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查查香卡铀矿地质特征及控矿因素分析

2016-12-13 06:53康,林,
关键词:铀矿矿化成矿

廉 康, 刘 林, 陈 擎

(核工业二〇三研究所,陕西 咸阳 712000)



青海查查香卡铀矿地质特征及控矿因素分析

廉 康, 刘 林, 陈 擎

(核工业二〇三研究所,陕西 咸阳 712000)

查查香卡铀矿产于岩体外接触带滩间山群绿片岩相强烈变形岩石中,受北西西向韧-脆性剪切带控制,矿化岩石中穿插大量肉红色钾长石脉,赤铁矿化、黄铁矿化、碳酸盐化、硅化等近矿蚀变发育。岩、矿石主量元素分析表明铀矿化过程中MgO,K2O,Fe2O3含量增高,SiO2含量减少。轻、重稀土元素强烈分馏,轻稀土富集,负铕异常明显。结合该矿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详细阐述了铀成矿地质特征,指出韧-脆性剪切带、滩间山群变质岩系、中酸性岩(脉)体 “三位一体”成矿机制,构成该铀矿的三大主控矿因素。

铀矿;地质特征;控矿因素

廉康,刘林,陈擎.2016.青海查查香卡铀矿地质特征及控矿因素分析[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9(3):245-252.

Lian Kang, Liu Lin, Chen Qing.2016.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 and control factors in Chachaxiangka uranium deposit,Qinghai [J].Journal of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Natural Science), 39(3):245-252.

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处青藏高原北部秦祁昆三大山系的交汇部位,发育大型铅锌矿、蚀变岩型金矿、中生代煤和石油等矿产资源,一直为地学工作研究的重点,对其构造单元划分也各不相同。高延林等(1989)将其划归塔-柴板块柴达木板段,包含4个三级构造单元:南祁连弧后盆地、柴北缘弧后陆缘带、柴达木-化隆隆起带和柴南缘火山岩浆弧带;青海省区域地质志(1991)将其划归柴达木准地台,含柴北缘台缘断褶带、欧龙布鲁克台隆、柴北缘残山断褶带、柴达木盆地台坳4个二级构造单元;程裕淇(1994)将柴北缘及邻区划为4个二级构造单元:宗务隆山华力西前陆褶皱带、柴北缘加里东褶皱带、柴达木地块和西秦岭印支期褶皱带;胡受权等(2001)由北向南划分为祁连山断褶山系、柴北缘逆冲推覆构造带、前陆滑脱拆离带及前陆盆地低应变区等四个构造带。除中新生代凹陷区外,柴达木盆地北缘总体为一构造、岩浆强烈活动带,具有良好的成矿地质背景。查查香卡铀矿即处于该背景之下,共(伴)生铌、稀土等矿产,为综合型铀多金属矿,本文根据地质勘查成果对铀矿地质特征进行阐述,并总结其控矿因素。

1 区域地质

查查香卡铀矿位于柴北缘逆冲推覆构造带,受夹持于元古代陶力隆起和泽日肯隆起之间的托莫尔日特似蛇绿混杂岩带控制。该区经历了前寒武纪古陆形成、早古生代造山、晚古生代-早中生代造山及中新生代叠覆造山多旋回复合造山(潘裕生等,1996;殷鸿福等,1997;姜春发等,2000)。古元古代达肯达坂群构成区内变质基底,上覆地层滩间山群变质火山岩与其呈断层接触,受北西西向区域构造控制,为主要含矿地层。区内构造以断裂为主,主要为北西向、北西西向和近南北向,其中以北西西向为主,断裂的多期次活动为岩浆上升、活动提供了动力、通道和就位空间。区内岩浆侵入活动频繁,种类较多,从加里东期、华力西期、印支期-燕山期各个时期均有活动,形成了镁铁质岩-中性岩-中酸性岩-酸碱性岩较为完整的岩浆演化系列,其中以华力西期、印支期最为强烈,尤其是印支期钾质花岗岩及晚期浅-超浅成小岩株、岩脉等与U,Cu,Au等多金属成矿密切相关。区内已发现赛坝沟、乌达热呼金矿床、多仁吉岩金矿化点、阿里根刀若南黄铁矿化点及黑山南铜、岩金矿化点等多个矿床(点),并严格受北西—南东向破碎带控制(图1)。

