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金洲
课堂是学校最基本的细胞,也是最不起眼的场所,但恰恰是这个细胞、场所反映着所有教育教学改革的成效。无论是素质教育的推进,还是课程改革的落实,都需要借助于课堂来体现。当下,中小学的教育改革越来越多地聚焦于课堂,广大教师以及研究者也越来越多地探究课堂,进行着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变革与探索。那么,未来的课堂教学究竟会发生哪些变化?有哪些发展的基本趋势和取向?这些疑问,也成为我们推进课堂教学变革的前提性问题。毕竟,谋全局,看大势,才能明确变革的基本方位。在我看来,在未来的5~10年,甚至更长的一段时期,中小学课堂教学变革至少会呈现以下发展趋势。
一、教学目标:深度融合
目标是行动的向导,方向比努力更重要。在教学活动中,教学目标起着引导性作用。所有教学资源的配置、教学活动的安排、师生关系的构建等,都是围绕目标展开的。相信在未来的课堂教学变革中,无论是研究者还是课堂实践者,仍然会把教学目标看作是教学中头等重要的大事。对教学目标蕴含价值观念的分析,对教学目标表述与践行的研究,对教学目标与教学评价关系的探讨,仍会是教学论领域的基本问题。
在实践层面上,教学目标的深度融合趋向会日益明显,主要表现为以下三方面。一是知识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等的深度融合。知识点的掌握无疑是重要的方面,但在掌握知识点的同时,价值观的引领作用以及态度、情感的养成都会更为有机地与知识融合在一起。立德树人,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这些教育政策上的规定,为这种深度融合提供了行政资源上的支持。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脑科学等,这些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也会为这种深度融合提供智力上的保障。二是学科知识与核心素养的深度融合。核心素养是时下教育界热议的对象,出现了一批值得关注的研究成果,教育行政部门也给予不遗余力的支持。核心素养的范围、内涵等现在还没有定论,短时期也很难拿出令人信服的研究成果。但核心素养成为引导教学、学生学习的基本坐标似乎正在成为定论,用核心素养替代素质教育中指代不明的“素质”正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这也意味着,将来的教学目标势必要融合核心素养的相关内容,用一堂堂具体的课堂教学体现核心素养的要求。三是社会期望与教学目标的深度融合。现在有一种现象,就是社会上出现的一些问题,尤其是孩子们存在的一些问题,社会就自然而然将注意的焦点集中到教育上来,认为是教育上的缺失导致了这些问题。这些期望,不见得合理,但肯定会形成某种压力,要求教育行政部门以及中小学把相应的社会领域的需求反映到课堂教学上来。由于每所中小学课堂教学的学科都是有严格规定的,不可能围绕社会上的某种需求开设一门具体的课程,只能通过教学目标上的融合来体现和落实。
二、教学方法:多元混合
“方法是渡河的工具,我们的目标是要过河,无论是桥还是船,都可以拿来使用。”毛泽东的这番论述同样适用于课堂教学方法。未来的课堂教学,都不可能单一地运用一种教学方法。任何一堂成功的教学,有效的教学,一定是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的教学。甚至,衡量一堂课是否成功,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看它是否运用了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多种方法交织在一起,实施混合式的教学与学习成为必然。
传统意义上的混合式教学或学习,是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网络化学习的优势集合起来,线下学习与线上学习结合起来,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我们这里所说的混合式教学或学习,是指多方面的混合:既指方法与方法的混合,如讲述与讨论,也指手段与手段的混合,如黑板与网络,同时也指方法与手段的混合,如网络讲解与课堂实体讨论的混合;既指单维的混合,也指多维的混合,同时也指相互交叉的混合等。
混合式学习的重点不在于混合哪些事物,而在于如何混合,其目的在于达到最优的学习效果和经济效益。未来的多元混合会呈现以下发展趋势:一是关注系统性。不是传统课堂学习与在线学习的简单混合,而是对两种学习形式中的各种学习要素进行有机融合,并运用各种教学理论,协调各个要素,充分发挥混合式学习的优势,实现教学最优化。二是重在平衡与适度。不是为混合而混合,而是着眼于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既不过多依赖于在线学习造成系统性不足,也不能单纯依靠传统教学。三是具备操作性。要综合考虑各种软硬件因素,着眼于学科教学的实际需要以及学生发展的实际情况,并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完善,形成操作性强的教学流程和行为。
三、教学过程:动态综合
教学过程由一系列的教学环节组成。以往,这些教学环节常常是以一种相对固定的程式表现出来的。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也随着教学认识的变化,广大教师也逐渐感受到,这样的固定程式不适用于所有的教学,只适用于某些特定的教学活动,“去模化”因而成为教学发展的总体趋势。抛却“模式”,不追求“定式”,动态化地把握课堂教学进程,改变以不变应万变的做法,成为教学的“新常态”。
从实际情况来看,今天的课堂教学,互动正在成为核心,未来更是如此。在课堂上,师生与教学资源之间不停地进行互动。教师和学生可以从网络系统中调取预设的资源,并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对这些资源进行注解和操作。而这些注解和操作又会成为新的资源,使得后续的教学活动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变化。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也正日益多元化,不再是学生相互之间或者学生回答问题式的交流。在未来的教学中,教师与教师之间、师生与专家之间,甚至师生与课堂外的人,都可以借助于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进行互动。教师、师生之间的互动,更多表现为对学生学习的支持;外在于课堂的专家学者则可以帮助教师完成教学过程的组织与辅导,帮助教师解决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所有这一切,都会导致课堂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使课堂教学不只是按照预设展开,更多的是在演化中发展、在变化中取得成效。
四、教学组织形式:协同整合
教学组织形式,有三种基本形态:班级授课制、个别化教学、小组教学。在这三者当中,班级授课制一般来说是基本的表现形式。它作为现代学校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既有其提高教学效率、突出教师主导作用、发挥班集体教育、系统传授知识和教学管理的优势,也存在着束缚学生主体性、创新精神、个性发展的弊端。为改善班级授课制划一性教学的弊端,不少中小学现在实施以尊重学生个性差异为价值取向的个性化教学,在以班级授课制为主要形式的基础上,有效地将个别教学和小组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三种教学组织形式的优势互补。这样的教学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为基本的价值取向,为实现一定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围绕一定的教学内容或学习经验,在弹性开放的时空环境中,通过运用多样化的教学媒介与手段,师生之间或生生之间通过个别学习、小组学习、全班学习等多种组织形式,建立起多向互动的作用方式、结构与程序,从而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这样的趋势将会进一步延续。
此外,在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史上,人们一直试图探求一种既能实现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同时又能实现大规模集体教学双重任务的教学组织形式,但限于教育内外部因素的制约,这一理想始终没能实现。网络教学的出现,为真正实现这一双重任务的融合提供了可能性,从而促进了教学组织形式多样化的发展。
(未完待续)
(责任编辑:林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