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嘉娜 刘红秀
唐山启新水泥厂工业建筑遗存再生设计的中期评估*
■刘嘉娜刘红秀
工业建筑遗存是资源型城市的宝贵财富,可以被打造为城市视觉新景观和功能新主体。启新水泥厂是唐山市推进工业建筑遗存再生改造的代表性项目之一,并已经取得了阶段性进展。通过对唐山启新水泥厂再生改造项目进行跟踪评估,识别了现存问题,进而提出了相应的优化路径。
唐山 工业建筑遗存 启新水泥厂 改造 优化
唐山是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在洋务运动中相继诞生了中国大陆第一座机械化采煤矿井、第一条标准轨距铁路、第一台蒸汽机车、第一桶机制水泥、第一件卫生陶瓷。然而,一百多年来的高强度工矿业活动使得城市环境遭到了严重损坏。目前,唐山市正面临着资源环境约束加剧、传统产业产能缩减的巨大压力,资源型城市转型被迫加速。在培育接替产业的主导任务下,唐山城市环境形象的重构也是转型的重要部分。伴随着传统产业活动的重组改造或搬迁升级,留置在中心城区的大量产业类建筑遗存成为城市转型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对于这些承载着城市历史记忆和区域文艺特征的工矿业遗存,包括唐山在内的我国大多数城市都选择确定了再生改造的总体思路,否定了简单拆除的原始做法。于是近年来在国内已经呈现出一股改造工业遗存的风潮,特别是在早期近代工业集中布局的一些重点地区。这其中既有代表性的成功案例,也出现了开发不当的事例,表现为规划雷同、主题缺失等情况。
唐山启新水泥厂是由洋务先驱唐廷枢创办的中国第一家水泥厂(前身称为唐山细绵土厂)。自1889年建厂以来,跨越三个世纪、连续生产120多年,直到2009年停产,是中国工业遗产的元老之一。启新水泥厂的再生改造项目能为历史悠久、但因停产而沉寂的老厂区注入新的活力、创造新型经济价值和文化艺术价值。经过几年时间的构想、谋划、设计与施工,原启新水泥厂地块的工业遗存改造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重大进展,目前的建筑景观形象已经显著转换。实际上,在唐山这个典型的近代工业发祥地,启新水泥厂工业建筑遗存的再开发具有标志性意义,颇具研究价值。本文下面的内容定位于对唐山启新水泥厂建筑遗存再生改造的跟踪评估,总结其演化状态及经验,并设想今后的优化路径。
留存位于特定地段并具有浓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旧厂区及其重点建筑,继而规划改造为新式功能区,使城市记忆得以延续,这类做法已经在很多国家得到了推广,相关研究也已经全面展开。唐山是我国近代工业较早起步的城市,也正经历着大规模的经济社会转型,工业建筑遗存改造重组的空间很大,以唐山市为样本进行的该主题研究已经具备一定基础。
郝卫国和于坤(2010)探索了如何将唐山的旧厂区再生为系列展陈空间,并认为这将会谱写资源型城市转型中城市软环境重构的序曲,标志着唐山由工业城市向后工业城市的转变。朱文一和赵建彤(2010)以启新水泥厂改造项目主设计单位的身份,说明了整个项目的规划背景、设计要求和操作过程,着重揭示了方案设计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应对办法。杨彩云、康嘉和邹艳梅(2012)对工业遗产保护与文化创意产业园建设进行了整合研究,认为工业遗产可以作为唐山文化创意产业园建设的重要载体。孔雪静(2014)专门以唐山启新水泥厂为例研究了城市中心区大规模工业遗产改造再利用问题,详细解析了启新水泥厂各主要建筑遗存的再利用价值和改造技术,学科背景和研究视角主要是建筑科学。闫永增(2014)则从地方历史的角度探讨唐山工业遗产的保护事项,并指出了3种开发利用模式。
总体观察,对区域工业建筑遗存再生改造问题的研究已经成为近些年的一个学术热点,吸引了包括城市规划、建筑、经济、历史、艺术等多学科专业的共同关注,交叉研究的特点比较明显,各类成果也较为丰硕。指向唐山市工业建筑遗存改造的学术研究也已取得初步进展,但还至少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第一,现有成果在研究唐山市工业建筑遗存改造时的广度和深度均有欠缺,比如在铁路和火车机车领域的遗存发掘利用几乎处于空白,后续研究需要大力拓展覆盖面和增强透彻性。第二,面向启新水泥厂改造项目的学术研究仍滞留在前几年的起步期,必须指出的是当下的关注重点已经不是启新水泥厂项目改造的必要性和基本方向了,而是需要对已经完成的工作进行阶段性评估,识别主要瓶颈和约束条件,从而提出下一步的改进策略,这也正是本文的主要工作所在。第三,针对唐山工业建筑遗存改造的本土研究力量不足。现有的部分成果源于外部专业机构的力量,虽经验丰富但往往对唐山本地的情态理解不足,影响判断和规划定位的准确性。因此,本文将在充分体察唐山市的实际情况基础上,以启新水泥厂为首要样本,评价其再生改造的当前进展和存在的问题,并相应提出适用性更强的优化路径。