2 矿区地质特征

2.1 地层

图1 查查香卡区域地质-矿产简图Fig.1 The geological mineral sketch of the Chachaxiangka deposit1.砂砾石层及含砾亚砂土层;2.滩间山群;3.达肯达坂群;4.印支期花岗岩;5.华力西期花岗闪长岩;6.加里东期英云/石英闪长岩;7.断层;8.铀矿;9.金矿床;10.金矿化点/铜矿化点;11.铜、金矿化点/黄铁矿点

区内地层出露较为简单,主要有古元古代达肯达坂群(Pt1D)、奥陶—志留系滩间山群(OST1)、第四系全新统(Q4)。达肯达坂群广泛出露,被花岗岩、花岗伟晶岩侵位,与滩间山群呈断层接触,地层总体走向北西,倾向北东,倾角40°~55°,岩性为片麻岩夹云母石英片岩、斜长角闪片岩和大理岩,其原岩由一套富铝质的泥砂质岩类夹基性火山岩、基性脉岩及碳酸盐岩组成。滩间山群分布于矿区中部,总体走向北西西,倾向北东,倾角60°~80°,局部受闪长玢岩侵位,岩性由绿片岩类,部分角闪片岩类,少量变余中基-基性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夹云母石英片岩、大理岩组成,为区内铀多金属矿主要赋存层位。全新统主要为现代河床冲积砂砾、冲洪积砂砾及亚砂土、风积细砂,厚度大于10 m。

2.2 构造

区内构造较为发育,主要为断裂构造,按走向划分为北西西向、北西向、近南北向。其中北西西向构造(F4,F5)规模最大,构成区内构造格架的主体。尤其是F4断裂,为韧-脆性剪切带,走向290°~305°,倾向NE,倾角45°~50°,宽度达65~245 m。断裂面呈舒缓波状展布,力学性质主要为压剪性,该断裂严格控制了区内的矿体、矿化体和异常,是区内最主要的控矿含矿构造。F5断裂,走向280°~300°,倾角49°,宽约45~110 m,地表形成破碎带,发育大量的构造碎裂岩及断层角砾(岩),也是区内主要的含矿构造。南北向断裂F10,走向约10°,宽25~50 m,断裂带内见构造碎裂岩、构造泥,以张剪性为主要特征,为成矿期后断裂,穿切北西西向(F4,F5)断裂,对矿体起破坏作用。

图2 查查香卡地区地质简图Fig.2 The geological sketch map of Chachaxiangka district1.奥陶-志留系滩间山群;2.达肯达坂群;3.华西期花岗闪长岩;4.印支期花岗岩;5.角闪辉石岩脉;6.正长花岗岩脉;7.钾长石脉;8.断裂;9.韧-脆性剪切带

2.3 侵入岩

矿区内出露侵入岩主要为华力西期花岗闪长岩(γδ43),其次为印支期花岗岩(γ51),少量辉长岩脉、闪长玢岩脉、石英脉,呈岩墙(脉)产出。

花岗闪长岩呈岩基侵位于滩间山群变质岩中,岩石呈灰绿色,中粗粒花岗结构、碎裂结构,块状构造。主要成分为斜长石(33%~35%)、角闪石(35%)、石英(25%)等。矿物颗粒大小多在1~4 mm间,呈不规则粒状、纤状及半自形粒状不均匀分布,由于发生破裂作用,矿物不同程度发生破碎、裂开、揉皱现象。石英粒化及弱波状消光,角闪石揉皱,并成堆分布,斜长石裂开,局部地方又被碾细呈粉沫,并见细小绿帘石出现。蚀变主要表现为角闪石退变为阳起石、绿泥石。成岩年龄(308±10) Ma,属华力西晚期岩浆侵入产物①曹广元,古凤宝,韩英善,等.1998.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地质调查报告托莫尔日特幅(J47E020010).。

花岗岩呈岩脉侵入于滩间山群中,岩石呈灰白、灰褐色,风化面呈褐红色,中细粒结构,致密块状构造。矿物成分主要由斜长石(50%),石英(45%)及少量暗色矿物(黑云母、角闪石)组成,矿物具明显的定向性,且具较强的绢云母化、高岭土化。

