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悦 张博
谢礼立:在攻克“科学堡垒”的道路上矢志创新
张悦张博
2016年1月8日,人民大会堂,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谢礼立从党和国家领导人手中接过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证书,这是对谢礼立院士及其科研团队勤耕不辍20载的最高褒奖,也是工程力学研究所的无上光荣。人们的目光再次聚焦到了这位78岁高龄的科学家身上。
1960年,从天津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的谢礼立,虽然有机会留在家乡上海,但他还是主动要求支援边疆,背着行囊来到了中国最北端的省会城市哈尔滨,来到了中国地震工程领域的最高殿堂——中国科学院土木建筑研究所(现为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一干就是56年。
谢礼立的研究领域是地震工程与安全工程,他几十年如一日,奋战在科研第一线。他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一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十余项,哈尔滨市长特别奖,黑龙江省最高科学技术奖;编著规范8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省科技攻关重点等科研项目十多项;发表论文400余篇以及著作多部。他在国际上第一个提出“最不利设计地震动”“统一抗震设计谱”“广义概念设计”“城市防震减灾能力和评估”“土木工程灾害”等理论和技术方法。主编的我国第一部基于性态的抗震设计国家推荐标准:《建筑工程抗震性态设计通则(试用)》已于2004年正式批准颁布执行,被业内广泛采用。
他还特别关心龙江建设和发展,参与解决了哈尔滨松浦大桥、阳明滩大桥结构静载试验、哈尔滨地铁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哈尔滨市中小学校舍抗震安全鉴定等关系民生的重大问题,为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编制了符合本地情况的建筑结构性态抗震设计标准,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谢礼立是中国强震观测与分析领域的奠基人之一,建立了中国强震观测台网并发展了适应中国仪器特点的观测和分析技术,是国际上最早发现并定量证实“在不大的均匀场地上,地震动仍存在明显差异”和“由于结构物的存在使地震动中包含与结构物自振周期对应的频率分量得到加强”的地震工程中重要结论的少数学者之一。他也是中国防灾工程和安全工程研究的开拓者,提出的ABC和4P与4R防灾减灾理论被国际广泛接受。
2015年,谢礼立及其科研团队历经20年潜心研究完成的“建筑结构基于性态的抗震设计理论、方法及应用”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该项目首创了最不利设计地震动及基于双规准谱的统一设计谱理论等理论和方法,建立了全概率、多目标的抗震性态设防理论,实现了抗震设防从定性到定量的跨越;创建了我国建筑结构基于性态的抗震设计方法及技术体系,主编的我国首部基于性态的抗震设计标准《建筑结构抗震性态设计通则》(CE⁃CS160:2004),支撑并推动了《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等11部国家及行业规范的编制,引领了我国基于性态抗震设计的研究和设计标准的编制,被业内誉为“样板规范”或“规范的规范”,提升了我国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整体水平。该项目研究成果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类重大、复杂工程的抗震设计中,为提高我国工程结构的防震减灾能力提供了理论及技术支撑,推动了我国抗震技术的发展,凸显了公益性研究的崇高目标。
谢礼立早期指导学生进行研究
1988年6月7日,中国,哈尔滨。时任国家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副所长的谢礼立研究员突然接到了一份来自联合国总部由秘书长佩雷斯 .德奎利亚尔亲笔签发的邀请函,函中写道:
“联合国大会已经决定,指定从1990年开始的10年为‘国际减轻自然灾害10年’。为此,我决定建立一个国际特设专家组来谋划和推进这项重要的事业,它应该由有关学科的世界顶级科学家和从事防灾减灾工作的高级政府专家组成。这项事业能否成功,极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专家组成员的质量。因此如蒙您能应允参加专家组,我将不胜感谢……我们面临的挑战,即把在科学与技术上对自然灾害成因与危害的认识转变为减轻人民生命财产损失的实际行动,这是十分紧迫而又重要的……”
这样一封突如其来意义非凡的邀请函,不仅在国内媒体上引起不小的轰动,国务院也特别重视这封邀请函。因为此前还没有中国人获此殊荣。几无悬念,中国政府迅速地同意了佩雷斯 .德奎利亚尔的选择。于是,这个来自25个国家的25名国际顶级知名科学家和专家组成的国际权威组织——“联合国科学技术委员会”和联合国特设专家组中,便有了一位中国人。
其实,谢礼立被遴选承担此项重任绝非偶然。早在1986年,谢礼立在陪同导师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中国地震工程学奠基人刘恢先应邀参加在美国举行的由国际防灾领域顶级专家组成的“特别学术会议”时,这个以助手和“陪同”身份出席会议的“听会者”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被会议主席、美国科学院院长佛兰克·普拉斯突然点名邀请发言。当他一听到有人在说Dr.Xie Lili时,一时就懵了,但又不得不礼貌性地站起来,结结巴巴地说了起来,后来竟越来越顺畅地用英文发言15分钟,对会议讨论的热点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并不时获得这位主席和与会者频频点头。就因这段突如其来的邀请发言,将谢礼立推进了联合国最高咨询机构——联合国国际减灾10年特设专家组和联合国科学技术委员会,并因此出现了收到联合国秘书长那封意义非凡邀请函的一幕。
