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俊伟
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经济运行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一方面,经济运行整体向好,呈现企稳回升的迹象。具体如:(1)工业运行企稳回升。8月份中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3%,增幅较上月回升0.3个百分点;与工业经济运行状况改善相关联,发电量、用电量、铁路货运量等多项指标都有所回升。(2)投资增速呈现企稳迹象。8月份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4645亿元,同比增长8.2%,增幅比上月提高4.3个百分点。其中,民间投资增速由7月份下降1.2%转为8月份增长2.3%。(3)“供给侧改革”初见成效。“三去一降一补”是今年“供给侧改革”的五大任务。据统计,1-8月份中国原煤产量同比下降10.2%,商品房待售面积减少3000万平米以上。
另一方面,一些深层次矛盾仍然存在。突出表现为:
第一,房地产泡沫进一步加剧。出乎绝大多数人的预料,房地产去库存是通过“涨价”的方式完成的。一方面地价暴涨、“地王”频出、土地出让金快速增加。今年前8个月,全国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同比增长14%,达到20057亿元;另一方面商品房价格暴涨,交易火爆。据报道,在推出限购政策之前,杭州市创下了日交易房屋5105套的记录。上海市更是出现了只有向有关部门提出预约才能办理离婚手续(以获得购房资格)的现象。统计数据显示,8月份银行新增贷款中有大约85%流向了住户部门,而住户部门新增贷款中又有接近80%是中长期贷款(其中大部分与购房支出有关)。
第二,民间投资增长乏力。固定资产投资的快速增长是稳定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1-8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8.1%,为稳定经济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主要是依托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进一步说是依托政府投资)来实现的,往常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3的民间投资仅增长了2.1%。而政府投资快速增长的背后则是政府债务的增长。
部分经济数据的好转引发了“经济探底论”的再度回潮。但前面的分析已充分表明:当前经济的企稳回升是以牺牲长期可持续性而获得的短期现象。如果不着力消除经济体系内部的风险因素,上述“企稳”“探底”是不可能持久的。
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在G20峰会上所讲的,“需要标本兼治,综合施策,运用好财政、货币和结构性改革等多种有效政策工具,既要做好短期风险防范和应对,也要充分挖掘中长期增长潜力;既要保持总需求力度,也要改善供给质量”。就中国而言,尤其要把握好以下两点:
一是坚持全面改革观,把激发市场活力和维护社会公平有机结合起来。西方国家迟迟难以走出“次贷危机”,根本原因在于:市场化和全球化的持续发展导致贫富差距持续拉大,社会矛盾趋于激化,市场需求萎靡不振。当前中国面临的问题是,一方面市场机制发挥尚不充分,另一方面“市场失灵”已经充分暴露。需要通过推进“供给侧改革”来充分激发市场活力。但“供给侧改革”无助于消除“市场失灵”现象,因此,还需要有相应的社会改革来配套。需要通过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完善养老、医疗、住房等社会保障制度,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充分挖掘国内消费潜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唯有如此,才能为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为实现“中国梦”打下坚实基础。
二是把稳增长与促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把刺激总需求与优化经济结构结合起来。由于“三期叠加”,也由于增长动力转换,当前中国经济运行矛盾频发,下行压力巨大,需要实施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来稳定经济运行。但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的重点,应放在推动形成新机制、新制度上,放在增强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上。如果沿袭老路,把经济刺激的重点放到稳投资和维持落后产能上,则很可能会延缓社会转型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