闪长(玢)岩脉(δμ)呈不规则状侵入于滩间山群中,岩石浅灰色,中细粒似斑状结构,块状构造。岩石主要由斑晶和基质两部分组成,斑晶含量约占45%,粒径在0.3~1.0 cm之间,以斜长石、

角闪石及黑云母为主,偶见少量石英组成,矿物多呈半自形-他形晶,其中斜长石和角闪石多以短柱状或板状产出,黑云母呈叶片状或麸皮状,石英呈他形晶,多以粒状或不规则状为主;基质含量约占55%,呈微细粒结构,矿物成分与斑晶基本一致,局部岩石具弱的褐铁矿化。

石英脉呈乳白色、灰白色,主要分布各地层及断裂构造及构造的交合部位或次级裂隙之中,脉体中见多种金属矿化,与铜、金矿化的关系较为密切。

3 矿体地质特征

3.1 矿体特征

矿区内铀矿化分布受北西西向构造控制,产于华力西期花岗闪长岩体外接触带,长2.1 km、宽25~170 m,呈北西西向展布。赋矿围岩为斜长角闪片岩、绿帘阳起片岩、绿帘绿泥石片岩,含矿岩石为构造碎裂岩、糜棱岩。矿体产状变化不大,走向严格受F4断裂构造控制,倾向NE,倾角较陡,一般在60°~70°。矿体呈脉状、不规则状、透镜状,长度60~400 m以上不等,经钻孔揭露,北西侧矿体出露位置较浅,厚度较薄,F10断裂北西侧附近矿体厚度最大,沿倾向上矿体连续性较好,糜棱岩化强烈,含矿性最好,肉红色钾长石及碳酸盐呈细脉或星点状分布,品位可达0.1%以上,且往深部矿体铀含量呈变富的趋势,构造蚀变活动强烈的地段,充填大量浸染状黄铁矿,铀矿化强烈。受F10正断层影响,南东侧矿体明显向深部错动,且地表为钍矿体,往深部见有铀矿体,为北西侧矿体的延伸。

近矿蚀变主要有硅化、绿泥石化、赤铁矿化、碳酸盐化、钾(钠)长石化、黄铁矿化等,其中硅化、黄铁矿化、碳酸盐化、钾(钠)长石化与矿化关系最为密切。经钻孔揭露,成矿后期沿裂隙侵入闪长(玢)岩脉,呈北西西向展布,与矿体走向一致。

矿化岩石穿插大量脉体,以肉红色钾长石脉最为发育,呈细脉状、网脉状分布,脉宽不等,可分为两类:①呈密集细脉状分布,脉宽1~2 mm,与成矿关系最为密切,野外统计表明,矿化富集部位10 cm内发育脉体约20~25条,显示出铀矿化与脉体发育程度呈正相关,矿体即位于脉体接触交代滩间山变形变质岩中;②呈较宽脉状分布,脉宽集中于2~5 cm,最宽可达30 cm,伽玛值(50~60)×10-6,与成矿有关。其次为石英脉、碳酸盐脉,石英脉一般为2~3 cm,碳酸盐脉集中于1~2 mm,局部可达2 cm。

3.2 矿石特征

矿区内矿石结构主要有他形-半自形状、交代残余状、碎裂状或糜棱状,矿石构造主要有片状、条带状、浸染状、网脉状、残余状等。常见的矿石结构构造如下:(1)糜棱状结构:长石、石英等矿物发生韧性流变现象,破碎的微粒呈明显的定向排列,并可见残留矿物碎片。(2)浸染状构造:碎裂岩裂隙中,黄铁矿和沥青铀矿呈浸染状分布,镜下可见沥青铀矿充填交代黄铁矿现象(傅成铭等,2011)。

主要矿石类型为蚀变碎裂岩、糜棱岩,主要矿物为角闪岩(38%~74%)、斜长石(15%~55%)、石英(2%~12%)、黑云母(<5%)、方解石(<5%)等,并见有少量绢云母、阳起石、绿帘石、黄铁矿、榍石等。其中角闪石呈纤柱状定向排列,彼此嵌连而平行排列分布,呈较为密集的条带,大小为0.05~0.5 mm,不同程度遭受阳起石化;斜长石发生纳长石化,大小0.1~0.3 mm,呈条带状分布。由于发生挤压破裂,角闪石、斜长石具碎粒化现象,裂隙内见方解石交代,偶见石英细脉、钠长石脉穿插,后期黄铁矿呈微粒状不均匀散布。