随着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各型工业项目逐渐向城外拓展,老工业区日渐废置,导致重要遗产元素被拆改或损毁,工业遗存日益面临着城市建设的开发性破坏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冲击。同时,老工业区的更新改造也正在感受城市发展活力新的震荡,改善人居环境的目标为老工业区的转型带来了新的契机。启新水泥厂更新改造是唐山市率先启动的重点项目,历史渊源、地理区位等多方面优势使其具有示范带动作用。
启新水泥厂位于唐山市中心区东南部,厂区用地面积为30公顷,南北两侧的新华道和北新道均为城市东西向干道,厂区南侧的启新环岛和启新立交桥也是重要交通枢纽。启新水泥厂历史悠久,其中水泥窑、电厂、浴室等厂房和设备已历经百年沧桑,完整地印证了启新的变迁轨迹,极具历史价值和艺术内涵。建筑及装备大多结构完好,只需局部加固便可以改造利用。启新水泥厂工业遗存中建于1911年的4、5号水泥窑是历史最悠久的,而老浴室(原1、2号水泥窑)、南三筒、发电厂、木结构站台等重要遗存都是在20世纪30年代建造的。从原有功能上看,启新水泥厂工业遗存涵盖了粗加工、研磨、传输、仓储、包装、办公等各种类型。从建筑结构来看,则包括了大跨度桁架、混凝土框架、砖混、木结构和混凝土筒形结构等多种形式。启新水泥厂的厂房建筑极具特色、式样古典、立面比例协调、细部精致,堪称工业建筑珍品。这些不可复制的工业遗存急需新型载体去保护、继承以及再开发。
在实际改造中,对于上述具有典型意义并做过重大贡献的工业遗存,要依据其原有产业及产品性质,以工业技术博物馆、企业纪念馆、文化创意园、工业旅游景区等方向进行全方位保护和再开发。将旧的工业群落保存于新的城市环境中,可以记录和体现过去的工业成就,可以改良城市的视觉品质,还能够通过资源的再次整合利用将历史文化价值转换为市场价值。工业建筑结构坚固,高大规整,内部空间划分灵活,往往可在其寿命周期内经历使用功能的调整变更。这些旧厂房和仓库处于中心城区,是服务业发展的优先地段。少量的初期投资、较短的建设周期,都使得工业建筑遗存的适应性再利用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契机。
“启新1889文化创意产业园”作为原启新水泥厂改造的核心项目,共占地面积94.5亩,建筑面积5.1万平方米。该项目共分三期开发建设,一期工程是启新广场和博物馆展陈中心,二期工程主要包括保留建筑的加固改造,道路、管网以及横跨启新路的天桥建设。目前一、二期都已完工,三期工程主要是园区文化产业景观的建设,仍在规划建设中。中国水泥工业博物馆核心区以4-8号窑为基础,对原有的构筑物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做出改造,这是中国首个以水泥工业为主题内容的博物馆。整个产业园将在建筑体量、尺度、色彩方面与保留建筑相协调,形成汇集文化艺术、展览展示、精品酒店、大型会议等活动于一体的项目集群,打造以博物馆展示、文化创意、工业旅游为特色的综合产业园区。
图1 改造后的启新厂区内街
图2 启新厂区内新建的画廊
图3 启新厂区公共艺术体
图4 启新厂区原发电车间改造的艺术家工作室
启新水泥厂等工矿企业重组搬迁后,原有的生产设备、厂房建筑、工业技艺极具历史价值、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承载着唐山工业文明的发展历程,它们是唐山城市记忆的缩影。启新水泥厂的再生改造项目盘活了老旧厂房等存量资源,在保持原有框架的基础上主要改造为艺术家工作室、画廊、儿童拓展艺术中心、影视中心、特色酒吧、西餐厅等具有文化内涵的文化创意活动空间,深入挖掘了工业建筑资源,延续了工业文化根脉,按照保护和利用相结合的原则建立了多重功能的新基地。该项目多种手法结合,多种元素相容,正在实践着改造重生的路线,见图1、2、3。
启新水泥厂的原有建筑曾经过多轮改建,本次更新改造亦是较完整地保留了厂房清理过程中留下的痕迹,使得工业遗存展现出了多层次、跨时代的历史风貌,启新地块依山傍水的空间区位优势得到初步显现。改造后的水泥窑、发电厂汽轮机及高大的欧式厂房仍然可以给人一种强烈的工业化震撼。作为核心空间的幸福广场视觉开阔,能全方位、多角度彰显工业建筑遗存的魅力并满足举办小型集体活动的区域要求。周边建筑年代跨越百年,既有大尺度的厂房、生产设备,也设计了适宜游人停驻休憩的景观艺术小品,为各种公共活动的开展创造了可能性。
