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易 水
农业“金招牌”,为品质云南加码
文/易 水
云南优质农特产品集体穿上“云南出品”的区域品牌外衣,成为口感和品质的保障。
这里静卧着千年的雪山,雪水浇灌着山脚的玫瑰花海。咬一口花瓣做成的鲜花饼,芬芳四溢,唇齿流香。
这里也有连绵葱郁的热带雨林,名目繁多的野生菌菇,精灵般跳动在林木间,犒赏着人们的舌尖……
这里是彩云之南。绿色生态,成就了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的“金招牌”。
立足于优越的自然环境和多样性资源这个独特基础,近年来,云南将“绿色环保与安全优质”作为高原特色农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好山好水好空气养育之下的云南优质农特产品,集体穿上“云南出品”的区域品牌外衣,成为口感和品质的保障——在国内,褚橙火爆市场,成为先做品质再做品牌的典型案例;“云品入沪”受追捧,销售额逐年攀升。在国外,云南鲜羊肚菌首次出口欧盟;“云花”成功进入澳大利亚市场;“云药”首次成规模出口越南;“云咖”已经成为欧美地区的咖啡主要货源之一。亮眼的成绩表明“云”字号农产品的质量已然得到了国内国际市场的认可。
农产品和其他产品一样,要想在市场上有话语权,不仅要有大的规模,还要有好的品质,才能有足够的底气。
近年来,云南农产品在农业部组织的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综合抽检合格率都保持在96%以上,是全国多年来未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的省份之一。炫丽的成绩源自云南优越的生态环境,更离不开全省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有力管控。
据了解,云南全省100%州(市)、100%县(市、区)、90%以上的乡镇都成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十二五”期间,全省监督抽查抽检蔬菜、水果样品1.5万个,合格率99.05%;畜禽产品2.5万批次,样品合格率100%。
推进质量追溯,建成云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平台,组织开展了针对80家试点企业和16个州(市)、129个县(市、区)农业部门的运用及管理培训,现已有243家企业录入信息数据。
农业标准化是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的重要保证。截至2015年底,全省制定修订农业地方标准数量累计1500项,生产技术规程和技术要求5000项,制定修订数量分别比2010年累计数量增长36.4%和66.6%,农业标准化推广位居中国西部省区第一。2015年底,全省累计支持建设188个国家级蔬菜水果茶叶标准园,79个国家级、251个省级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76个国家级、51个省级水产健康养殖场;全省“三品一标”累计认证等级产品达2020个,年总产值269.8亿元。为使云南农产品顺利出口,云南还建成坚果、咖啡等品类的国家级检测重点实验室,制定相关农产品技术标准体系,为对外贸易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全省还大力推动出口食品农产品安全示范区、国际标准农产品生产示范区、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示范区等建设。截至目前,云南共建成元谋、宾川、蒙自、建水、罗平、通海、剑川、弥渡等8个县市、101.43万亩省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面积居西部地区前列;其中宾川县、建水县荣获“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称号。通过对种植生产制度、农业化学投入品控制、生产环境及人员卫生等各环节采取严格的控制措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整体水平与国际竞争力得到了明显提高。
农产品既要有品质更要有品牌。农产品要卖好价钱,就必须向更高层次发展,品牌是必然之路。特别是在“互联网+农业”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增强品牌意识,这一点尤为重要。
高原特色,这是云南农业与生俱来的优势。但长期以来,这些特色杂乱无章地散落在广袤的丘陵田野、深山森林中,农民“自给自足”“提篮小卖”,既缺少规模效应,也没有形成产业链条,打造成在市场上“叫得响”的云南名牌。
近年来,云南打造高原特色农产品品牌的脚步从未停歇。围绕建设绿色经济强省的目标,省政府出台 《云南名牌农产品认定管理办法》,每年安排专项经费大力开展云南农业品牌打造。
一是开展“三品一标一名牌”认证,集中打造云南农产品品牌。截至目前,云南农产品有21个获中国驰名商标,59个获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认定云南名牌农产品八批503个产品。
二是开展“六个六”评选,打造优质种质资源品牌。为充分发掘云南畜禽、水产、粮食地方品种资源,云南省评定了“云南六大名猪、六大名牛、六大名羊、六大名鸡、六大名鱼、六大名米”评选认定活动,是云南省打造农业品牌的一项重要举措。
三是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打造区域农产品品牌。培育出如云南普洱茶、宣威火腿、文山三七、蒙自石榴、斗南花卉、昭通天麻、丘北辣椒、遮放贡米等一批特色明显的区域品牌。其中,通过30年努力培育出的“云岭牛”是云南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一头肉牛,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通过杂交选育的第四个肉牛新品种、南方第一头肉牛。
伴随品牌战略的深入实施,摩尔农庄、滇红集团、大益普洱、帝泊洱茶珍、后谷咖啡……一个个“云”字号高原特色农业品牌响亮崛起,蕴含着浓厚的云南味道,“健康云南”的崭新形象为更多人所认识。
纵观国内、国际市场,云南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的潜力巨大。抓住“十三五”重要战略机遇期,云南品质农业大有可为。
后谷咖啡
他山之石
国外质量监管一瞥
德国
双轨制培训打下过硬基本功
职业教育被认为是“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德国的职业教育采取双轨制,由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合作开展。初中毕业生到企业当学徒,每月大部分时间边干边学,一小部分时间到政府资助的职业技术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在德国,每两个就业者就有一个参与过职业培训。德国1/5的企业都参与到这种共同培养模式里。
日本
激发每个员工的质量责任感
日式质量管理的最大特点是从生产者立场出发,全员全程参与,而不是只对产品进行最终检查。全面质量管理能在日本开花结果离不开其特有的企业文化土壤。经济学家中山伊知郎提出奠定日本企业管理基础的著名三原则:政府与企业在推进技术革新过程中尽最大努力增加而不是减少就业机会;企业须就如何推进技术革新与工会协商;由技术革新创造的经济利益须由企业与工人共享。
美国
强调严格责任和惩罚性损害赔偿
除消费品安全委员会,美国还有十几个部门主管的多家政府检验监督机构,分别对各自主管的领域进行监管。此外,还有大大小小的民间检验认证管理机构,具有独立性和公信力。美国政府层面不对消费产品进行大规模抽检,但对于消费者的投诉,一般会立即进行严格调查,出现两次投诉,则被列入重点监管范围。法律规定,如果消费者因产品缺陷引发人身或财产损失,不管经销商有没有责任,都应承担赔偿,并且赔偿数额巨大。
法国
政府与第三方机构联合监管
在法国,国家和地方层面独立的第三方质检机构、组织,构成了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伞”,对各类企业产品质量进行监督把关。据统计,法国目前共有15家国家级的具有授权的消费者协会,它们在全国有近千家分支机构,为消费者提供建议,并有权要求企业从市场召回危险产品,或是在法庭上捍卫消费者的利益。层层监管帮助消费者发现了很多产品质量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