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平衡法则与产品质量监管

2016-12-13 06:53黄培东
中国质量监管 2016年1期
关键词:动态平衡产品质量波动

■文/黄培东

动态平衡法则与产品质量监管

■文/黄培东

动态平衡是一切事物运行的基本规律,是政府行政监管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本文介绍了动态平衡理论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分析了实现动态平衡的主要途径,结合质量工作实际,提出了产品质量动态监管的构想。

动态平衡是事物存在与发展的普遍规律。无论是自然的繁衍生息还是人类的经济社会活动,无不处于动态平衡法则的规范和调整中。譬如,自然界的物理平衡、化学平衡、生态平衡等,人体的酸碱平衡、电解质平衡、体温恒定等,经济活动中的贸易平衡、供求平衡、发展平衡等,本质上都是动态平衡的结果。因此,正确理解和准确把握动态平衡理论,合理将动态平衡原理和方法应用于产品质量监管,无疑对丰富质量监管方式、提升质量监管效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价值。

何谓动态平衡

所谓动态平衡,是指体系的各系统或组成成分之间,通过物质、能量、信息等的流动和传递,使体系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稳定状态。动态平衡是物质在不断变化情况下的一种整体平衡,反映的是物质内部所有微观粒子相对运动产生的综合效果,体现了事物内部总量的变化规律。以生态平衡为例,当生态体系处于平衡状态时,系统和各组成成分的数量将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能量和物质的输入与输出趋于均衡,生态结构和功能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当体系受到外来干扰或影响时,各系统能通过自我调节或外部干预,逐步恢复到新的稳定状态。综合来看,动态平衡主要具有以下两个基本特征:

一是绝对运动特性。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变化是事物的根本属性。一切事物都处于永恒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脱离运动、绝对静止的物质并不存在。因此,平衡首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动态平衡体系中,事物始终是运动、变化的,不是静止、永恒不变的。比如生态平衡系统中,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以及环境各因子之间,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能量的流动和物质的循环,并呈现出生物量由少到多、食物链由简单到复杂、群落由一种类型演进为新的类型等,进而实现整体的发展和进化。当生态系统中的某一部分发生改变或受到外界干扰引发不平衡时,整个体系将依靠系统的自我调节或外部调控,进入一个新的平衡状态。正是这种从平衡到不平衡到建立新的平衡的反复运动过程,推动了各组成部分和整个生态体系的发展。因此,绝对运动特性是动态平衡的首要特征。

二是相对稳定特性。平衡即稳定,事物平衡状态的外部表征即为相对稳定性。在动态平衡体系中,无论过程如何复杂、变化如何剧烈,最终体系都会经过运动后逐步趋向平衡和稳定。以人体动态平衡为例,正常情况下的人体内环境总是趋向相对稳定状态(比如,体温维持在37℃左右、血浆PH值在7.4左右等)。这种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构成了人体细胞维持正常生理功能和机体维护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当人体内环境受外部因素影响失去稳定状态时(即相关指标偏离了正常波动范围),人体将通过组织器官的自我调节或外部治疗,实现人体内环境趋于新的稳定。因此,相对稳定性是动态平衡的另一个典型特征。

动态平衡的实现

客观世界中,任何一个系统都不会孤立存在,都会与外界产生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受到这样或那样的干扰,这使得动态平衡始终客观存在。从动态平衡的基本特征可以看到,一个体系要实现动态平衡,主要通过两个途径:体系内部的自我调整和体系外部的干预调整。

下图显示的是一个简单的物理平衡(木板上放置一个三角形),图1中三角形在自身重力(G)、木板支持力等共同作用下,整体保持平衡状态A;当木板小角度倾斜时,三角形的受力将发生改变,并在自身重力(G)、木板支持力、木板与三角形间摩擦阻力(f)等的共同作用下,整体保持平衡状态B;当木板继续加大倾斜角度时,三角形与木板间摩擦阻力(f)将无法阻止其因重力导致的下滑,整体平衡被破坏。此时,只有通过外部施加推力(F),整个体系才能在新的环境下保持平衡状态C。

相同的原理在其他动态平衡体系中同样存在。比如人体的酸碱平衡,血液的酸碱度是人体消化吸收和新陈代谢综合平衡的结果。在正常生理状态下,血液的PH值精确保持在7.35—7.45之间。当血液PH值偏离正常状态时,人体器官将会感知,并自动通过循环、呼吸、排泄等系统的调节,实现人体的酸碱动态平衡。而当血液PH值明显偏离并超出自身调整范围时,人体将发出指令,通过施加外部干预(如药物治疗等)以实现酸碱动态平衡。