矿石多元素分析结果显示,共(伴)生元素Nb(0.02%~0.12%)、La(0.01%~0.83%)、Ce(0.10%~1.20%),已达工业品位,且具有一定的规模,可综合回收利用。

3.3 蚀变特征

区内热液蚀变发育,构造带内更为明显,并呈现一定的分带现象。铀矿化部位主要发育赤铁矿化、(钾)钠长石化、绿泥石化、碳酸盐化、硅化、黄铁矿化,而向两侧异常部位逐渐较弱,并以褐铁矿化、绿帘石化等较为常见。绿泥石呈细小鳞片状均匀分布或呈细脉状充填裂隙;钾(钠)长石化常呈细脉、不规则团块分布;碳酸盐脉穿插于构造破碎岩石中,部分碳酸盐化呈结晶粒状散布于岩石中;赤铁矿化一般呈氧化薄膜状,分布于其它矿物颗粒表面;黄铁矿化呈浸染状、脉状分布于含矿岩石中或构造破碎岩石中。

3.4 地球化学特征

硅酸盐全分析及稀土元素测试分析由核工业二〇三研究所完成,采用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测定,检测线低于0.5×10-9,相对标准差小于5%。从表1可以看出,与围岩相比,铀异常岩石的MgO,CaO,K2O 含量增加,Na2O,SiO2含量减少,反映岩石受到热液蚀变后,钾长石化、碳酸盐化较发育,而同时往外排硅。富矿石与矿化岩石相比,MgO,K2O,Fe2O3,Na2O 含量增加,SiO2,CaO含量减少,说明热液后期赤铁矿化、钠长石化增强,碳酸盐化则有所减弱。铀矿化与热液蚀变密切相关,且铀矿化过程伴有元素的带出带入, K,Ca 增加,Si 减少。

表1 岩石化学分析结果表

注:样品由核工业二〇三研究所分析测试中心测试

矿区岩、矿石稀土元素测试结果见表2,围岩ΣREE平均值为762.73×10-6;矿化岩石ΣREE平均值为3 415.96×10-6;富矿石ΣREE平均值为5 932.49×10-6。矿石中ΣREE明显高于围岩,铀矿化强度越大,稀土元素总量越大,富矿中的ΣREE约是围岩的7.7倍。岩石、矿石稀土配分模式呈明显的右倾型,轻稀土富集,轻、重稀土分馏作用明显。稀土元素特征相似,说明围岩可能提供成矿物质来源(图3)。在自然界中,稀土元素常呈稳定的正三价离子,但Eu在还原条件下主要呈Eu2+,Ce在氧化条件下呈Ce4+。与相应的正三价离子相比,Ce4+半径变小,Eu2+却增大,稀土元素离子半径和化学行为的细微差别,使元素表现出不同于其它稀土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造成成岩过程中轻重稀土元素发生分馏的内在原因(杨学明,2000)。从表2及图3可以看出,矿化岩石δEu呈中等亏损,平均值为0.67~0.72,围岩δEu也为亏损,平均值0.97,而δCe平均值0.93~0.99。Eu亏损,而Ce无明显异常,表明该矿形成于还原性环境,这与铀沉淀富集所需的物理化学环境相一致,也与矿化岩石中发育大量黄铁矿等还原物质有关。轻、重稀土组分比值(La/Yb)N能反映稀土元素碱性强度,且碱度与比值呈正相关。围岩、矿化岩石及富矿石中(La/Yb)N值分别为60.46,218.84,320.27,随着矿化强度的增加,(La/Yb)N比值变大,说明矿化过程中热液碱性强度增大,与发育的钾长石化蚀变作用有关,且与主量元素显示热液蚀变中K2O带入相吻合。(Sm/Nd)N比值是划分岩石类型、讨论成矿物质来源的重要参数,矿区富矿石与矿化岩石(Sm/Nd)N平均比值比较接近,两者分别为0.16,0.12,围岩Sm/Nd比值为0.23,可见矿石(Sm/Nd)N比值总体与围岩相当,但矿石(Sm/Nd)N比值略有偏低,可能围岩提供部分成矿物质来源。

