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扬
(大连大学 日本语言文化学院,辽宁 大连 116644)
日本养老服务业“走出去”的现状和问题
——以日本养老服务业在华投资为例
周 扬
(大连大学 日本语言文化学院,辽宁 大连 116644)
日本拥有高度发达的养老产业,其介护服务更是世界一流水准。日本养老服务业的优势在于完备的制度保障、多样化的养老模式和养老设施、“小规模+连锁化”的经营模式。日本养老服务业“走出去”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其在中国主要采取小规模多功能+资本合作的投资形式,并以高收入群体为目标。但是,日本养老服务业“走出去”还是面临着投资规模小、缺乏有效的盈利模式和专业化人才等诸多问题。
日本;养老产业;介护服务;走出去;商业模式
众所周知,日本拥有高度发达的养老产业,从养老护理服务到专门针对老年朋友研发的各种生活用品和时尚产品应有尽有。养老产业在日本被称为“银色产业”,其中的介护服务更是世界一流水准。近年来,日本政府将该国医疗和护理业视为“战略发展”领域,希望让自家的护理服务走进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同时促进相关护理设备的输出。根据日本官方数据,目前至少有50家涉及护理业务的日本企业正在或计划向海外发展。在此背景下,本文就日本养老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和优势特点进行深入分析,并以中国市场为例,揭示日本养老服务业“走出去”的背景原因、特点及面临的问题。
1.1 日本养老服务业的发展现状
按照联合国的标准,日本从1970年代开始,65岁以上人口超过7%,1994年超过14%进入老龄社会,2007年老龄化率超过20%迈入“超老龄化社会”。2015年,日本总人口1.27亿,其中65岁以上老年人占比达到26%,已成为全球老龄化率最高的国家。预计到2030年,这一比例将超过30%。日本是全球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由于受经济长期低迷、社会伦理家庭观念、医疗技术先进等因素的影响,日本的人口结构逐渐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趋势过渡。
随着日本人口老龄化加剧,传统的家庭养老和政府养老的模式已经不能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多层次需求。日本政府通过一系列的养老政策与制度构建,促进养老产业的社会化、市场化、产业化发展,并逐渐形成以养老服务为核心的“银发产业”,涵盖老年住宅、老年金融、家政服务、福利用具、生活旅游服务、生活用品等各个方面,以满足老年人生活多样化、更高层次的需求[1]。
国家对养老产业的大力扶持促进了日本养老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日本先后制定了《国民年金法》《老人福利法》《老人保健法》《介护保险法》等重要的法律制度,完善了社会保障体系,保证了日本养老产业持续运转并不断完善。其中,《介护保险法》是最重要的社会保障制度之一,它通过市场化、社会化的运作,支撑着日本养老服务业健康快速发展。日本现已形成居家护理和设施护理两类介护模式,通过实现 “医养护融合”,为老年人提供专业性服务。
长期以来,日本的养老服务产业持续稳定发展,预计2025年的市场规模将达到155 兆日元,其中的护理产业2015年的市场规模约为9.8兆日元,2025年预计会扩大到15.2兆日元。日本的养老服务种类繁多,可以划分为居家型、地域密集型、老人福祉机构三大类(详见表1、2、3),其中的访问护理、日间照护服务最受推崇,投资小、回报高是其重要特点。
表1 居家型
表2 地域密集型
表3 老人福祉机构
养老服务产业的劳动密集性、地域性、科学性等特点决定了它具有分散性的产业结构形态,很难出现几家大公司垄断市场的局面。2014年,日本护理服务产业总规模为7503亿日元,经常收益2043亿日元,过去5年的成长率平均为9.9%。2014年度,在介护服务企业的销售额排名中,日医学馆、倍乐生、Message由于其自身的特色服务,在养老服务产业中占据前三名,销售额分别为2714亿日元、795亿日元、742亿日元(详见表4)。
表4 2014年度介护服务企业销售额排名(亿日元)
1.2 日本养老服务业的优势
1.2.1 完备的制度保障
各种法律制度的实施促进了日本养老服务产业的健康发展。日本厚生省出台的《收费养老院设置运营指导方针》(1974年),建立了市场规范及行业标准。该《方针》对养老机构的属性、设施标准、人员配置、服务标准等进行了详尽的规定。《老人保健法》(1982年)和 “黄金计划”(1989年)推动了专业护理人员的培育以及养老意识的普及。《社会福利师和介护福利士法》(1987年)设定了社会福利师和介护福利士两项国家资格考试。另外,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护理保险法》(1997年)提出建立护理保险制度,该制度把40岁以上的被保险人都纳入了长期护理保险的范围,完善了日本的社会保障体系,确保了老年人有足够的支付能力。
