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的抉择

2016-12-12 08:41
中国经济报告 2016年10期
关键词:宏观调控大国关联

尽管就纯粹的经济学理论而言,是否真的需要“宏观调控”尚存争议,但在实践中,虽然世界各国经济制度大不相同,却几乎都毫无例外地施行着程度不一的宏观调控。因而宏观调控之于经济运行的真正价值,实在并不是有无的问题,而是应该如何施行的问题。尤其是对于大国来说,本身巨大的经济体量,以及经济全球化环境中错综复杂且敏感的经济关联,天然决定了“大国宏调”将不可避免地面临超高的操作难度。

宏观调控第一次在中国被提及,可以追溯到中共十四大。作为改革开放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内在要求和必然产物,宏观调控对于中国经济健康运行和可持续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生动而复杂的经济实践,使中国宏观调控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收获了沉痛的教训。而毋须讳言的是,尽管宏观调控无论作为一个概念还是具体的政策被反复提及和施行,但是,中国至今也很难说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成熟的宏观调控理念。许多时候、许多政策,与其说是在搞宏观调控,毋宁说是走一步看一步的相机而动。

已有学者注意到,检视中国近十几年的具体实践,宏观调控的宽泛化趋势非常明显,不仅许多职能部门似乎都可以不假思索地搞宏观调控;很多微观的产业政策,也常常以宏观调控的名义被强力推行。宏观调控之于中国并非仅是一个学理问题,而是涉及大国转型中如何界定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合理作用范围,涉及如何确保权力真正在制度笼子中运用,而不是凌驾于市场经济合理规律之上的问题。因此,从理念和实践上检视反思中国当前的宏观调控,认真学习他国的经验和教训,对于中国这样的大国宏调,意义自不待言。

本期封面专题,我们就聚焦“大国宏观调控”。

诺奖得主、美国纽约大学教授托马斯·萨金特在《最佳的宏观经济政策:稳定还是效率》一文中认为,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究竟哪一个才是最佳的宏观经济政策,决策者不仅很难做出选择,而且还往往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因此他从理性预期模型的角度,提供了货币与财政政策可行组合不同后果的分析思路。

哈佛大学经济系教授、美国前副国务卿理查德·库珀在《何以应对长期经济停滞》一文中提出的最佳应对战略为:第一,关注多数国家内部不断加剧的不平等,这与家庭储蓄率的上升息息相关;第二,充分利用大量的基础设施需求,主要但不限于在发展中国家;第三,加大对减缓气候变化的资金投入。

耶鲁大学教授史蒂芬·罗奇在接受本刊记者专访时认为,关联储渐进式加息的做法是一个危险的错误。关联储越早对市场动手,市场对经济的影响才会越小。他进而指出,美国和其他国家若一味操控经济而不推行结构改革,不仅无法令经济走上健康复苏之路,反而可能导致更多资产泡沫、金融危机及日本式的长期停滞。

猜你喜欢
宏观调控大国关联
不惧于新,不困于形——一道函数“关联”题的剖析与拓展
吐槽大国
多想记住你的脸
“一带一路”递进,关联民生更紧
奇趣搭配
从器官捐献大国到移植大国还有多远
智趣
土地利用规划在房地产宏观调控中的作用探讨
宏观调控“三部曲”
宏观调控侧重于“稳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