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从心理学人格理论视角分析佛的精神境界

2016-12-12 14:53孟长治
中文信息 2016年10期
关键词:释迦牟尼心理学家潜意识

摘 要: “佛”是佛教修行体系中的最高果位,从心理学理论视角可将其理解为一种终极完善的人格。以人本主义心理学和精神分析理论分析,佛是一位自我实现者,一个完成潜意识的意识化,将自我、本我与超我进行高度整合的人。从目标的角度使心理学与佛法达成一种契合,在实践层面进行互补互鉴,有助于推动意识与精神领域科学的发展。

关键词:佛 自我实现 人格整合

Try to analyze the spiritual realm of Buddh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sychology personality theory

MengChangzhi

(Beiji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Labor and Social Security, Beijing 100029)

Abstract:The status of “Budda” is the highest level of supreme enlightenment. From theperspective of psychology, it is the ultimate and divine mindset. From humanisticpsychology andpsychoanalysis theory, the “Budda” is a self-actualization person who realizes the conscientizationof the subconscious and combines id, ego and super-ego. The psychology and buddism can be correspondedin the aspect of target and they are complementary in the term of practice,improving the development of consciousness and spiritual science.

中图分类号:B94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10-0378-02

佛的本义是“觉悟者”,即悟得生命实相的人;佛也是解脱者,即超脱了一切烦恼的人。在佛教修行体系中,佛是人类修行所能达到的最高果位,其本质是一种理想的精神境界和人格状态。人格即个体所具有的独特而稳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心理学与佛法的共同之处是强调人格的成长,近代佛教大德太虚法师曾言佛家修行“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心理学家也将人格的完善视作心理成长的最终目标。因此,从心理学的视角,我们可将“佛”看作是一种终极完善的人格。本文将试用经典的人本主义与精神分析心理学人格理论来理解一位人们都很熟悉的佛——释迦牟尼佛。

一、从人本主义心理学角度分析释迦牟尼的完善人格

1.释迦牟尼的自我实现

人本心理学家从“自我实现”的角度来描述健康完善的人格,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就是一个人力求变成他能变成的样子,即“成为你自己”。他说:

“一位作曲家必须作曲,一位画家必须作画,一位诗人必须写诗,否则他始终无法安静。一个人能够成为什么,他就必须成为什么,他必须忠实于自己的本性。”[1]

也就是说,自我实现者是:“更真实地成了他自己,更完善地实现了他的潜能,更接近于他的存在核心,成了更完善的人。”[2]

当一个人成为自己力所能及高度的人,“人将成为目的本身,成为‘神,成为一种完美、一个本质、一种存在”[3]

如何成为真实的自己?如果个体完全受制于成长的环境、他人的期待而被动地发展自我,将会导致偏离自我本性越来越远。遵从本性,即意味着一个人能够尊重自己内在个性化成长冲动并将其作为个人重要抉择的依据,而成长冲动最终与个体内在的心愿相关,所以成为真实的自己应该是一种完成个体内在重要心愿的状态。在这个过程里,不存在刻意而为之的成分,由个性化成长冲动所产生的心理感受层面的内在价值判断,亦即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所言的“机体智慧”,对人的心理成长与自我实现具有积极的指向作用,而对于个体而言重要的是需对自身所拥有的“机体智慧”保持足够敏感并加以信任。由于人的行为驱动力来在自内在的“愿”,因此一个人的自我实现,其实可以理解成这个人心愿的自我实现。在人本心理学家看来,只有当一个人成为了自己,他的心灵才会得到安宁。

释迦牟尼是一个自我实现者。生于迦毗罗卫国王室之家的释迦牟尼,如果听任“命运”的安排,他无疑将成为一国的君主。他是王室中唯一的王子,父亲净饭王也期望他将来能继承王位,把国家建设得强大,统一纷争,做一个众望所归的“转轮圣王”。然而,释迦牟尼对这种政治伟业并不感兴趣,他最关注的是生、老、病、死这些人生不可逃避之苦以及消除这些痛苦的解脱之道。悟得宇宙之真理,摆脱生死轮回是他最大的心愿。虽然父志难违,但他还是选择了出家,在一个夜深人静的晚上,由忠实的仆人陪伴,他骑上马,逃出王宫,告别他熟悉的土地,向那陌生的原野走去。

至此,释迦牟尼还算不上成为了真实的自我,而只是完成了这其中的第一步。走出他人的期待,毅然选择自己的人生之路,是个人成长的开始。这之后的深山断发、排除诱惑、参仙访道、山林苦修,直至最后于菩提树下的觉悟,释迦牟尼一步一步地实现了觉悟真理的强大心愿。觉悟之路,也是释迦牟尼个人成长的历程;最终的觉悟,也意味着他修得了至善至美的人格,成为了自我实现者。

