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呼唤生命的本真

2016-12-12 09:44郭锦莲
考试周刊 2016年93期
关键词:本真语文课堂

郭锦莲

摘 要: 语文课程在小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其不仅是一门科学,而且对于学生的未来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目前,部分语文课堂已经失去本身的实质性意义,过于浮夸,没有真实感。本文针对语文课堂呼唤生命的本身进行了分析与探讨,以期呼唤语文课堂关注学生,回归本真。

关键词: 语文课堂 呼唤生命 本真

在当前新课改的背景下,语文教育必须突破高耗低效的局限,尊重生命本真,呼唤真心语文,让语文课堂与学生的心灵有效融合。因此,教师要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生命的本真,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心理感受及生命需求,引导学生与课文内容、作者产生共鸣,从而全身心地投入语文学习中,最终实现学习目标。

一、引导学生进行自我习得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怀着真诚的心,在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课堂氛围中学习。读写,是为了自己而阅读的,而写作来源于生活。无论是出名的作家还是写作能力较强的学生,他们之所以有较高的写作水平,无疑来源于大量的课外阅读和写作。这种大量阅读活动的动力是来自于他们自身对于读写的渴望,这种渴望不是教师强加的,而是发自内心进行阅读的。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大多教师都喜欢让学生写周记,如果让大家从小学生的周记和作文作选择,我相信大多数的人就会选择小学生的周记。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周记与小学生的日常生活有紧密的联系,我们可以从他们的字里行间中得知学生的心理感受和心理活动,而这种真实情感便来源于写作的思想感情。同时,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这样的训练:“你有什么话想要对课文中的主人公说,请写出来吧。”或者是“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想法呢?”把语言的理解、积累和语文实践有机结合,加强读写的结合,以读促进写作。生命活动中有抒写、表达的需求,从实质说,就是有“写”的念头和目的后,进行编制,才能创作出学生爱写、教师爱看的文章。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毫无规则的教学才能提高学生写作和阅读的兴趣,强调自我习得,并不是反对规则教学。毕竟“没有规则,不成方圆”。但需要明白的是这种法则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并不是对其读写进行控制。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对于学生的读写进行定向、酌量、定性、审度的控制。尽管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没有达到较高的水平,但是教师对于学生读写的控制,应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尤其是目前语文课堂教育仍然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这不得不绕过语文教师思考,对于学生读写的过多“控制”是否会阻碍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二、在语文课堂中,教师需要倾心、倾情

语文是一门人文科学,在每一篇课文中,都有一种真实的思想感情,包含作者的喜、怒、哀、乐之情。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面对如此至纯的人文情怀,应该谨慎待之。每一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都应该仔细阅读课文,分析其内容,与作者和文本从思想上产生情感共鸣。如果教师在课堂语文中,无法倾心、倾情,便无法进入语言表达出的人文情怀,更不用说带领学生进入语文世界,帮助学生领略语文课堂所带来的独有的心灵与情感的体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倾心和倾情,首先就要对教材进行深入的理解和分析,教材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载体,只有教师先把教材中的内容和感情充分掌握和理解后,才能通过有效手段引导学生进入文本。虽然学生带着独特的语文积累和生活体验,但是不能要求他们对文本的理解相同;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心、爱护学生,用真实的情感感动学生,从而在课堂中形成主动、生动、互动的良好氛围。例如,在《理想的翅膀》教学过程中,导入新课时,师富有激情地说:“同学们,每个人都有远大的理想。能告诉大家,你的理想是什么吗?”学生谈到自己的理想,情绪高涨,这时出示课题,引导学生质疑:“理想的翅膀指什么?”从而顺势引导学习文本。像这样教师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践,从谈理想引题质疑,引导学生学会提问,自主释疑,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达到读中质疑、读中释疑、读中评价、读中感悟的教学目的。值得注意一点的是,教师在倾心倾情教学语文的时候,需要注意倾听学生的观点,无论教师的知识有多么丰富,课堂的主体是学生,只有学生精彩,课堂才能够精彩,因此不能忽视学生的观点,善于倾听学生的观点,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从而引导学生实现三维目标。

三、尊重学生对语言文字的体验

对于语文知识的掌握,小学生需要一个过程。在此过程中,最重要的不是让学生进行大量的机械训练,而是让他们用心感受语言文字,接触大量的语言材料,并带着个人的独特见解体验语言的内容与形式,从而在生活中进行运用。体验,是联系读者与文本、作者与生活的纽带。在阅读过程中,人们总是喜欢用自己的积累与观察文本或生活,得到的观点和见解都是从个人的角度出发的。因此,在读写中教师应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心理情感,促使语文教学成为学生对作品的真切体验。例如,在《春天的手》这篇课文中,教师不仅让学生发现春天的美,而且需要将重点放在春天中所有事物的变化,在欣赏春天美景的时候,受到心灵上的陶冶和浸润,从而深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在此基础之上实现“精神与语言”的共生。又如,在《穷人》教学中,教学前可以先向学生介绍当时的写作背景及作者,让学生对人物的生活环境有所了解后开始学习课文,学生会对文本产生兴趣。品读课文时,又紧紧抓住桑娜的心理活动描写,通过朗读感受她矛盾的内心世界。由此一个高大的人物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此外,体验还应该是一种沟通,这种沟通是联系作者、读者与文本之间的纽带,它不仅鼓励学生积极融入特定的情景之中,而且促使学生身临其境,从客观的角度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文化、思维、语言、情感等和谐的共振,活化了语文课堂的现实图景。

通过上文分析可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追求经典、真实、简洁的语文境界,采用富有艺术性的教学手段,只有这样才能让语文教学回归本真,达到真语文人、真语文课、真爱语文、真学语文的教学要求。

参考文献:

[1]姚小红.浅谈小学语文主题教学[J].语文天地(小教版),2015(4):77.

[2]郑颖.思维的灵动让语文课堂飞扬生命的激情——浅谈本真课堂中培养学生有意义思维品质的策略[J].新课程·上旬,2013(6):152-153.

[3]李春梅.让语文课堂回归语文本真——关于几个教学片段的思考[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2013(7):234.

猜你喜欢
本真语文课堂
本真
坚守本真做教育 履职尽责显担当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让语文教学回归课堂本真
探寻本真,求索钩沉——辛亥革命前夕音乐教育的行为哲学与历史反叛
盈一月相戒指的本真自然与创新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
从《成功》走向成功——“让学”,让语文课堂“学多于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