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俊生
河北省围场县中小学教研室
从“愧怍”中探究老王的性格
——《老王》教学设计
黄俊生
河北省围场县中小学教研室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理解老王的“苦”与“善”及作者的“善”,品析文中精彩的人物描写。
2.体会作者“愧怍”的原因,并通过心理描写的训练加深对作者情感的理解。
3.理解文章所提倡的关注弱势群体,人人平等的思想。
学习重难点:
体会作者“愧怍”的原因,并通过心理描写的训练加深对作者情感的理解。
教学流程:
(一)导入
(二)整体感知
(这是一篇典型的写人记事的文章。请你细读课文,依据课文内容为文中的老王整合编辑个人资料。(温馨提示:你可以用寻人启事、个人简历、人物传记等形式,提倡创新,形式可以灵活多样。)
初识老王。依据课前预习要求,介绍老王。
自传、个人简历、人物传记等形式。
姓名: 年龄: 性别: 职业:
家庭状况: 婚姻状况: 身体状况: 性格:
(三)走近老王
1.体会老王的“善”。
老王的生活是“苦”的,但他又是“善”的,他的“善”又是从哪些文字中体现的?
A、愿意给我们家带送冰块,车费减半;B、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不大放心,担心人家看病钱不够;C、受了人家的好处,总也不忘,总觉得欠了人情,去世前一天还硬撑着拿了香油、鸡蛋上门感谢。
2.研读“老王送香油和鸡蛋”部分:
(1)自己的生活尚且处于朝不保夕的境地,心中却时刻挂念着别人,让我为之动容。打动你的是哪个情节?(从作者情感和刻画人物的描写方法角度赏析)
分析:去世前给作者送香油和鸡蛋。(肖像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
(2)总结:作者综合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将老王病入膏肓、行将就木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跃然纸上。
(四)走近作者
1.初识作者。师:老王的故事在和作者的交往中展开。作者是个怎样的人?
出示材料:杨绛,生于1911年。她是清华学者,一代才女,著名作家、评论家、翻译家和学者。祖籍江苏无锡。著有散文集《干校六记》《将饮茶》、《我们仨》、长篇小说《洗澡》等,译有《堂吉诃德》等。
2.走近作者,感悟作者的“善”。
作者是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她是怎样对待身份悬殊的老王的?跳读课文,抓住关键句子,概括事件。
A、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车;B、老王再客气,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C、老王送来香油鸡蛋,不能让他白送,也给了钱;D、关心老王的生计:三轮车改装后,生意不好做,关切询问他是否能维持生活;E、她的女儿也如她一样善良,送老王大瓶鱼肝油,治好他的夜盲症。
3.几件事情,作者的善良可见一斑。本文作于老王死去的几年后,作者对老王怀着怎样的情感?(齐读最后一句。)
抓住“愧怍”分析“幸运者”:她真的幸运吗?
解读作者的“幸运”。
出示材料:“文化大革命”爆发于1966年,那是中国的一个荒唐的年代。当时有很多高级知识分子受到了残酷迫害,钱钟书、杨绛夫妇此时也被打为“反动学术权威”,戴高帽,挂木板,受批斗,剃成阴阳头,被驱到大街上游行,最后被发配去扫厕所……经受了漫长的苦痛折磨。
(五)理解“愧怍”,探究主题
小组交流研讨。
第一组句子:
1.后来我在坐老王的车和他闲聊的时候,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他说,住那儿多年了。(交往已久,却不知道老王的家在哪里,什么状况,可见作者的关心不够。)
2.可是过些时老王病了,不知什么病,花钱吃了不知什么药,总不见好。开始几个月他还能扶病到我家来,以后只好托他同院的老李来代他传话了。(在和老王的交往中,一直是老王处于主动,即便是病情严重,作者并未予以探望,哪怕是简单的,主动的问候,此处略显作者的冷漠。)
愧怍之原因一:没能给予更多的关怀和帮助。
第二组句子:
1.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力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这样的描写虽入木三分,呼之欲出,但笔下的形象却可怕,让人毛骨悚然。如果是写自己的亲人,朋友,作者会把形象刻画得如此丑陋吗?可见,作者只对老王病态的外貌有感觉,而对他在死亡的前夕舍不得吃鸡蛋,还惦记作者的崇高内心没有感觉,更无感动,可以说,作者是冷漠的,是居高临下的。对老王的描写可怕,惊悚,缺少温情。)
2.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
愧怍之二:只是把老王当做熟悉的陌生人,对老王的同情与关心,是俯视的,没有给予他平等的尊重。
师小结:作者是在老王死后渐渐充分理解老王,充分被感动的,所以,她的愧怍,是自我剖析,也是作者的自我批判。
(六)写作训练
假如你是作者,此刻站立于老王的坟墓前,你想对故去的老王说些什么?
师总结:同情、关爱弱势群体,尊重不幸者,是每一个人的责任。
(七)拓展阅读:《风筝》
1.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