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雨晴
从《邹忌讽齐王纳谏》看譬喻相感的语言艺术
□邱雨晴
《邹忌讽齐王纳谏》文中的邹忌用自己日常生活的小事情设喻说理,讽齐王纳谏,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这种讽谏方法归为“譬喻相感”,是讽谏技巧中的一种行之有效又能明哲保身、全身而退的语言艺术。这种语言艺术从设喻巧妙,以小见大;譬喻说理,投其所好,博取好感;喻寓说理,委婉动听等方面切入,受到预期效果,这对今天的语言交际仍有重要借鉴意义。
讽谏,意指古代臣民运用委婉含蓄的语言,对君主或者上司的过失提出批评和规劝。[1]讽谏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我们把这种讽谏方法归纳为 “譬喻相感”,是讽谏技巧中的一种行之有效又能明哲保身、全身而退的语言艺术。
《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最大的语言特色就是采用了设喻说理的方法。[2]邹忌谙习“良药蜜口利于病,言顺耳利于听”的秘方,注意了进谏艺术,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而是以自己与徐公比美的闺房趣事设喻,通过对其妻、妾、客由于各怀偏爱、畏惧,有求于他的心机而歪曲事实,溢美于他的这种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设喻,说自己的体会,以“小”见“大”,现身说法使齐王也认同“蒙蔽甚矣”。齐王于是一声令下,广纳谏言,终于“战胜于朝廷”。邹忌由己及君,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这种譬喻相感,在生活中也常用到,其实就是打比方。常把已知的、司空见惯的小事来说明求知或知之不深的事物,从而达到自己交谈的艺术效果。如在人们的日常谈话中,我们常听到“糍粑掉到灰里”这是说,一粘上灰就很难拍干净,“糍粑掉到灰里”就常用来形容一沾上就脱不开关系的麻烦事;“脸红的像猴子屁股一样”;“家庭的事嘛,有时总难免碗碰碗,碟碰碟的。”像这一类譬喻,我们不是常从一般人的言谈中听到吗?可以说,任何人都不能不在谈话中使用譬喻,要不然,有些话就会讲得不清楚,或者索然无味了。这样在交际交往及避免了尴尬,又有形象的遐想,收到以一当十,理趣俱生的效果,彼此愉悦。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给君王提意见,都要冒很大的风险。在战国时的封建专制社会,皇权威威,凛然不可侵犯,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甚至有生命危险,需要大勇与大智。历史上有多少忠臣义士忠心耿耿,尽忠进谏,可结果呢?商朝的大臣比干,力谏商纣王不要虐待人民,最终被剖心而死。战国的屈原,力谏楚怀王改革遭放逐。明代的海瑞为了进谏劝明世宗悔过回头,竟然抬着棺材去提意见,这也就是尸谏。
但历史上也有些人屡次给上司提了意见,而且屡次被上司赏识,建议得以实施,又产生了奇效,其人其事也在历史上传为美谈。邹忌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是战国时齐国的谋臣,曾万事恒公、威王、宣王三朝,多谋善谏。而齐威王尤其迷恋弹琴,经常独自关在后宫内抚琴自娱。一晃九年过去了,国家日趋衰败,百姓贫困不堪。有一次,威王在弹琴,邹忌进门就说琴弹得好。威王认为他未仔细听,是在说谎。邹忌说,琴声宽和像君主,清廉像章宰辅,舒缓像政令,谐调畅适像四时。威王听了,知道他在说治理国家的道理,极为赞赏,就拜他为相。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所讲的是在这之后的另一个故事。从选择身边的小事开始,即使是一个小问题,只要和我们身边的个人生活有关,就都可以成为别人感兴趣的话题。
又如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说:“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又不鸣,王知此鸟何也?”威王听后,顿然醒悟,回答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
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于是,决心任用贤才,修明政治,使齐国成了最强的诸侯,“自称为王,以令天下”。
张长虹摄影作品 NO.003
这给我们日常交往中,也大有借鉴意义。当我们在交往中要打开僵局,寻找话题时,就可以投其所好,引起别人注意。例如在我们平常的聊天选择话题时,大家喜欢聊一些轻松幽默的事情,但如果我们聊的话题比较深奥难懂时,对方因为不明白所聊话题的意思就没办法作出回应,聊天的气氛就变得呆板。由于生活环境和每个人阅历的不同,大家关心的话题都有所不同,就像男人和女人所感兴趣的话题就不一样,平常男人喜欢聊一些与体育与国内外新闻相关的事情,而女人就比较喜欢聊一些与家庭生活、孩子、穿衣打扮相关的话题。而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日常的聊天中要选择大家关心的熟悉的身边的事情作为聊天的话题,同时聊天中多用形象的打比方,这样的语言环境才是轻松愉快的。
譬喻相感的讽谏方法还可以采用寓言的形式,将深奥抽象的道理与鲜活具体的形象相结合,于幽默诙谐中达到效果。[2]文中邹忌与徐公比美,接着对妻、妾、客的赞美之词对齐威王进行了分析,引起他的兴趣,为下文的设喻说理做了必要的铺垫。随后趁热打铁以私事比国事,让齐威王从中受到启发。由生活琐事推及国事大事,用设喻来讲道理,看似拉家常式的谈话沟通,却无意间表明了见解,委婉动听,往往收到比直进谏更好的效果。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威王进谏,而是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使得齐王拍案而起,大喜:“善”,从而除弊。这譬喻相感,设喻说理比直截了当的说理更有说服力,更能被对方接受,既让对方从所设的故事中悟得了道理,又不使对方失掉面子,以己喻人,批评的是自己,规劝的是对方。这种多为封建社会臣下对君主提供施政建议,或委婉匡正时弊所使用。《邹忌讽齐王纳谏》的语言特色一直以来受到不少专家学者的赞赏,这对当今社会的语言艺术、人际交往等依然有着启迪作用和借鉴意义。
(云南省牟定县第一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