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开束缚,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的语文课堂

2016-12-12 22:12朱建新
新课程·小学 2016年10期
关键词:语文课荷花课文

朱建新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注重学生个性发展,让每一个学生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语文,感受语文,参与语文。因此,学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重视。有学者指出:要把保障学生的“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作为创造教育环境和氛围的核心。对于课堂来说,所谓自由,就是尽量减少对儿童的行为和思维的无谓限制,给其自由表现的机会。所谓安全,就是不对儿童的独特想法进行挑剔,使其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获得创造的安全感。的确,学生只有在无任何心理负担、思维完全开放的条件下,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才能大胆地提出问题。那么,在语文课上要想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想象力,教师需要创设一定的情境,把学生的学习变得自由、开放。学生在宽松的环境里,怀着愉悦的心情,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创造潜能。

对于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创造师生平等交流的课堂教育空间,笔者有一些粗浅的体会。

一、巧用“如果”,让学生敢想

学生往往怕出错,怕显得无知,怕在别人面前出丑而有意识地躲过老师提出的问题。如果教师能试着转换角色定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如,在教学《荷花》一课的第二节时,我建议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一节,找出你觉得美的一个词或一个句子,说说它美在哪儿,能讲出理由更好。学生纷纷举手,其中一个学生说:“我觉得‘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这句话中的‘冒字特别美,可一时又说不清楚。”只见他小脸急得通红,我把目光投向其他同学,由于没有一个完全的标准,学生觉得说不准,于是索性不敢回答。我便跟他们说:“是呀,‘冒字美在什么地方,这个问题很难说清楚,如果让我来回答,也说不上一个肯定的答案,那么这样的问题是不是就回答不上来了呢?让我们一起想想看,‘冒字可换成一个什么字?”学生说:“钻、开、穿、顶、抽……”我接着说:“作者没有用‘钻、顶、抽……而用‘冒,肯定有其独特的理解。其实,我们只要细细读读这一节课文,体会一下怎样的长才叫‘冒?说出直接感受就可以了。”正是由于这个“如果”拉近了我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让他们觉得彼此之间那么亲近,于是大多数学生说了:迫不及待地长、喜气洋洋地长、兴致勃勃地长、自豪地长……他们都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感受。

二、允许“百花齐放”,让学生肯想

“语文不寻求统一答案。”尤其对于小学生,他们可以把白纸上的一个小黑点看作一颗纽扣、一个小蝌蚪、一个小气球……这些都是想象的萌芽。我们不得不佩服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因此,在感受语文时,我从不轻易否定学生的想法,把答案引到我们的轨道上来,而是多以“还需要有补充的吗?”“还有什么不同的想法吗?”“还有更好的吗?”等方式来启发学生更加丰富的联想。例如,在欣赏“荷花”美景时,我让学生边看录像边听课文录音,抓住总写的句子“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又一朵的姿态”,安排学生说说“展现在你眼前的什么样的姿态?”他们有的说:“眼前的荷花,有的像太阳,有的像一支桃,有的侧着脸,有的望着池水……”有时说:“你瞧,那一朵荷花,娇俏俏的,像一位害羞的小姑娘,再看这一朵,尖顶透出一点红,如同初生的婴幼儿红红的小嘴巴……”还有的说:“荷花就像成群的粉蝶儿,有的在歇息,有的在酣睡,还有的在枝头振翅欲飞……”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尽情地释放出来,恰似“百花齐放”,自然没了我“标准答案”的容身之处,不过我很开心,因为他们都在用心感受、用心想象,有了这个过程就已足够,何必在意结果。

三、支持“异想天开”,让学生勤想

儿童由于生活经验不多,思维单纯,受习惯性的束缚很少,因此,容易产生一些反“常理”的想法,然而,正是这些奇异的想法为儿童插上了想象的翅膀,使创造成为可能。

一次语文课中,在教完《李广射虎》一课后,一个小男孩突然举手说:“老师,我认为课文题目起得不太好,课文并没有真正写李广射虎,他射的是一块石头,而且射出的箭深深地扎进了石头里。所以起《神箭手李广》更能表现李广将军的箭艺高超。”听了他的发言,我立即表扬了他这种敢于挑战教材、挑战老师的勇气。“你说得真是太精彩了,你真爱动脑筋,居然能给课文起题目了!同学们,他是不是该评为这节课中最有创意的学生?”顿时,教室里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大家不约而同地向他投去了敬佩的目光。

虽然他的观点并不完美,但有一定的道理,尤其是他敢于创新、大胆思考的精神更为可贵。改掉专业作家的题目,这对于大人来说可能是有悖常理,令人可笑的,但是对于这个小男孩来说,却是他最直接的想法。如果作为老师的我们加以阻止,那么我想人类就不会发明电灯,飞机也就不会出现,社会也就不会进步了。

四、减少否定,让学生乐想

每一个处在社会中的人都有一种获得认可、赞扬的需求,而小学生的这种需求更为突出。课堂中他们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因此,即使学生答错了,我也先肯定有价值的部分,或表扬他勤于思考、有勇气,对于成绩不好、纪律较差、智力低下的学生,根据其自身不同的特点,也要给予适当的肯定,让其全心全意感到自身的价值、存在的乐趣,尽最大的努力去发现优点,尽可能地避免学生产生被否定的沮丧感。

例如,在教学《特殊的葬礼》一课时,我正准备给学生进行范读,一个女同学突然说:“老师,我会读这篇课文,让我来为同学们朗读吧。”我予以肯定,并和其他同学一起认真地听她读。读完后,我发现她有几处地方音没读准,几句难读的长句停顿处也没读好。但是,我并不想打击她的积极性,然而作为语文老师又不能不指出她读错的地方。于是,我先提议让所有同学为她的勇气鼓掌,接着请大家听我读,并要求其他学生找出我与她读得不同的地方。有了这个问题作为铺垫,同学们听起来更认真了,找出的不同点也正是文中难读的字、句。抓住难点进行突破,再来学习课文就容易多了。

五、给予帮助,芳菲遍园

教师的教学计划是针对全体学生的,教师的眼睛也应该注视到每一个学生。要留心观察,注意和学生的交流,共同探讨,既做他们的老师,也做他们的朋友。及时了解每一位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然后给予必要而有效的帮助,让学生成功地跨越学习中的障碍。

语文教育是培养创造力的一条有效途径,语文课应给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创造师生平等交流的课堂教学空间,把学生的学习变得自由开放。

编辑 鲁翠红

猜你喜欢
语文课荷花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可怕的语文课
语文课里挣分忙
Gender Differences in Language Learning 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EFL Teaching
怎样才能上好一节语文课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