启新水泥厂改造项目的设计方曾提出将原地块转型为城市开放空间,打造成为开放式博物馆、全天候观演区和城市活力中心。认为伴随唐山中心城区整体结构的调整和城市东南部的发展,启新水泥厂位置将重新回到城市的几何中心,其区位优势和城市功能引导作用将进一步提升,并可打造为具有城市鲜明特色的创意基地。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唐山城市建设的主要指向是西部和北部,启新水泥厂所在的地理位置偏东南,人流稀疏,住宅区并不密集,在唐山市中心城区仍然属于基础条件较为滞后的区域,对专业技术人才和中高端消费群体的吸引力均不足。这直接影响了设计方提出的城市活力中心、特色创意基地等功能目标的实现,见图4。
启新水泥厂原有建筑布局相对零散,用地边界比较复杂,这对于地块空间品质的整体改善和局部土地的利用形成了障碍。处于地块中部的中国水泥工业博物馆,被现有其它厂房、构筑物和住宅包围,仍然缺少与周边的大城山、陡河等景观和文化要素充分的空间连通。在项目内部,已经开展业务的文化艺术类、商务会展类实体都不算密集,整个地域空间范围内的人气还明显欠缺。
(一)建筑规划设计的整合
老厂区的保护和再利用需要城市规划层面的整体把握,对其相关要素进行宏观考虑后确定整体的方案特色。对启新水泥厂外部形象的处理要尽量保留原有的建筑特征,并进行必要的维护整修或更换局部构件,多采用小尺度、统一元素,整合空间形态,创造特色的城市街区。植入插件要适应不同的新型城市功能的需求,与保留下来的年代混杂、形式多样的大量建筑物统筹安排,实现区域空间风貌的整合,进一步突出工厂自身的历史和水泥工业特色。
(二)项目空间的个性处理
启新水泥厂工业建筑遗存的再生改造应该站在现代视角进行考量,提取原有工业建筑元素进行合理修饰,改造成为功能科学合理、公共设施完备、游览路线清晰、参与性强的公共活动空间。在突出既有水泥工业风貌的同时,新建部分要延续水泥主题,将新型城市功能与水泥工业构筑物及生产流程相结合。要打破周边铁路和启新立交桥对该项目在集聚客流方面的阻隔,开辟和增加公交线路,进一步提高本区域空间的多路径可达性,力求城市整体空间语境,更充分地激活地块。
(三)更广泛的利益相关方参与
西欧国家社会公众参与城市建设、工业建筑遗存保护利用的意识比较普遍。政府在决策前会对公众进行调查,展示设计方案,听取意见。唐山启新水泥厂的再生改造也应该广泛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对改造项目开展多学科的鉴定评估,尤其是在确定功能定位方面。对启新水泥厂工业建筑遗存的再生改造应发挥公共服务作用,注重公益、亲民、共享的功能设计,使得一度被冷落的水泥工业建筑遗存再次融到活跃的经济文化生活中,激发大众的认同感和参与感。
(四)贯彻低碳节能的理念
被动式低能耗建筑是通过材料、设计、施工等手段使建筑不在主动索取能量的一种综合节能形式,符合我国目前节能低碳的环保理念。启新水泥工业展览馆职工中心改造为被动式低能耗建筑,虽然面积只有600平方米,但建筑气密性好,建筑物的供热、制冷能源消耗极低,公建节能标准能达到90%左右,远超我国标准50%。建筑内的双风道设计改变已有通风设备带来的正负、压问题,室内空气清新怡人,建筑舒适度高。
参考资料
1.郝卫国,于坤.城市记忆的延续——唐山工业旧厂区再生为系列展陈空间的探索与实践[J].装饰,2010(2):96-98.
2.朱文一,赵建彤.启新记忆——唐山启新水泥厂工业遗存保护更新设计研究[J].建筑学报,2010(12):33-38.
3.杨彩云,康嘉,邹艳梅.工业遗产保护与文化创意产业园建设研究——以唐山为例[J].改革与战略,2012(1):137-140.
4.孔雪静.城市中心区大规模工业遗产改造再利用研究——以唐山启新水泥厂改造为例[D].河北工程大学,2014.
5.闫永增.唐山近代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开发[J].唐山学院学报,2014(2):1-4.
责任编辑:刘桂素
2015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工业遗产再生设计绩效评估——以唐山为例”(批准号:HB15YS027)
(刘嘉娜,华北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刘红秀,华北理工大学轻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