2.高峰体验与禅悦

高峰体验是人在进入自我实现和超越自我状态时所感受到的一种豁达与极乐的瞬时体验,马斯洛曾这样描述高峰体验:

“这种体验可能是瞬间产生的,压倒一切的敬畏情绪,也可能是转眼即逝的极度强烈的幸福感,甚至是欣喜若狂、如醉如痴、欢乐至极的感受。

最重要的一点也许是,他们都声称在这类体验中感到自己窥见了终极真理、事物本质和生活的奥秘,仿佛遮掩知识的帷幕一下子给拉开了……实然步入了天堂,实现了奇迹,达到了尽善尽美。”[4]

人本心理学家眼中的高峰体验与佛教修行者体验到的“禅悦”有相似之处,两者实质可能是一样的,也许都可以说是穿透了意识的迷障,窥见了心灵最深处所谓的自性。但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人本心理学家所言的高峰体验是一转即逝、不可控制的;个人无法预期这种体验的到来,也无法把握这种体验的过程;在一生当中,很多人都会体验到一、两次的高峰体验,而自我实现者体验到的次数会更多些。但“禅悦”是在禅定的状态下体验到的莫可名状的平静、极乐的感受,修行有所成的人似乎可以控制、预期“禅悦”感受,因此,我们或许可以认为,禅悦实际上是一种可控的、持续的、时间延长了的高峰体验。

马斯洛认为,高峰体验是自我实现者的重要特征,同时高峰体验也是达成自我实现的重要途径:

“高峰体验向人们开启了一扇可以用凡胎肉眼窥见‘圣灵的天窗,惊奇地看到一个全新的天地视界,可以改变一个人对世界、对人生、对他人、对自我的看法,对人的性格、人生观、世界观产生影响。”[5]

“释迦牟尼在很小的时候,可能接受过系统的禅定训练”[6],从儿时开始的禅定经历,以及过程中可能体验到的禅悦——即持续的高峰体验,必然会使他获得深刻的人生感悟,这显然有利于他获得人格的完善,成为人本心理学家眼中的自我实现者。

二、从精神分析理论角度分析释迦牟尼的完善人格

1.潜意识的意识化

精神分析理论是建立在解释病态心理的基础上的,较少论及健康完善的人格,但我们可以从精神分析理论对心理疾病的解释上获得对健康完善人格的认识。精神分析理论将人的心理内容分成意识和潜意识,认为意识只占我们心理内容中的极少一部分;我们绝大部分的认知、情感是位于潜意识之中的,很难被我们觉察到,但主宰着我们的情感与行为。心理疾病的本质在于对各种情绪、冲动的压抑,即当我们将自己不能接受的感受从意识中驱赶到无意识领域时,潜意识里被压抑的情感或冲动就会变相地在我们行为、感受中表现出来——各种症状正是潜意识内容的变异性表达。

人人都有潜意识,所以每个人都有压抑。将佛称作健康完善的人格,即是说,成佛者能完全看清自己的潜意识,更确切地说,佛是没有潜意识的。

释迦牟尼在彻悟之时,沉入禅定之中,能“知道久远以来的自己,他生在什么地方,有过什么名字,做过什么事情,善善恶恶,是是非非,了然于胸。几千几百年生死轮回的经历在他的眼前一一展现……”[7]对于这其中轮回学说,我们不讨论它的对与错,如果我们用精神分析的角度来理解,这是将潜意识完全意识化。

佛学的唯识论,将人类心理划分为八识,即眼识、耳识、鼻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如果与心理学研究的范畴相对应,前五识是感知觉,末那识则是潜意识。修行者通过修行,穿透末那识,看清阿赖耶识,或许可以被看作是将潜意识完全意识化的过程。由此,也许我们可以从研究佛来理解精神分析学家眼里完全健康的人格状态:那是一种通透、明达的心灵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个体可以觉察到自己的每一种情绪、念头的起落,也可以明了自己每一个行为背后的原因。

2.“圣人无梦”

梦是精神分析学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精神分析的心理学家认为,梦是潜意识的产物,通过释梦我们可以了解自己的潜意识。佛陀既然是没有潜意识的,那他在睡眠状态下一定是不做梦的,正所谓“圣人无梦”。由于已接触到的有关释迦牟尼的记载很有限,笔者不能肯定释迦牟尼成佛后是否做过梦,但由精神分析的理论来推测,佛是没有梦的。

