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亮
拉斯克奖(Lasker Prize)由美国广告经理人、慈善家阿尔伯特·拉斯克(MbertLasker)及其夫人玛丽·沃德·拉斯克(MaryWoodard Lasker)于1946年共同创立,以表彰在医学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医生和公共服务人员。该奖项之前共设有3个奖项:基础医学研究奖、临床医学研究奖和公共服务奖,后又增设特殊贡献奖。每个奖项会有25万美元的奖励。该奖项由国际专业团体提名候选人,候选人需准备翔实的证明材料予以专业委员会进行评定,专业委员会里面的专家也是来自相关领域的权威学者。
拉斯克奖在生命科学、医学领域享有盛誉。迄今为止,该奖项的366位获得者中,有86人同时也获得过诺贝尔奖,与诺奖重合率超过23%。细分来看,重合率最高的是基础医学奖,重合比例高达49%。临床医学奖关联偏弱,约为8%。
从内容来看,拉斯克奖偏重基础理论、重大发现、重磅药物发明和临床技术发明。两大奖项的间隔基本在0-11年之间。总的来说,获得拉斯克奖的科学家斩获诺贝尔奖是大概率事件,拉奖是诺奖名副其实的风向标。其中,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于2011年获得“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2015年成为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
北京时间2016年9月13日,阿尔伯特与玛丽拉斯克基金会公布了拉斯克医学奖的得主名单。在细胞对氧气的感应机制、丙肝病毒致病机理和药物开发,以及DNA复制和科学教育领域做出卓越贡献的7位科学家分享了拉斯克奖的3个奖项。
2016年拉斯克基础医学研究奖获得者为哈佛医学院达纳一法伯癌症研究所的威廉姆·凯林(William G.Kaelin,Jr.),牛津大学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所的皮特·雷克利夫(PeterJ.Ratcliffe),以及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的格雷戈·塞门萨(Gregg TJ.Semenza),以表彰他们对人体和大多数动物细胞感知和适应氧气变化机制的发现。
氧气对细胞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生物体感受氧气浓度的信号识别系统是生命最基本的功能,但细胞如何应对外界环境氧气变化的机制在很长时间内仍不清楚。本次获奖的3位科学家阐明了细胞在分子水平上感受氧气含量的基本原理,揭示了重要的运作机制。
动物需要氧气,因它还需凭此去捕食,从而获得生存下去的能量。但生物体内过多的氧气也会造成危害,因为某些含氧化合物会破坏生物体内的分子。为了应对此种挑战,生物体逐渐发展出一套严密的系统去优化体内的氧气供给。
当我们在高海拔地区活动时,身体也会随之“换挡”。人体的新陈代谢发生变化,开始生长出新的毛细血管,制造新的红细胞。这几位科学家们想做的正是找出这种身体反应背后的基因表达,为什么在氧气含量低的时候,肾脏细胞中的某种基因会“打开”。被发现的“开关”是一种很普通的蛋白质,叫做低氧诱导因子(Hypoxia-Inducible Factor,简称HIF)。这是一种非特异性的诱导因子,在身体缺氧时,它就会被激活,影响身体对氧的吸收和利用方式。
HIF的功能远不止开关那么简单。事实上,HIF是保持生命存活的重要部分,就像器官一样。它存在于几乎所有动物体内,控制着对氧气的反应,同时调节细胞的其他功能,如产生更多的促红细胞生成素,使得血管形成、红细胞生成等。研究还发现,HIF在众多癌症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们的形成会产生更多的氧气,这就有可能促进肿瘤的生长。
拉斯克基础医学研究奖的获得者们通过对生物体内一种关键的分子运动进程破译,为多细胞动物如何处理生物体内变化万千的氧气做出了解释,清晰地回答了人类及大多数动物的细胞是如何感知和适应氧气的变化。这对于人类的生存十分必要,因为它揭示出一个独特的信号系统,即掌握生物进程,刺激生物体对于氧气的感应,可为一系列诸如贫血、心血管疾病、黄斑变性、癌症等疾病探寻新的治疗方法。