表2 岩矿石稀土元素特征值一览表

注:样品由核工业二〇三研究所分析测试中心测试

图3 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模式Fig.3 Chondrite-normalized REE patterns diagram

4 控矿因素分析

4.1 区域构造活动是铀成矿的重要控制因素

加里东构造运动中晚期,区域上柴北缘地壳拉张断裂下陷,形成了北西向的板内裂谷带(小洋盆),钙碱性海底火山喷发沉积活动发生,本区滩间山群中-基性火山岩建造形成,同时期,火山岩发生了区域性的低温动力变质作用,岩石大部分达低绿片岩相。晚奥陶世末期至早志留世,裂谷聚敛闭合,伴随北东-南西向强烈挤压隆升,早期变质火山岩和部分蛇绿岩中岩石卷入了中浅层次的韧性动力变质作用中,而形成了北西向的韧性剪切带组合及一系列韧性糜棱岩带,规模较大,且延伸远,对区内局部岩石中铀等矿化的富集、运移等提供了一定的物化和构造条件。晚志留末,本区进入以褶皱造山作用为主的新阶段,同时发育了北西西向的脆性断裂体系。华力西构造运动中晚期阶段,随着本区造山隆升的加强,发育了北西向脆性断裂,同构造期侵入了一套中性、中酸性侵入岩,成岩年龄为晚石炭世。以花岗闪长岩铀含量最高,岩体铀平均含量18.6,钍平均含量21.0,钍铀比1.13,可为铀成矿提供丰富的铀源。脆性断裂继承了早期韧性剪切带,形成了以赛坝沟、乌达热乎沟一带及西托莫尔日特山北为代表的碎裂蚀变型金矿床或金铜矿化点。印支构造运动晚期区域上发生了强烈的隆升造山运动,后造山阶段,造山带山根崩塌引起地幔上涌,幔汁活动,发育大面积的钾质花岗岩或钾质的火山岩带,伴有铀含量的增高,在此背景下易于形成铀矿床(余达淦等,2005),岩体平均铀含量为10.6×10-6,钍为28.0×10-6,钍铀比为2.64,为富铀岩体,是铀矿化的重要阶段。

4.2 滩间山群变质岩系是铀矿的有利赋存层位

滩间山群是柴北缘早古生代重要的火山-沉积建造,其中赋存铅、锌、铜、金等多金属矿床,是有利的成矿构造环境(裴荣富等,2005),总体为一套绿片岩相和强烈变形岩石,也是铀矿化的主要层位(刘林等,2013)。矿区铀矿化均赋存于滩间山群中,这与岩石本身的性质有关,滩间山群岩性组合为斜长角闪片岩夹斜长角闪岩,绿帘石片岩、阳起石片岩、绿帘绿泥石片岩,铀丰度高,平均铀含量为24×10-6。后期叠加了较强的动力变质作用,岩石破碎,裂隙发育,穿插大量中酸性脉体,有利于地层中铀的活化、迁移和富集。矿石中稀土元素继承了赋矿地层的特征,稀土元素与铀的活化、迁移具有同步性。地层呈负铕异常且黄铁矿化、碳酸盐化等蚀变发育,表明成矿流体为相对还原环境,有利于铀沉淀。