“业”是佛教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一种由个体所有起心动念和言语行为所累积的影响当下生命走向的力量。从“业”的角度,我们或可将梦理解为“业“的出入过程。因为末那识是前五识与第八识的中介,佛教理论所言的“业”通过末那识进入第八识,并被储存起来;第八识中已储存的“业”也会通过末那识对前五识产生影响。通过释梦,我们可以了以知道自己造的“业”。“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式的梦可能反映的是“业”的进入和存储,而那些场面怪异、与现实生活看似毫无关联的梦反映的则是“业”输出。这也解释了分析心理学家荣格为什么说梦对人的际遇具有预测性:通过解释那些怪异却意义重大的梦,我们可以了解自己的曾经积累的“业力”,而我们的很多行为和人生走向是受“业”所驱使的。

“圣人无梦”,即意味着圣人断绝了新“业”的形成,同时消除了一切已有的旧“业”。这时候,人的行为不再受任何潜意识力量的支配,这种状态就是佛法说讲的“大自在”。释迦牟尼悟道后,应该是不再受业力的约束了,成为了意志完全自由的人。

3.自我、本我与超我的整合

精神分析理论将人格结构分成自我、本我和超我。本我是本能、自私的,它遵循快乐原则,追求欲望的满足;超我代表社会、特别是父母的标准,遵循道德原则,对人的行为有强大的约束力;自我遵循现实原则,它的主要工作是满足本我冲动,但要考虑现实情境。

从人格结构的划分上,我们可以看到,平常人的人格是“分裂”着的,各部分之间时常还会出现对抗,对于自我和本我的关系,弗洛伊德曾做过这样的描述:“(自我)好像是骑在马背上的人,他驾驭着这匹桀骜不训的马,约束着它前进的方向。”[8]心理冲突可以理解为人格结构中三个“我”的冲突,而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可以从三个“我”关系及它们的力量对比中反映出来。

成佛后的释迦牟尼,其本我、自我、超我三者似乎得到整合与统一,最后形成了一种超越于三个“我”之上的完善人格。在佛教经典中,有释迦牟尼觉悟过程中降服“魔王”的情节:

“‘魔王听说释迦将要成佛,感到非常恐惧。于是他组织各路‘魔军,呼风唤雨而来,使用风、雨、刀枪、热炭、沙粒、泥土和黑暗九种风暴袭击王子。……”[8]

各种暴力方式失败后,“‘魔王又派他的三个女儿‘欲染、‘悦人、‘爱乐一同上阵,用各种方法诱惑王子,但仍未能奏效。”[9]

这种记载在物理世界的客观性显然是值得怀疑的,但它的心理象征意义却是真实不虚的。在精神分析理论中,人类被压抑的潜意识冲动主要包括性与攻击。九种风暴显然象征了潜意识中的攻击冲动,而魔王的三个女儿是性本能的象征。魔王向王子的进攻,可以理解为本我对自我的反抗,但反抗的结果是本我被自我降服了:

“这时魔王以及各色魔军才确实感到菩萨(释迦)巨大的威力,一个个瘫倒在,向菩萨一心至诚哀恳忏悔,菩萨悯念魔众痴昧无知,且既知改恶从善,于是以大悲大慈之力给予他们饶恕。”[10]

降服并饶恕“魔王”后的释迦已不再是原来的释迦了,而是成了佛,从心理象征意义上讲,这时,释迦牟尼完成了人格结构整合,从此断除了一切心理冲突的根源。

当然,我们还可以从其它心理学理论的角度来理解迦牟尼佛的人格,比如说,从认知疗法分析,释迦牟尼是消除了一切不合理信念的人,从心理防御理论分析,释迦牟尼是消除了所有心理防御机制,能够完整、真实地体验当下的人等。但是,当我们将“佛”看作一种完善的人格,无论从何种心理学理论视角分析,似乎都难以得到一种准确和全面的把握,因为佛法修行所涉及的意识领域的深度可能是目前心理学理论尚未完全触及的。将“佛”看作是一种终极完善的人格,或可从目标的角度使心理学与佛法达成一种契合,在实践层面进行互补互鉴,进而推动意识与精神领域科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2[3]][4][5]车文博.人本主义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6:131-148.

[6][9]朱岩.佛陀纪事[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3,6:44,93-94.

[7][10]伍恒山.青色菩提:释迦牟尼的成佛之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9:119,116.

[8]Jerry M.Burger(陈会昌译).人格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9:32.

作者简介:孟长治,男,(1984-),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学硕士,现为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心理咨询中心咨询师。

猜你喜欢
释迦牟尼心理学家潜意识
Transference of Things Remote:Constraints and Creativity i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s of Jin Ping Mei
第一眼看到什么动物,测试你潜意识下的心理状态
人生什么最重要
释迦牟尼葬礼再考察——兼析传译者及解读者对涅槃经的重构
Modeling some long-term implications of CO2fertilization for global forests and forest industries
美国心理学家:让孩子成功要做7件事(下)
美国心理学家:让孩子成功要做7件事(上)
潜意识欲望的诗意书写——柳梦梅形象的潜意识解读
扫净心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