2016年的临床医学研究奖授予3位在丙肝研究以及药物研发方面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他们系统地研究了丙肝病毒(HCV)复制的原理,并利用该系统革命性地治疗长期困扰人类健康的慢性疾病丙肝。他们分别是来自海德堡大学的拉尔夫·巴通施拉格(Ralf F.w.Bartenschlager),洛克菲勒大学的查尔斯·瑞斯(CharlesM.Rice)以及Arbutus生物制药公司的米迦勒·索菲亚(Michael J.Sofia)。
全球每年感染丙肝病毒的人过亿,如果不给予治疗,15%-30%的感染者将会发展为肝衰竭或者肝癌,每年死亡病例超过35万人。在此之前,没有疫苗可预防,也无法治愈。丙肝大多通过会带来副作用的药物来治疗,但大多人由于不能忍受伴随而来的副作用而常常选择放弃。
在早期丙肝病毒研究过程中,由于缺乏细胞模型,因此研究过程非常艰难。在长达十多年的研究中,巴通施拉格和瑞斯与丙肝病毒周旋,使其在人造宿主细胞中繁殖。他们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最终取得了突破。这些工作极大地推进了人们对丙肝病毒如何感染动物的认识,他们更是建立起模型来研究这一过程。可以说,两位科学家的工作奠定了丙肝研究的大局。
与巴通施拉格和瑞斯不同,另外一个获奖的科学家来自于医药工业界,索菲亚利用巴通施拉格和瑞斯的模型,开发并测试药物,使其作用于病毒所在的肝部,最终制成了效果极佳、副作用极小的药品——索非布韦(Sovaldi)。它在12周内治愈了超过95%的患者。该种药物非常安全且十分有效,大大革新了丙肝这种致命慢性病的治疗之法。2013年,经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在美国上市,成为当年最重磅的药物。目前,该药物还未在中国上市。
与前两个奖项不同,第三个奖项——“医学特别贡献奖”每两年颁发一次。2016年的获奖者是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布鲁斯·艾伯茨(BruceM.Alberts),以表彰他在DNA复制和蛋白质生化研究方面的卓越发现,在国家和国际科研机构中为改善人类生活而展现出的富有远见的领导力,以及在改进科学和数学教育方面所做出的杰出贡献。
艾伯茨在DNA复制和蛋白质生物化学领域做出了重要的基础性发现,他设计出—个强大的生物化学工具,去帮助他理解DNA复制的机制,由此建立起分子机器实现关键生理功能的新模型。拉斯克奖官网的介绍评价说,如果分子生物学缺少了这一部分,今天的学生要想懂得这个时代可能会很勉强。
获得此殊荣,还离不开他的社会贡献和教育成就。艾伯茨曾连续两届出任美国科学院院长,任期长达12年,在此期间,参与制定了里程碑式的《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推进了国民的科学素养。他在旧金山市推动了大学和中小学的教育合作。与此同时,艾伯茨还积极投身到推动科学改善世界的活动中去。他大力帮助发展中国家的科学家,尤其是非洲的科学家。另外,他还做过5年《科学》杂志的总编辑。
他联合了一小组同事创新性地去书写一本细胞生物学教材——《细胞分子生物学》,现在这本教材已经出版到第六版,它激发了无数学生对于试验、探究以及逻辑推理的兴趣,是大多数生物学工作者案头必备的参考书。这本教材的内容极具创新价值。在撰写这本书的过程中,艾伯茨和合作者们不仅介绍了新颖的题材,而且开拓了一种全新的教材写作方法:他们首先起草自己专业领域的章节,然后与不了解这些话题的同事交流书稿的内容,采取以新人为导向的策略,使得各章节内容得到清晰的阐释。同时,作者们避免使用单词列表,而是采用清楚、翔实的图片与文字搭配。
艾伯茨无论在课堂上还是在民众层面,都孜孜不倦地推动着科学教育的进步。他认为,一个成功的国家背后一定有其科学和科研机构作为重要基石;以实证为基础的知识和价值体系对于制定重要决策和改善民生也至关重要。凭借谦逊、诚实而有效的工作,艾伯茨赢得了世界各国科学家和决策者的尊重与信赖。
2016年拉斯克基础医学研究奖的获得者使我们更加了解细胞对氧气是如何感应的;而临床医学研究奖的得主则提供了一个研究丙肝病毒复制的独特方式,为治愈丙肝提供了可能;得到特别贡献奖的艾伯茨,始终坚持发展科学教育,将之作为提升人类幸福的一种方式,成为科学研究领域内的一个典范。拉斯克奖的获得者们在医学领域的研究严谨而富有创新性,他们突出的成果使得曾经致命的疾病有了治愈的可能。而这也更加强调了生物医学研究的重要性,它能够使未来的人类拥有更健康的生命,这是一切幸福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