4.3 北西向韧-脆性剪切带是区内主要的导矿和储矿构造

北西向韧-脆性剪切带控制矿体的产出,构造带中主要由构造碎裂岩组成,宏观上表现为早期韧性剪切作用形成糜棱岩化带,后期叠加同向脆性变形,并在有利地段形成矿体。其构造特征为:(1)韧性变形特征,滩间山群浅变质火山岩后期叠加了较强的动力变质作用,构造定向分布,面理增强,镜下可见长石、石英等矿物呈定向排列;S-C组构普遍存在,构成韧性剪切带的显著特征,矿区中部强糜棱岩化地段表现尤为明显;并见有石英碎斑,局部见长石碎斑;变形条带以变形石英条带、长石条带为主,呈连续状或断续状近平行排列,局部由于剪切作用有弯曲现象。(2)脆性变形特征,脆性变形主要表现为断裂带内发育了大量的构造碎裂岩及断层角砾(岩),叠加于早期韧性变形形成的糜棱岩化岩石上,并在有利部位形成矿体,断裂带内岩石裂隙发育,充填石英细脉等。(3)断裂带韧-脆性叠加特征,同一条构造带,可看到早期韧性剪切作用形成的糜棱岩带上叠加了后期的脆性断层;同一块矿石,既有早期韧性变形形成的糜棱岩化特征,也有晚期脆性变形导致的碎裂化特征,成矿带内存在大量紧密共生的糜棱岩及碎裂岩,二者在局部地段构成表外矿体,矿体常位于糜棱岩带内部或附近相对张性的角砾岩部位。

4.4 中酸性岩浆活动为铀成矿提供丰富的物质来源

中酸性岩浆及岩浆期后热液是铀成矿的主要物质来源,特别是华力西期及印支期中酸性岩浆活动与铀及铜金多金属矿化关系密切(刘林等,2013)。岩浆活动在成矿的过程中,对成矿物质的提供、淬取、活化、迁移、富集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岩浆侵入活动从深部带来大量的还原性超临界气体(幔汁),具有很强的萃取围岩中矿质的能力(杜乐天等,1996),萃取矿质的同时使岩石发生强烈蚀变,并使铀元素更容易迁出、运移,在物化场改变时,蚀变岩石也是赋矿的有利岩性(方启春等,2013)。该区铀矿体直接产于华力西期花岗闪长岩体外接触带南侧F4断裂带内,断裂下盘分布大量印支期富铀的钾质中酸性侵入岩,岩性为正长花岗岩、正长细晶岩,成岩年龄213~237Ma,恰好为柴北缘印支-燕山期大规模U-Nb-ΣREE矿化重要阶段①。脉岩作为岩浆作用的补体或岩浆活动的特殊产物,是促使热液型铀成矿的催化剂,断裂内穿插有大量的正长花岗岩脉等,其发育密集程度与矿化强度呈正相关。

4.5 热液蚀变为含铀热液富集提供有利条件

区内发育多期次的热液活动,作为热液活动过程中液固相互交代作用的产物,围岩蚀变与铀元素的迁移和沉淀直接相关,蚀变越强烈,铀矿化就越明显。矿区多条矿化带中均发育有硅化、钠长石化、赤铁矿化、碳酸盐化、绿泥石化,其中铀矿化与绿泥石化、赤铁矿化、硅化、碳酸盐化关系密切。矿化岩石中常见绿泥石与沥青铀矿密切共生,呈绿泥石-沥青铀矿脉产出,铀以浸染状态或吸附形式存在于褐帘石中。

5 结论

查查香卡铀矿位于北西西向韧-脆性构造、滩间山群强烈变形变质岩和华力西期-印支期中酸性岩(脉)体 “三位一体”的地质环境中。

区内北西西向构造持续强烈活动,普遍发育糜棱岩化、中浅层次韧性剪切带及不同期次、不同规模的脆性变形,为深部铀活化、运移和富集创造了有利条件,是铀矿物运移、沉淀的主要场所。矿(化)体严格受构造控制,铀矿化赋存含矿构造带的碎裂岩及糜棱岩中,是主要的控矿和储矿构造。滩间山群变质岩经受了区域低温动力变质作用,形成低绿片岩相变质岩石,其铀、钍、铌及镧铈等元素的背景值较高,是矿物质衍生矿源,岩石发育强片理化且碎裂程度高,各种热液蚀变广泛发育,为含铀热液富集提供有利条件,是铀成矿的含矿建造。中酸性岩体自身铀含量较高,岩浆活动促使热液沿构造裂隙运移并从围岩中汲取铀多金属矿质形成成矿流体,成矿流体在运移的过程中与围岩发生交代作用,使围岩发生蚀变,最终由于物化条件的改变而沉淀成矿。铀矿化部位发育碳酸盐化、绿泥石化、钾(钠) 长石化、硅化、黄铁矿化等蚀变,岩石碎裂程度越高,蚀变越强,矿化品位越富。

