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杰
想念正宗的清和元头脑
刘永杰
记得是在文革前的一天,天还没有大亮,父亲就带着我去离家不远处的位于桥头街中段的清和元饭店。当时的我刚懵懂记事,本来去饭店就极少,在冬天大清早去饭店就更少了。可这时的清和元饭店已经排起了队,大约等了半个多小时,父亲把头脑、帽盒子、烧麦、黄酒、腌韭菜等陆续端了上来。我喝了一口头脑,觉得甜腻甜腻的,不好喝,就不再喝了,烧麦倒挺好吃,而父亲则不然,他泯了一口黄酒,夹了一筷子腌韭菜,喝了一小口头脑,动作很慢,似乎不怎么舍得吃似的。或许是怕我乱跑的缘故吧,父亲很耐心地给我讲起头脑的来历。我有一句没一句地听着,现在大都忘记了。只能记起父亲说,头脑是傅山先生为了使其老母亲恢复健康熬制的一种食疗浓汤。这以后我还随父亲去喝过多次。去的次数多了,渐渐的,我对头脑的印象变得越来越好。虽然我不懂烹饪和营养,但头脑给我的感觉是:汤稠味浓,羊肉鲜嫩,长山药绵软,藕片脆嫩,加之帽盒子甘香,烧麦可口,腌韭菜咸鲜,黄酒醇郁,每次喝完浑身都会觉得暖洋洋舒坦坦的……
八十年代后期,我对傅山先生的书画作品逐渐产生了学习和研究的浓厚兴趣,并把书房称作“慕青堂”。在这一过程中,自然也就少不了对头脑的进一步了解。据说,把“头脑”当做饮食的名称,大约始于十四世纪末(元朝末至明朝初)。《水浒传》中有“赶碗头脑”的话,该书作者不论是施耐庵还是罗贯中,或者是施作罗编,都无关紧要,因为他们都生活于元末明初,足可见那个时期,社会上已有了卖头脑的饭店。当时的头脑用什么材料,如何做法,我们还不够清楚。
太原的头脑是傅山先生想出来的。傅山先生给头脑配了两味草药——黄芪和良姜,这是头脑与别的饮食的不同之处。黄芪味甘、性温,功能是补脾胃、三焦而健肺,体气虚弱者用之最有效;绵芪产于山西绵山,温补力强,良姜味辛、性热,有温中、下气、消食等作用,医家疗胃病用良姜治外寒、干姜治内寒。良姜产于广东高州(原府治在今广东茂名)者质量最佳,叫做高良姜。傅山加配这两味草药,就是为了预防和治疗脾虚胃寒。
头脑可以说是一种滋补剂。喝头脑一定是在早晨,越早越好;从前的饭店,都是在清晨挂上灯笼卖头脑的。这对就餐者来说,等于进行一阵晨练,既有滋补之效,又取锻炼之功,一举两得,这估计正是傅山先生发明头脑的主要用意吧。由于辗转传播,头脑生意曾扩展到归绥(今内蒙古呼和浩特)一带。
头脑从表面上看去,只是一碗不稠不稀的糊汤里泡着几块羊肉,因此也有人叫“头脑汤”。其实头脑的成分还是比较多的,有羊肉、羊髓、酒糟、煨面(炒过的面粉)、藕根、长山药,连同黄芪、良姜共计八宗,叫做八珍汤。吃的时候,佐以腌韭,好像服药的引子。
羊肉味甘、性热,有补虚、开胃的作用,自医圣张仲景就用它治寒疝腹痛和产后腹中不舒,这正是由于它能够温脾缓中的缘故。羊肉配以清热化痰的藕和补脾除湿的山药,就成了一剂温补而不腻、清醇可口的药饵(傅山先生好用药饵二字,就是掺药物于食品中,凭食物祛病保健)。
傅山先生擅写字,有人称赞他是清朝初年第一写家。他给经营头脑的这家饭店题了“清和元”三个大字的牌匾,三个大字的上边又写了“头脑杂割”一行四个小字,合起来念就是“头脑杂割清和元”。傅山先生是一位具有强烈爱国思想的爱国主义者,他热爱以朱元璋(洪武)为正统的明朝,对于清朝和元朝(特别是清朝)的皇帝,他心里是想宰割(杂割)他的头。这就是把没有“头”没有“脑”的熟食品叫成“头脑”的原因,也是“清和元”命名的由来。
清和元在百余年前,由阳曲回族朵林凤家经营,地址在太原市的南仓巷。建国后扩大营业,移到后来的桥头街。每年一过国庆,头脑便上市,许多人慕名而来,生意极好。
说来也怪,头脑面世也有300多年了,又是富含营养的滋补品和太原市的十大名吃之一,不要说全国各地,就是我省别的地市也难觅踪影,唯太原市独有。它怎么就不能和全聚德烤鸭、狗不理包子、兰州拉面、重庆火锅、四川担担面等名吃一样风行全国呢?哪怕全省也行!我觉得除了制作工艺难度大以外,接受程度也有很大的关系——因为即使在我市也是有人特别喜欢,有人就不怎么喜欢。
近年来,随着城市的大规模改造,一些老的建筑一夜之间被夷为平地,这些建筑中的一些老的字号也就不复存在了,清和元饭店的命运也未能幸免,它被铜锣湾商业区所覆盖,迁址后的地方近年来刚刚恢复。我这个人天生嘴馋,为了能喝到色香味形俱佳的头脑,我曾经去过多家饭店,这其中规模有大的有小的,有名气大的也有没什么名气的,但总觉得不对味,就是现在的清和元头脑和我记忆中的头脑比较起来差距也很大,主要表现为羊肉柴而不嫩,长山药质次不绵,汤味不够醇厚,烧麦配料太次,不是过干就是咸得要命,黄酒的质量也普遍不高。这些都说明除了食材质量明显下降外,技术工艺不达标恐怕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有好几次,我和一些同事聊起来的时候,大家普遍认为我们老祖宗留下的一个好端端的东西被糟蹋了,太可惜!
在当前,我们的批评界在批判传统文化时是犀利的,在弘扬优秀文化时则是软弱的。某些人总是视传统文化为包袱、为阻力,却看不到传统文化对中国文化的重要性。传统文化毕竟是中国传续了几千年的血脉,若血脉堵死,中国只能被称为一个现代国,而不能称为文明古国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民族血脉之所以绵延至今从未间断,民间传统文化的承续传载功不可没。如果我们丢掉了传统文化的精髓,那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也就不是合格的炎黄子孙了。国学名家文怀沙先生说:“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就是精神的氧气,毕竟树的影子再长,也离不开树根;我走得再远,也走不出妈妈的心。”据知傅山头脑已列入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这真是一件令人欣慰的事。
我想念正宗的清和元头脑,我期盼着能喝到正宗的清和元头脑!如果头脑的制作水平能恢复到清和元当年的水平的话,肯定是广大群众求之不得的好事,到那时,我们也就可以挺起腰杆理直气壮地说没给太原人民的骄傲——傅山先生丢人了!
(本文图片来自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