教师专业知识系统,底蕴深厚,英语语言能力较为欠缺,很难像英语专业教师那样游刃有余的表达。除此之外,艺术专业双语课程教师队伍不稳定,师资缺乏,甚至需要依靠外聘教师来维持教学正常开展。由于外出交流学习机会较少,双语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都停滞不前。从双语教师自身发展来说,因为不被重视,双语教师总是处于边缘地带,个人的职业发展需求得不到满足,自我认同感较低。学校对于双语教学的激励机制不够,一般双语课程的课酬是一般课程的1.5倍,这种情况较难保证教师的积极性参与性。因为双语教学的工作强度大,教学资料较难取得,也使广大教师有畏难情绪,不愿承担双语课程教学。
四、艺术专业双语教师胜任力分析与对策
基于以上艺术专业双语教学学生、教师所存在的问题,笔者希望从教师胜任力角度分析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对策。
1、加强艺术专业双语课程师资培养
广义上来说,教师的教学水平是与教师教授内容的创新性与深刻性、表达的准确性与流利性、教师本人的学术水平息息相关。教师是双语课程的实施者,双语师资力量是前提和关键,没有丰厚的知识储备,不具备双语教学资质或能力的教师是无法进行双语教学的。师资培养是教师教学胜任力的关键因素。即使是立志从事专业课双语教学的老师,没有使用英语的周边环境,又没有语言教师扎实的学习背景,要提高专业课教师的英语综合能力,仅仅依靠短期的语言培训是很难满足需求的。双语教师如果自身无法使用母语和英语进行自由的思维切换,授课时一定是错误百出,也无法带出授课的自信,学生上课就容易烦躁、困倦,无法达到预期效果。诚然,双语教学并不是要求全英文授课,完全可以加入母语内容,英语与母语使用过的比例和教授关键点格外重要。针对双语教师的培训要注意多渠道多模式,可以通过校本教师的切磋、交流,也可以聘请国外该学科领域知名专家教授进行学术讲座。校外培训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将有志于双语教学的英语背景老师,送到艺术专业强的院校进行交流学习,增加专业知识。一方面对优秀的专业老师进行英语岗位培训或直接前往英语国家学习。各种培训方式当中,派往国外对口专业交流访问效果最好。普遍培训与重点培养要有长期规划目标,不能急功近利。其次,定期组织国外院校互访,工作坊,合作项目等,也是双语师资培养的有效途径。
2、培养艺术专业双语教师的教学认同感
艺术专业双语教师是课程教学的一线工作者,是课程的执行者,更应是课程的设计者。如果教师没有参与课程开发和设计的主观意愿,那么即使国家重视,政策配合,学校资源分配再多也是徒劳。因此提升艺术专业教师参与课程开发设计的参与度,培养双语教师的教学认同感是当务之急。可以通过老师和学生共同参与课程制定的方式提高学生与老师对于课程的共同的认同感。学生对于双语教学产生心理上的认同,可以调动其对双语课程产生强烈的兴趣和积极的学习动机,认真参与双语课程教学。而教师对双语课程产生认同,对教学活动产生高度的热情,能够调整好教学心态,积极投入更多精力,认真准备更多教学内容,钻研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达成教学目标。学生的课程认同感,更多的是来自于老师,因此,艺术专业双语教师的认同感培养是核心。在这里,教师的认同感是指对新课程所表现出来的正面态度和行为意向。教师对双语课程的感受,对自身能力的了解,以及双语课程教学参与度,以及授课环境(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都会对教师的认同感产生影响。增强双语教师的认同感,笔者认为有三个途径:一是通过师资培训,在上文中已经描述,在此不再赘述;第二是应加大投入,高校应增强激励机制,在讲评机制和课酬上予以倾斜,增强教师的积极主动性。第三是让双语教师承担起课程领导者的角色,作为双语教学的关键人物,这一改变可以将消极被动的参与者转化为积极主动的推进者。
3、提高艺术专业双语教师的教学“双能力”
关于国内对双语课程教师教学能力的阐述,结合目前高校艺术专业双语教学现状,笔者认为艺术专业双语教师除了应具备一般教师所必备的能力之外,还应具备以下三种“双能力”。第一是专业学科能力和双语表达能力,尤其是英语表达能力;第二是对于双语课程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第三是文化差异辨识能力和跨文化传播能力。这三方面“双能力”在高校双语教师当中还有待提高,因此,如何培养提高这几方面能力是笔者关注的重点。第一要针对不同情况进行分类指导,提高基础教学能力,克服“先天不足”。让具有语言专业背景的老师补充专业学科知识,让专业学科扎实的老师培训语言能力。这两方面技能缺一不可。但这其中专业学科内容应是重点,其次是语言能力。双语教师首先应精通专业学科内容,其次是使用外语进行授课,这是全世界双语课程通用的要求。因此,双语教师的培养应紧密结合专业,没有了专业,双语课程也就失去了意义。第二是要突出重点,不断创新,提高“教”与“研”的能力。不断创新教学科研方法,提高课程设计和组织能力。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不断进行教学回顾和反思,提高教学效果,保证教学质量。在教的过程中形成科研工作团队,开发编制适合自己的教材。第三是要突破跨文化障碍,提高拓展能力。艺术专业双语教师应该尊重多元文化传统,具备跨文化思维和意识,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为进入职场做好准备。在授课同时,多学习不同文化传统,加强自身修养,做先进文化的传播者。还要不断加强人文修养和学术修养,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加强双语教师之间的学术交流,互通有无,共同提高。
五、结语
实行双语课程教学早已成为我国高等院校教学改革的趋势与热点,也是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有效手段,作为双语教学活动核心的双语教师的胜任力则成为了研究的重点,笔者从自身的双语教学经验出发,对于提高艺术专业双语教师胜任力提出了三点看法,与同行共勉。
【参考文献】
[1] 邢强,孟长青.未来教师胜任力测评:原理和技术[J].开放教育研究,2003(4).
[2] 曾晓东.对教师绩效评价过程的梳理[J].教师教育研究,2004(1).
[3] 黄崇岭.双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21-22.
[4] Dineke E. H. Tigelaar,Diana H. J. M. Dolmans,Ineke H. A. P. Wolfhagen & Cees P.M. Van Der Vleuten:Th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framework for teaching competencies in higher education[J].Higher Education,2004(48).
[5] 李冬兰.基于心理资本干预模型下的艺术专业双语教师胜任力研究[J].黄钟,2014(1).
【作者简介】
宋 洁(1983-)女,陕西西安人,硕士,西安外国语大学艺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艺术史教学,英语教学.
张 婷(1985-),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戏剧艺术教育研究.
王丹丹(1992-),硕士,研究方向:企业管理与财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