滩间山群变质岩受系韧-脆性构造作用形成的糜棱岩、碎裂岩、并穿插大量中酸性岩体及晚期钾质酸性脉体 “三位一体”,是本区铀多金属成矿模式,糜棱岩化越强烈、碎裂程度越高,钾质酸性脉体越发育,热液蚀变,特别是钾长石化、硅化、碳酸盐化等越强,矿体规模越大,品位越高。矿区具备了铀成矿有利的地质条件,建议在今后的工作中沿北西西向韧-脆性带的两侧扩大探索范围,并按照“三位一体”的成矿模式加大勘查力度,以期扩大矿体规模。

程裕淇. 1994.中国区域地质概论[M].北京:地质出版社:216-221.

杜乐天. 1996.烃碱流体地球化学原理-重论热液作用和岩浆作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

方启春,黄振,陈欣,等.2013.江西广丰县石人底地区铀成矿作用特征及找矿方向[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6(增刊):20-24.

傅成铭,权志高,周伟. 2011.青海查查香卡矿床铀-稀土元素矿化特征及成矿潜力分析[J].铀矿地质,27(2):103-107.

高延林,吴向农,左国朝. 1989.东昆仑清水泉蛇绿岩特征及其大地构造意义[J].中国地质科学院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所刊,21:17-28.

胡受权,郭文平,曹运江等. 2001.柴达木盆地北缘构造格局及在中、新生代的演化[J].新疆石油地质,22(1):13-18.

姜春发,王宗起,李锦轶.2000.中央造山带开合构造[M].北京:地质出版社.

刘林,冯伟,陈擎. 2013.柴达木东北缘铀成矿地质条件及找矿远景研究[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6(3):249-253.

潘裕生,周伟明,许荣华,等.1996.昆仑山早古生代地质特征与演化[J].中国科学(D辑),26(4):302-307.

裴荣富,李进文,梅燕雄. 2005.大陆边缘成矿[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9(1):24-34.

青海省地质矿产局. 1991.青海省区域地质志[M].北京:地质出版社:562-574.

杨学明. 2000.岩石地球化学[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殷鸿福,张克信.1997.东昆仑造山带的一些特点[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2(4):339-342.

余达淦,吴仁贵,陈培荣.2005.铀资源地质学[M].黑龙江: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 and Control Factors in Chachaxiangka Uranium Deposit,Qinghai

LIAN Kang, LIU Lin, CHEN Qing

(Nuclear Industry 203 Institute,Xianyang,SX 712000,China)

Chachaxiangka uranium deposit is found in Tanjianshan Group which have been highly metamorphosed into the green schist facies. The uranium deposits is located in outer contact zone of rock, controlled by NWW ductile-brittle shear zone. Wallrock alterations such as hematite, pyritization, carbonation and silicide are well developed. Mineralized rocks interspersed with a lot of feldspar veins.The main elements of rock and ore analysis show that mineralization process with the content of MgO,K2O and Fe2O3increase,but SiO2decrease. The rare earth elements show a distribution of fractionated strongly and LREE enrichment,with a obviously negative Eu anomaly.With the geochemical data, the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 of uranium mineralization are described in details,and points out that NW ductile-brittle shear zone,Tanjianshan metamorphosed rock series and acid magma are the three major ore-controlling factors.

uranium deposit;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 control factors for deposit

2015-09-06

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1212011140124)

廉 康(1987—),男,硕士研究生,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铀矿地质勘查与找矿研究。E-mail:liankang13@126.com

10.3969/j.issn.1674-3504.2016.03.007

P617

A

1674-3504(2016)03-0245-08

猜你喜欢
铀矿矿化成矿
矿化剂对硅酸盐水泥煅烧的促进作用
大麦虫对聚苯乙烯塑料的生物降解和矿化作用
基于复合胶凝材料的CO2矿化养护实验研究
桂西沉积型铝土矿床成矿规律及成矿模式
新疆寨北山铜矿成矿新认识及找矿预测
粤北地区花岗岩型铀矿勘查模式分析
CSAMT法在柴北缘砂岩型铀矿勘查砂体探测中的应用
中非铜钴成矿带矿床遥感特征研究
柴达木盆地北缘锂多金属矿成矿条件及找矿潜力
铁矾渣中有价金属的微生物矿化-浮选回收可能性和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