随着护理保险制度的实施及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许多民间企业着眼于养老产业,开始进入老年护理服务市场,设立并运营各类养老机构。个性化的商业养老设施层出不穷,养老服务质量不断提高,社会养老服务的专业人才不断增加。为了进一步改善介护员工的待遇,日本政府制定了 “有关确保介护服务的人才,改善介护服务员工待遇的法律”(2008年),加大对养老产业的投资力度,确保拥有更多的专业化人才以应对日益增加的社会养老需求。
1.2.2 多样化的养老模式和养老设施
日本有着多种多样的养老模式和各种个性化的养老设施,这使得传统的居家养老向社会养老转变,民间企业开始承担老年人赡养的责任。小规模、多功能的社区养老辅以高质量的访问护理服务,使得社会养老成为一种发展趋势。根据《老人福祉法》(1963年),日本的养老设施有短期居住、长期居住、疗养、健康恢复等十几种类型[2],65岁以上老人可使用介护保险入住这些设施,真正实现了“按需养老、按需护理”的目标。日本已经形成了以居家养老为基础、以社区养老为依托、以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多元化养老方式[3]。另外,养老服务日趋专业化,除了引入高端医疗技术以外,在各类养老设施设计和建设、养老用具、饮食等方面更加注重细节,煞费苦心。与此同时,不具备专业护理资源的养老设施,也可以通过服务外包来完善入住人员的护理服务。日本的养老机构主要划分为3种,详见表5。
表5 养老院类型及服务对象
1.2.3 “小规模+连锁化”的经营模式
日本的养老服务企业多采用小规模、连锁化经营模式,这是由其产业特点所决定的。倍乐生集团(Benesse)是日本最大的教育企业集团,致力于教育、外国语培训、母婴生活、养老服务领域。该公司1995年开始介护事业,运营近300家养老设施,产值规模已达867亿日元。该公司养老院多建在市中心的住宅区, 深受当地居民欢迎。日医学馆(Nichiigakkan)创立于1968年,集团横跨医药、看护、健康保健、教育等行业,其中的看护部门提供包括家庭护理、失智护理在内的各式护理服务。该集团运营800余家机构,开设护理学校,销售养老用具等,其主营业务收入稳步增长,超过2,700 亿日元,净利润也达到了接近40亿日元。西科姆(SECOM)是日本最早的安保公司,自1962年开始发展安防、医疗、房地产和保险等业务,在一定程度上为后续拓展的养老业务打下了基础。由于西科姆传统的安保产业优势,它提供生活救援、二十四小时紧急通报、室内对外应急求救设施以及高科技监护老人身体状况的装置,在高端养老机构市场占有重要地位。
2.1 日本养老服务业“走出去”的背景
20世纪90年代开始,受泡沫经济崩溃的影响,日本经济长期低迷,需求不振,企业经营困难。与此同时,老年人口快速增长,养老服务需求剧增。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力扶持养老服务业发展、满足社会需求、推动经济发展是日本政府无法回避的重要课题。官方预测,日本国内的介护服务业市场规模会持续扩大,但是2045年之后将会停滞,所以尽快实施日本养老事业“走出去”战略在日本国内已经达成共识。
近年来,亚洲各国经济虽然保持着持续快速增长,但实际上许多国家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包括一直坚持“独生子女”政策的中国在内。韩国、新加坡、泰国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老龄化率都达到了7%-14%,越南、马来西亚、缅甸、印度尼西亚、柬埔寨等国家预计在2025年也将进入老龄化社会,这些国家都把如何应对老龄化问题视为重要课题。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因其市场规模巨大,许多企业都把中国视为最有“钱途”的市场,希望在中国养老服务业中占有一席之地。据预测,从2016年到2020年,中国养老市场消费将超10万亿元,年均增长幅度将达17%,未来20年,中国养老产业规模有望达到 20万亿元以上。
由于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的亚洲各国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收入水平低于日本,所以市场潜在性也有所不同。表6对中国、日本、东南亚6国的高收入老龄人口数量进行了推算,其中高收入老龄人口是指年收入在3.5万美金(可支配收入)以上家庭的老龄人口。亚洲很多国家没有介护保险,所以民间的养老服务潜在客户多是有较高支付能力的群体。统计结果显示,中国的高收入老龄人口数量明显高于其他亚洲国家,到2020年约为4000万人,是日本的1.3倍。东南亚各国与中国相比数量较少,其中,泰国最多为216万人,印度尼西亚为175万人,马来西亚为135万人(见表6)。
表6 亚洲各国高收入老龄人口数量
出典:笔者根据各种统计数据制作。
2.2 日本养老服务业“走出去”的现状
亚洲各国与日本一样,存在着夫妇同时工作的家庭剧增、家庭小规模化、老人护理难的社会现状。虽然护理服务还没有像日本那样得到普及渗透(这主要是由于“介护即保姆”“养儿防老”等传统观念的影响),但是对于失能人士的生活援助和对老年痴呆症患者的护理服务却倍受各国重视,这给日本养老服务“走出去”提供了大好的机遇。表7汇总了部分日本企业在海外开展养老服务事业的情况。
表7 日本护理企业的海外事业
3.1 日本养老服务业在华投资的现状