在随后的几年时间里,他分别与美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捷克斯洛伐克等国的科学家一起,作为发起人和负责人之一,先后成立两个重要课题组,团结和带动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80余名专家经过多年的合作研究均取得重要进展。
1988年3月,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召开的国际减灾10年准备会议上,谢礼立作了主旨发言。他在讲话结束时概括说:“国际减灾10年的主要精神是:防灾意识是灵魂,减灾措施是核心,开展发展合作是途径。”发言博得了阵阵掌声,他的观点也被联合国减灾10年组织所采纳,成为国际减灾10年的主导思想。
2008年,在第14届世界地震工程大会上,谢礼立当选为“国际地震工程协会”的终身名誉理事,这是国际地震工程领域的最高学术荣誉和终身荣誉,他也成为迄今为止被该国际学术组织选为名誉理事的唯一中国学者。
1966年3月邢台地震时,年仅28岁的谢礼立被推荐随老所长刘恢先到中南海向周恩来总理和李四光部长等领导人汇报对邢台地震的初步研究结果,并成为工程领域的中心发言人。那时有人问他:到中南海,见到这么多国家领导人,你胆不胆怯?他轻松地摇摇头说,我什么也没想,脑子里琢磨的只是怎么能把我们的发现让国家领导人听明白。从此人们就在背地里称他为“敢闯年轻人”。其实他不仅“敢闯”、还敢问、敢说、敢想、敢做。
科学家的使命在于探索和发现新知识、新规律。从步入科学殿堂的那一天起,“创新”二字便牢牢地定格为谢礼立的职业信条。他一直要求自己,也教导学生:要想别人没有想过的事,说别人没有说过的话,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有了这一信条,才使他提出了前文所述的许多个“第一”。
在他出版的院士系列科普读物《颤抖的地球——地震科学》前言中开宗明义的指出:“地震,作为地球运动变化过程中的伴生现象,也几乎在地球形成的同时就具备了发生的条件……是人类自己缺乏对地震破坏力的正确防御方法,这才导致了地震灾害的发生。”在几十场的科普讲座中,他一贯坚定地告诉听众:“地震,本不该是灾害!”他在科普报告中多次呼吁要增强建筑物的抗震能力:他认为地震之所以会酿成灾害主要是因为我们居住的建筑物抗震能力不足。这就像在寒冷地区的建筑物如果不能保温,不能取暖,一旦遇到寒冷的天气,我们一定会被冻死,这能怪寒冷造成灾害吗。同样的道理,生活在地震区,如果建筑物不能抗震,也就一定会被震死。反过来只要我们的建筑物和基础设施具有足够的抗震能力,再强烈的地震也不会酿成灾害。
1999年的一个重要会议上,谢礼立在国际上第一个提出了“土木工程灾害及其防御”的学术思想,被认为是当今推动灾害防御科学和土木工程学科发展的最重要和最积极的动力。他指出“其实有许多自然灾害并不是自然造成的,而恰恰是我们的土木工程缺乏必要的抗灾能力才导致的”“减轻这类包括地震灾害在内的自然灾害的关键是增强土木工程的抗灾、减灾和避灾的能力”。这个思想后来被我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接纳,并以此思想为基础设置了一个投入2亿元人民币的重大研究计划。在《减轻自然灾害是人类的共同要求》一篇长文中提出:“如果我们能将灾后用于抢救、救济和恢复重建的资金的1/10用于灾前的各种预防性投资,促进防灾科学研究,培训防灾干部,那么,其效益将会远远超出许多倍,更可避免极为深刻的社会心理影响……”
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地震工程联合会会长,《自然灾害学报》和《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编委会主任、主编,《地震工程与工程震动》英文刊编委会主任;先后被同济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工业大学等十余所高等院校聘为特聘教授,名誉教授,以及十余个国家或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的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和主任等职务。2006-201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主席团成员。在拥有众多炫目的头衔与称谓的同时,谢礼立不知付出了多少不为人知的心血和汗水。
只要不出差,在工程力学研究所的办公大楼,每天都能看到他的身影。除了每年大年初一,因为他“实在不好意思”再上班,从正月初二起,他都会朝来暮归,从不间断。他坚持不懈地靠自学,靠死记硬背,背诵上万句的经典名句,使他具备了熟练的英语表达能力,为他后来走遍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表演说和开展交流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因为这种坚持,使他从全国众多工程技术人员中脱颖而出,入选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因为这种坚持,即使在高级智囊学术群体中也能游刃有余,展示才华。
也许有人会认为,几近耄耋的老人,势必皓首苍颜、步履蹒跚、行动迟缓。但在谢院士身上看到的却是神采奕奕、容光焕发、精神抖擞……每一个形容状态积极向上的词语用在他身上都不足为过。双肩背包是标配、健步如飞是常态、微信娴熟无障碍……谢礼立利用专业术语来描述团队的合作精神,不仅能为团队提供正能量,而且还能提供比正能量大数倍甚至数十倍的谐振能量,或共振能量,并简称为“谐能量”。他笑言:乐观的心态、勤勉的性格、锻炼的习惯,再拥有一颗满足和感恩的心,传递正能量、“谐能量”,这就是让人看不出年龄的秘密。
如今,年逾古稀的谢礼立院士仍站在科研前线。他认为当前的自己正处于一生中最好的时期,满脑子都是需要解决的科学问题,他一如既往地期盼国家防灾减灾事业迅速发展,期待新的成果会源源不断地创造出来。
其实,谢礼立院士智慧与风范无处不在,更仆难数、挂一漏万。列出数例以供管中窥豹,冀能以点及面地感悟其不同寻常的品格和魅力。我们不只应该铭记老一辈科学家为建设祖国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更应当继承和弘扬他们的爱国、敬业、求实、创新的崇高品格,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作者单位:张悦,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张博,中共黑龙江省委奋斗杂志社)
责任编辑/徐朝xuzhao@fendouzazh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