动态平衡的启示

动态平衡反映了事物变化的基本规律,具有普遍适用性。透过动态平衡理论,我们至少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一是波动是一种普遍现象。正如变化是一切事物的根本属性一样,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事物出现波动(即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是一种普遍现象。其中,合理区间范围内的波动通常视为正常,而过于剧烈、超出合理区间的波动则应属不正常。对于正常的合理波动,我们无需过分担忧、反应过度、横加干涉。

图例:三角形与木板的物理动态平衡

二是波动可以监测获取。波动往往会以量化指标的方式体现,这为监测和获取波动状况提供了便利。比如,人体的免疫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动态平衡体系,当有病原体(如病毒、致病微生物等)侵入人体时,人体的免疫细胞会自动识别病原体的类型和数量,并发出应对指令,引导免疫细胞或器官参与攻击病毒、清除废物、修补受损部位。这些免疫识别组织好比是人体的监测系统,时刻探测和收集相关数据,为人体的应激处置提供依据。

三是波动可以有效控制。如前所述,动态平衡可以通过两种途径得以实现:当事物发生合理波动时,通过体系内各系统或组成成分的自我调整,可以实现自动纠偏,使整个体系维持平衡状态;当事物发生超范围的不合理波动时,通过体系外部的干预和调控,可以使体系回到某种平衡状态。因此,无论是何种波动,都可以通过适度合理的措施予以调控,并使体系恢复平衡。

四是阈值是一个关键性指标。阈值也称临界值,是指一个领域或系统的界限数值。在动态平衡理论中,阈值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指标。以生态系统为例,其所能承受的压力临界值可称为“生态阈值”。比如,草原应有合理的载畜量,当载畜量超过最大适宜值时,草原将会退化;森林应有合理的采伐量,当采伐量超过生长量时,林木将会衰退;污染物的排放量应不能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否则将会造成环境污染,危及生物的生存。上述这些临界值,都属于阈值的范畴。

产品质量动态监管

产品质量监管,是指政府质量主管部门依法履行职责,围绕保障质量安全、提高质量水平、维护社会经济秩序,对产品质量实施的全面监督和管理活动。与其他事物一样,产品质量的运行规律和监管方式同样遵循动态平衡法则,并呈现以下鲜明特征。

一是产品质量具有波动性。对产品质量而言,影响因素复杂而多样:产品质量的好坏,既受企业内部条件的影响,也受外部环境因素的制约。譬如,员工素质、生产条件、管理水平以及外部政策规定等的变化,都会对企业质量管理产生影响,并导致产品质量水平一定时间内呈现一定程度的波动。

二是产品质量状况可实时监测。与生态阈值相仿,产品也存在质量阈值。所谓质量阈值,是指产品质量的临界值,可由产品技术标准予以规范和体现。比如,国家强制性标准规定某产品可溶性砷(As)元素的含量不得超过25mg/Kg,这一限值即为该产品的质量阈值。实践中,无论是企业、行业组织还是政府部门,都会通过组织实施产品检验获取《产品检验报告》,以期客观了解产品质量状况,判断产品质量水平。当采取有效信息技术手段,合理地将社会各方获取的《产品检验报告》予以整合,就能形成某一产品连续不断的质量波动曲线,实现对产品质量的实时监测。

三是产品质量可动态调控。依据产品质量的波动状况,特别是产品检测数据与质量阈值的对应关系,合理划分质量波动区间,可以有针对性地确定政府质量监管的介入时机和干预方式,实现产品质量的动态平衡监管:当产品质量处于合理波动区(即未突破质量阈值),应注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由市场主体自主调整;当产品质量处于异常波动区(即突破质量阈值),则注重发挥政府部门的调控作用,通过强化行政监管,及时纠正企业违法行为,确保质量水平回升。

产品质量动态监管是遵循和符合动态平衡法则的一种监管方式。如何采取更加科学合理的方式,有效地将动态平衡的基本原理融入质量监管中,则还需要质量工作者深入研究和探索。

(作者单位: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猜你喜欢
动态平衡产品质量波动
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的本质与拓展
加强PPE流通领域产品质量监督
羊肉价回稳 后期不会大幅波动
11月汇市:波动率降低 缺乏方向
微风里优美地波动
2019年国内外油价或将波动加剧
“望闻问切”在产品质量鉴定工作中的应用
赏析2017年高考物理动态平衡问题
析拉绳旋转试题解动态平衡问题
动态平衡问题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