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寂寞繁华地

2016-12-13 02:27木门长子
文存阅刊 2016年6期
关键词:阳关张骞河西走廊

木门长子

河西走廊:寂寞繁华地

木门长子

位于阳关城的张骞雕像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当王维吟诵这首诗的时候,繁华已经洒在了河西走廊这片土地上。这条通道经过数千年的寂寞与繁华、战争与和平之后,唐时再次由一个沉静的老人幻化成一位活跃的少女。商队从遥远的西方赶往东方,富裕由东方流向西方。于是,后来的我们知道了一个叫做丝绸之路的地方,在以它生命的魅力成就世界。

没有人能说清大唐流向西方的物品有多少,也没有人能知道由西方带给大唐的思想有多少。总之,多年之后我们都看到了河西走廊这条通道留下的繁华——佛学、军事、人文、地理,以及随着东西方文化不断融合展示给人们的精神纹理。从长安向西,经兰州,踏过乌鞘岭便是这条通道了。这条通道由汉武帝刘彻打通,一路向前,直抵西域各地,在唐时已基本上解除了来自北方草原的威胁。西方文化沿着这条通道源源不断地涌来,服饰、饮食、乐舞、绘画、游乐等诸多方面不一而足。王维写这首《送元二使安西》时正是唐的鼎盛时期,诗中所说的安西也便是唐中央政府所专设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不能详尽描述这首诗的意义,因为所有的意义都在那“一杯酒”中,“西出阳关无故人”也表达出了古人走出阳关之后的苍凉心境。

阳关,位于河西走廊的最西端,曾为汉王朝防御西北游牧民族入侵的重要关隘,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处,凭水为隘,据川当险,与北面的玉门关遥相呼应。离别时人们喜欢站在阳关前祈福,祈祷家人和朋友一路平安。因为过了阳关,亲人和朋友就要进入浩瀚的戈壁大漠,在飞沙走石中度日子了。

岁月是一条长河,每一滴溅起的浪花里都有着华夏子民为这片疆域所做出的努力。被围白登山的汉高祖刘邦,靖远黄河岸边向西遥望的汉武帝,飞马扬鞭驰骋千里的霍去病,以及众多为凿空河西走廊的士兵们,都曾在这里留下了希望与期盼。“凿空”,是史学家司马迁为当年出塞的张骞写下的两个字。他在《史记》中说:张骞通西域,“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然张骞凿空,其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与国外,外国由此信之”。这便让我们看到了那个遥远的时代,也看到了一个自长安出发,向西寻找的两千一百年前的人。

没人能讲明为什么当初出塞的会是张骞,或者更换一个人,历史就会让我们看到不一样的河西进程。但天地造化,偏偏选中了性情沉稳且刚勇的张骞,让他带着汉武帝的使命出使西域,去寻找一个叫做月氏的国家。彪悍的匈奴割断了大汉与月氏这两个陌生国度的地界,它成了一只来自草原的猛兽,用它的爪牙撕扯开了河西走廊东西方的土地。月氏国王被杀,汉领土被侵,只有东西合纵才能赢得胜利。所以,张骞出发了,摒弃了生死,摒弃了一个中原人走上荒凉地带的怯懦。他自长安的甘泉宫出发,与他的匈奴朋友甘父一起踏上了一条可能有去无归的路途。而张骞的第一站就是河西走廊。

从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到河西走廊现在的样子。它东起乌鞘岭,西至古玉门关,南到祁连山,北为黎山和龙首山,长约一千二百公里,是一条狭长的通道。公元前139年的那一天,阳光明媚,张骞和他的朋友告别长安向西进发。他们走的是一条艰难的路,也是一条汉人从未走过的路。茫茫戈壁,少有人烟,匈奴人更是虎视眈眈,随时都有将他们置于死地的可能。他们沿河而行,躲避风尘,躲避野兽,同时也在忍受饥饿与疾病的折磨。我们可以想象那一路上的风沙,会是怎么样的暴戾,也可以想象西行的张骞是依靠怎样的毅力顶风冒雨地前行。而唯一不能想象的是张骞内在的精神,执著到可以融西部苍茫于一身,以至于在他被匈奴人抓住扣留了十年之后依旧带着汉武帝赐予他的旌节一路向西。十三年,是一个数字;十三年,同样是一种信仰。当十三年后历经磨难的张骞再度返回长安时,他带回了一张完整的西域地图和各地的风貌、人文,还有我们现在能品尝到的葡萄、胡萝卜的种子。