在日本排名前20的养老服务企业很多已经进入中国市场,比如,行业领头羊日医学馆于2012年4月在上海设立日医福利器具貿易(上海)有限公司,开展护理服务及护理人才教育事业,并与丰田通商达成资本合作,强化其产品在中国的销售。在日本首都圈运营约30家收费老人院的理爱,在北京和上海分别设立了企業管理諮詢有限公司,提供小规模多功能的服务。另外,经营上门护理、老人院等事业的维斯福祉、Medical Care Service 、西科姆(SECOM)、长乐(LONG LIFE)等众多日本企业也已在中国开设养老设施,提供护理服务。日本的养老企业在中国投资呈现出以下特点:
3.1.1 小规模多功能+资本合作的投资形式
从2013年7月开始,中国虽然允许外资在中国设立独资企业,但是仅限于非盈利性质的企业,而且税制优惠政策、服务价格设定等受到一定的限制。所以,很多日本企业采取与当地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的形式共同开展事业,单独开展介护服务的企业较少。
一般来说,日本企业主要是与当地的地产开发商等进行资本合作,设立合资企业进行养老设施的管理和运营。中方企业确保设施建设、员工雇佣、服务销售与服务宣传等,日方企业对设施及服务进行设计、培训护理人员、派遣教育运营管理者等。另外,除了当地制度性原因之外,日本的养老服务行业虽然发达,但其企业还处于成长期,不具备雄厚的资金实力和丰富的海外投资经验,这决定了日本企业目前还无法独立在海外开展大规模的事业,现阶段资本合作才是最合适的投资方式。
长乐(LONG LIFE)于2012年11月与中国新华锦集团成立合资公司,开始运营161户以上的高级养老院,大力拓展日间照护服务、在宅护理、护理用具等。2016年1月与新华锦、青岛市社会保险事业局、青岛市社会保障协会共同签署了《关于养老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青岛市开展养老护理专业人员的教育培养。根据协议,筹划建设青岛市养老护理国际专科学校,包括引进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日本养老护理理念、技术和知识;引进日本专业院校和专业机构的养老护理课程、教材、师资和教学体系。此外,与日本具有影响力的养老护理专业院校、机构进行合作,前期开办养老护理专业职业技能培训,建设非学历教育的职业技术专业学校;后期逐步实现职业教育与学历教育相结合,建设具有国际化、高水平、适应中国养老需求的养老护理专科学校。维斯福祉(WIS-NET)于2010年4月与大连造船集团共同设立合资公司,开始提供上门护理、护理人员培训、收费养老院运营等服务。另外,该公司已经开始运营 130个床位的养老院。
3.1.2 以高收入群体为目标
目前,在中国使用介护服务的人仅限于一小部分富裕阶层的家庭。在中国,“家庭养老”“养儿防老”等传统观念依然根深蒂固,人们对于把老人送入养老院等设施进行照顾还有不小的抵触。相对于此,很多家庭更愿意雇佣保姆来做家务,让保姆肩负起一部分老年人的介护功能。在这种情况下,日本企业更多地是把客户群体锁定在那些高收入家庭的老人,向其提供中高端价位的护理服务等[4]。比如,长乐(LONG LIFE)于2011年11月在青岛与当地企业合资开发了高端老年公寓。该高级公寓靠山临海,周边环境优美,共有27层161个房间,设有医院、温室和游泳池等专用设施,入住者需一次性交纳2000万日元(约合人民币151万元)的费用。理爱(北京)在上海开设了一家拥有200多个床位的养老设施。该公司的养老设施在接纳服务对象时,会根据其身体机能的情况进行评级,每个月的入住费用从8000到10000元不等。
日本养老产业专家鞠川阳子指出,同日本相比,中国的养老市场有诸多不同之处,主要是中国的养老市场地区差异大、养老模式和习惯差异大、老人消费能力差异大等。比如,以上海、北京为代表的一线沿海城市的老人消费能力高、养老观念开放,很容易接受去机构养老、候鸟养老等养老方式;而在二三线城市,老人的消费能力相对较低,多数还是愿意养儿防老、终老自宅等。这就要求机构决策者要对不同的地区使用不同的投资开发策略和方案,充分了解当地老人的需求,特别是养老项目的“本地化”入乡随俗的能力对项目开发能否成功至关重要。
3.2 日本养老服务业在华投资存在的问题
3.2.1 缺少有效的盈利模式
在日本,由于有完善的介护报酬和介护保险制度,介护事业才得以发展得如火如荼。因此,没有各种完善制度的保障,即使在国外建立日本式的养老院等设施,介护事业也很难形成合理有效的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
中国养老产业起步晚,国家没有全国统一的制度设计,有些投资必须与当地政府、社区等主管单位进行协商。另外,公立的老年人设施价位较低,挤压了民营养老设施的利润。再有,就是在现有的社会资产中,适合养老机构的物业并不多,想要自己投资新建物业用于养老机构,经营场地的高昂租金就是压在企业头上的一座大山。目前,中国养老产业是微利产业,养老机构的盈利能力十分有限,要想培植养老机构长久发展,充裕的资金输入、可供使用的物业储备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具有强大市场竞争力的医疗资源也是稳健运营的基础。由于养老机构输出的归根结底是服务,因而拥有一套成熟、高效的管理体系才能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就目前而言,各种条件的限制使得日本企业经营的养老设施规模相对较小,一般都是100人以下的规模。因此,对日本企业来说,如何克服诸多困难摸索出有效的商业模式和运营模式是当务之急。
3.2.2 专业化人才短缺
