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东玉
针对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存在粗心、缺乏浓厚兴趣和坚强意志等现状,日常教学中要特别注意激励意志、培养习惯、加强训练、以赛促学的教学活动,进而促使学生形成扎实的数学基本功。
一、激励意志,诱导学生乐练数学基本功
数学学习本身较为枯燥,若采用单一、乏味的教学形式,势必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减弱,生性好动的小学生具有好奇心强,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相对较短的特点,因此,数学教学必须要情景化、生活化。在教学中,要充分借助多媒体课件、插图以及有关故事创设情境,不但要帮助学生建立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提高迁移类推能力,而且要进行“励志”教育,培养学生坚强的学习意志。
1.巧用媒体课件,展示教学魅力,培养意志
在课堂上,要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把数学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并注意方法的灵活性、趣味性、生动性和实效性;要不断培养学生的学习意志,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挖掘内在潜能,唤起学习热情,让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当中。
2.开发利用资源,创设生活情境,激励意志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教师要着力挖掘教材,开发利用资源,采撷生活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例如,在教学“小数加减法”时,我这样引入:“老师今天买了些糖果大家想吃吗?”接着呈现:糖15元,果王7.58元,巧克力8.5元,我给了50元,应找回多少钱?想一想,怎样列竖式计算呢?这时,学生兴趣盎然,积极思考。我让学生用已有的经验探索小数加减法的竖式写法,并指名板演,他们经过思考列出了算式,算出了结果,接着追问:“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使学生明确其中的道理。然后出示例1:父子看雅典奥运会女子双人跳水比赛,形如场外裁判。问:“大家愿意当裁判吗?”“愿意!”“好,看谁能当好裁判?”先让学生观察,算第一轮比赛中国队领先几分?并指名板演。因在铺垫中化解了难点,大家很快算出53.40-49.80=3.60分,即中国队领先3.6分。这时“小精灵”提示:怎样算第二轮中国队领先多少分呢?通过合作讨论,使学生明确:要先算出两轮的总成绩,再算领先多少分?完成后,让学生自我检查,互相评定,对优秀“裁判”和进步者给予鼓励,顺势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中国梦”,鼓励学生刻苦学习,积极锻炼身体,长大为国争光。这样,我“以学生为主体,以教材为主源,以探索为主法,以练习为主线”,事半而功倍。
二、加强训练,促使学生夯实数学基本功
万丈高楼平地起,如果没有坚实的地基,再华丽的楼房还是危机四伏。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要以激励为主,同时要加强适当的训练,要鼓励学生形成认真负责的态度,培养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
1.加强口算能力的训练
口算是笔算的前提、基础和保证。每节课前,我都根据课堂内容精心准备口算卡,利用3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速算比赛,一般采用“开火车”的形式,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口算速度,培养了口算能力,而且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为新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加强思维能力的训练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从惊讶和问题开始的。”学生的创新、创造来自于对某个问题的兴趣和好奇心。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疑,使学生因“疑”生奇,因“疑”生趣。无论在概念、法则的形成和计算中,还是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都要借助现代教学手段,并在“做中学”,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创新,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形成扎实的基本功。
三、以赛促学,推动学生提高数学基本功
竞争的力量是无穷的,合作的力量是巨大的。为了培养学生破解数学学习难题的能力,我鼓励学生争当学科带头人和小组长,让学生自主结合成学习小组,互相取长补短,开展合作学习。
1.成立兴趣小组,促使优困结对,开展团队帮扶竞赛
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和“小组长”的作用,让学生互相“结对子”,看哪一组的学习方法好、进步快,让他们互相帮助、互相竞争、合作学习、共同提高;对于学困生,注意保护自尊心,耐心地辅导和帮助,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让优生以帮助学困生为荣;鼓励学困生不懂就问,积极开动脑筋,独立解决问题,让他们在合作帮扶中不断进步。
2.设计多彩活动,增强学习动力,开展个体学习竞赛
为了提高学生的能力,挖掘潜能,我经常开展一些竞赛活动。如,“速算”比赛、“百题无错误”竞赛以及“闯关”等活动。借用“孙悟空和猪八戒”等故事,鼓励“人人争当孙悟空,个个都来显神通”,从而激发了学生的上进心和内驱力,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总之,在数学基本功形成中,每个教师都应真正担负起既“教书”又“育人”的重任,把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和培养坚强的意志以及培养良好的习惯置于首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变“死”学为“活”学,变“苦”学为“乐”练。唯有如此,才能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并推动学生提高数学基本功。
参考文献:
于洪灿.浅谈如何上好一堂小学数学课[J].学周刊,2016(36).
编辑 李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