风继续在吹。沿着河西走廊一千公里的土地,在继张骞之后又一个人出现了。她就是远嫁西域乌孙国的解忧公主。这位美丽的女子在二十岁那年嫁往西部的乌孙国,也就是现在的伊犁河流域一带。我们不能想象一个中原女子远嫁的悲凉,也不能想象她心头的寂寞,我们能见证的只是她对汉文化发展作出的贡献。汉代史学家班固曾在《汉书》中记载了她的故事,说她是第三代楚王刘戊的孙女,为了维护汉朝和乌孙的和亲联盟,奉命出嫁到西域的乌孙国。解忧公主一生经历汉武帝、汉昭帝、汉宣帝三朝,嫁三任丈夫。她遏制匈奴,配合汉朝,至七十岁时才落叶归根。《汉书·西域传》中记载:公主上书言年老土思,愿得归骸骨,葬汉地。天子悯而迎之……

繁华正是从这样的一代人身上开始的,也正是因为他们让王维所处的大唐在经过历年的变迁之后重新走上了昌盛——丝路商贸奇货可点,从外奴、艺人、歌舞伎到家畜、野兽,从皮毛植物、香料、颜料到金银珠宝矿石金属,从器具牙角到武器书籍乐器,应有尽有。而外来的工艺、宗教、风俗等的进入更是不胜枚举。河西走廊是一条通道,更大意义上它也是一只让中原人认识世界的眼睛。通过这只眼睛中原人看到了西方的文明,看到了让中原走向更广阔天地的梦想,也看到了两千年之后的中国。

沿着河西走廊向前,自汉代便设建了河西四郡。现在,它们依然保留着汉时古老的名字。它们分别是张掖、武威、酒泉、敦煌。张掖即“张国臂掖,以通西域”的意思,武威是“武功军威”的代名词,酒泉则因为“城下有泉,其水若酒”而得名。而“敦煌”一词最早见于《史记·大宛列传》,东汉应劭解释“敦,大也;煌,盛也”,取盛大辉煌之意。王维笔下的阳关正位于敦煌西南的古董滩附近。王维的朋友元二出了阳关之后会落脚哪里,诗里并没有具体交代,只说是西域地区设的安西都护府,治所在龟兹城。元二具体去做什么职务,诗里也没有交代,但元二的上任却让我们看到唐时官员们的行程。

安西,在现在的敦煌附近,那里对于大唐的长安来说是个遥远的地方。虽然那个地方比张骞要到达的月氏国靠东一些,却也是千里迢迢,自此离家再难归。所以,临行之际“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悲壮便自大唐广阔的天空晕染开来,仿佛让人又看到了战国时“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荆轲。元二之前有多少人曾前往阳关之西,又有多少人终老不能东归,无法统计。但元二无疑是一个例子,在借诗歌的形式告诉我们,为造福西域大片的土地各代朝廷做出的选择。在历史转到清朝之后,一个叫做左宗棠的人出现了。为了抗击沙俄,他抬着棺材走出了河西走廊,用三年的时间收复西域大部分土地。也就在1884年,西域有了一个新的名字——新疆,取“故土新归”之意。如今,新疆遍地都是一种叫做左公柳的植物,便是左宗棠在收复新疆之后率领湘兵栽植的,又名道柳。由此,河西走廊真的如当年汉武帝所希望的那样,做到了“张国臂掖,以通西域”。

昔日的阳关城早已荡然无存,仅存一座被称为阳关耳目的汉代烽燧遗址。

唐代大诗人李白曾有诗曰:“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写尽了祁连山下河西之旁,长风、明月勾勒下的万里边塞图,以及边塞战士“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的征战景象。古人征战是为了中原的繁荣,守候是为了中原文化更广阔的天地。而王维与朋友元二的离别,则是为了这片天地的更加昌盛。

历史让我们看到了河西走廊给中原带来的一切,它连接起亚洲、非洲和欧洲的三大部分,也相应地将西欧文化、商贸引入了内地。我们仿佛看到当年杨贵妃跳起的胡旋舞,我们也可以想象莫高窟辛勤的画师们在通过怎样的方式将西域文化留在沿途的壁画上、雕塑上。这条美丽的通道是中华文明走向世界的印证。岁月流逝,虽然现在的河西走廊繁华远去,又复归于一片沉寂的土地。但我们依旧相信从王维时代走出的繁华,以及历史留给河西走廊的深厚的文化底蕴。马蹄声渐远,朝雨浥轻尘、青青柳色新的美丽景色也一定会到来,如当年身处中原的人们所期待的那样。

寂寞繁华地,轮回的力量!

猜你喜欢
阳关张骞河西走廊
张骞探西域
遥望阳关
汉朝人为什么嫌弃张骞
在河西走廊聆听
阳关:虚实印象
西游新记7
张骞后裔在河南
卢氏县朱阳关镇杜店村
民国时期哈萨克族在河西走廊的活动述论
西出阳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