在养老机构运营要素中,首当其冲的是人的因素。一类是具有专业特长、为养老机构提供医疗保障的专家;另一类是决心致力于养老行业、拥有一定专业素质的从业人员。如何确保养老服务人才并进行培养对日本养老企业来说也是个重要课题。
在亚洲,没有哪个国家像日本这样拥有大量高质量的专业护理人才。在中国,虽有“养老护理员”的认定资格制度,但拥有这种资格的人数仅5000人左右,严重不足。另外,护理人员的薪金水平较低、离职率较高,供需矛盾十分突出,且素质亟待提高。养老护理服务人才数量短缺和质量不高已经成为制约养老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日本企业主要通过以下两种方式来进行护理人才培养,一是让在日本学习护理技术的中国人回到当地进行护理人员的技术指导;二是派遣日本护理专家去当地进行教育培训。
本文在对日本养老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和优势特点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揭示了日本养老服务业“走出去”的背景原因、特点及面临的问题。总而言之,日本的养老产业高度发达,日本养老服务业“走出去”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日本企业也迎来了亚洲各国对介护服务的需求在迅速扩大这一大好机遇。但是,日本养老服务企业的“走出去”仍然面临投资规模小、缺少有效的商业模式、专业化人才短缺等诸多问题。
[1] 沈洁.社会保障与介护福祉[J].海外社会保障研究,2014(189):41-42.
[2] 王丽芳.日本养老服务评价制度及其对我国养老服务事业的启示[J].肇庆学院学报,2010,31(4):46-47.
[3] 尹文清, 罗润东.老龄化背景下现代日本养老模式剖析[J].浙江学刊,2016(1) :28-36.
[4] 刘新颖.中国高齢者介護市場における日本企業のポジショニング[J].商大ビジネスレビュー ,2014(2):175-191.
[5] 苗绘,王雪祺.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模式的国际借鉴及我国的现实选择[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2):36-40.
责任编辑:沈 玲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Going out" of Pension Service Industry in Japan—Taking Investment of Japanese Pension Services Industry in China as an Example
ZHOU Yang
(JapaneseLanguage and Culture College, Dalian University, Dalian 116644, China)
Japan has a highly developed pension industry and its nursing service is at the first level in the world.The advantages of Japanese pension industry lie in its perfected institutional guarantee, diversified pension models and facilities, as well as the operation mode of “small scale plus unification”.The “going out” of Japanese pension industry becomes a national strategy.Japanese government adopts the investment form of multi-function plus capital collaboration in small scale by taking the Chinese group with high income as the object.However, the strategy of Japanese pension service industry is still facing problems such as the small investment scale as well as the lack of effective profit model and specialized talents.
Japan; pension industry; nursing service; going out; commercial mode
2016-07-12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3BSH082);辽宁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L12BSH008)
周扬(1979-),男,辽宁沈阳人 ,讲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福利产业经济研究。
C913.7
A
1009-3907(2016)11-00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