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毓娥
(福建省泉州第三中学)
英语语法探究式教学的尝试
庄毓娥
(福建省泉州第三中学)
探究式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深化学生的英语思维,养成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习惯。为了使学生真正掌握英语语法,教师应该使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求”基本规律,重现理论的形成过程,这样学生才能够掌握理论、学以致用。
探究式教学;英语语法教学;自主;探究;合作
探究式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对当前教学内容中的主要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深入探究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从而较好地达到课程标准中关于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要求的一种教学模式。
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成功实施涉及两个方面——既要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又要重视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离开其中的任何一方,探究性学习都不可能有良好效果。可见,“主导—主体相结合”是这种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
探究式教学是基础教育新课程提倡的教学方式之一,也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关注的热点。教师要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积极探索、实践行之有效的“以人为本,注重互动,面向全体”的教学方法,即教会学生“正确掌握与运用英语语法,为后续的英语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的初中英语语法探究式教学模式,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此,笔者结合初二年级语法教学“简单句的五种基本句型及句子成分分析”教学案例,谈谈自己在基于探究式教学模式的英语语法课堂教学的尝试。
这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是笔者针对英语句子成分分析这一问题,层层深入,引导学生从创设情境、启发思考、自主(或小组)探究、协作交流以及总结提高这五个教学环节,对英语简单句句子成分及其五种基本句型进行渐进式的探究,并最终得出结论。
句子成分是学习英语语法成功的基石,是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前提。长期以来,学生对这一部分没有足够清醒的认识,往往造成在阅读理解文章时对篇章理解模糊和写作中出现“中式英语”等现象。
针对此种情况,本堂课的设计从缓解学生紧张情绪开始,以播放一个中文绕口令音频为切入口,引出英语语法学习的目的,之后呈现几个英语绕口令的句子,激发学生讲英语像汉语一样流利的欲望来切入课题。随后,让学生在具体的例子中体会、观察并得出结论。以此为线索,通过教师积极引导课堂互动,自然贯穿,融入自主、探究、合作原则,有效达成探究式教学目标。
英语句子与汉语句子一样,都是由单词按照一定的规则所组成的。不同的词类在句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因此,只有搞清不同词类在句中可充当哪些成分,才能正确分析、理解句子的含义,准确理解文章的意思,并准确地遣词造句,逐渐达到流利地说出地道的英语的目标。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英文写作中的表达采用非英文格式,句子结构模糊,甚至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根本不清楚什么是句子成分和句型结构。这种情况对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产生了不少负面的影响,导致学生在语法学习中不能从宏观层面去理解,而只能死记硬背,从而无法做到学以致用。
探究式教学模式不仅可以较深入地达到对知识技能的理解与掌握,更有利于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即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在此过程中,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是否能够得到比较充分的体现,同时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帮助与支持。
探究式教学应遵循下列基本过程:(1)在情景中感受到要解决某种问题的暗示;(2)明确要解决的疑问是什么;(3)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4)推断所定假设的内在含义;(5)在行动中检验假设。
1.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景中感到要解决某种问题的暗示
围绕句子成分分析这一知识点,笔者展示多媒体课件,内容如下:
教师通过屏幕所设置的空格、图示等形式引导学生进入句子成分的主语的学习。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所示的四个例子得出答案。
2.启发思考,明确要解决的疑问是什么
为引导学生弄清主语所指示的内容以及主语所处的位置,笔者利用下面图中句子的下划线部分以及Conclusion的空白处,引起学生深入思考,带着这些问题去探究空白处应该填入的内容,也就是主语所指向的内容以及主语的位置。学生根据下划线提示以及句子意思,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并通过后面的小组探究得出结论,利用多媒体功能展示答案“什么人”“什么事物”“句首”在横线上(如上两图),教师则在旁做适当的引导。
3.自主(或小组)探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
探究性教学模式采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特别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以及在此基础上实施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依照上述方式弄清楚主语及其位置之后,为检测学生掌握的情况,笔者先后在屏幕上展示如下3个英文句子:
笔者引导学生靠个人的自主探究加上学习小组的合作学习活动来完成。本环节成为探究性教学模式中的关键教学环节。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学生、多媒体信息技术三者之间相互配合。教师起到引导、支持的作用,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信息技术成为辅助学生探究的认知工具。以上述图片内容为例,学生在对左图的例句进行思考的时候,受汉语的影响,会将“tell,argue,come”当做谓语,翻译成“错误是撒谎”“它是用来吵架”“它是确定是谁来”等等文句不通的汉语。在笔者的引导下,给予句子(上方左图)下划线的提示,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活动,对句子成分进行分析,it是形式主语,然后再分析得出系动词和表语,真正的主语是下划线部分,最终得出结论(如上左图中括号中的答案以及上面右图句子下划线所标示的答案)。
4.协作交流,推断所定假设的内在含义
依照学习主语的流程,笔者引导学生学习了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表语的相应功能以及所处位置之后,让学生对这些句子成分做一个归纳总结,学生在小组协作交流之后得出如下结论,如图所示:
本环节是与前面的自主探究环节紧密相连的。学生在经过了认真的自主探究、积极思考后,进入高质量的协作交流阶段。建立在自主探究基础之上的协作交流,为学生提供了思路交流、观点碰撞、成果分享的平台。教师在此过程中起组织、协调、引导的作用。
5.总结提高,在行动中检验假设
在掌握句子成分的分析方法之后,笔者继续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学习,也就是句型结构,在此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回答与总结,对学习成果进行分析归纳,并联系实际,对当前知识点进行深化、迁移与提高。笔者为了直观表达问题,在屏幕上先后展示五种基本句型的表格,引导学生根据图中元素进行总结归纳。现选取其中两种句型举例,如下两图。笔者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根据表格中所给出的例子,探究得出各种句型结构的特点。
在英语语法学习过程中,尽管方法、形式灵活,但由于英语是属于比较理性思维的学科,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因此,学生可以通过探究合作学习,找到句型结构的规律(如上图),并牢记之,最终达到熟练运用的目的。
通过这种探究模式,学生了解了句子的成分,也清楚了句型结构的特点,为检验所学知识是否已经达到迁移、内化的目的,笔者呈现练习(如上图中英文句子),学生则进一步探讨交流并得出结论,很轻易就找出了各个题目的句子成分(如上图下划线标志与中文答案),以及所属的句型结构。
受汉语影响,学生通常会在含有双宾语与直接宾语、间接宾语的句型上发生激烈的讨论。例如,下图例句4、文化在校园间得到传播。
其次,弘扬当地文化,注重课外延伸。地方文化资源的利用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用身边现实的人、事、物引导学生创作学习,具有现实的教育意义。本土文化的渗透,不仅可以在美术课堂上进行,还可以延伸到课外的体验,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感受。
在八年级下册《画故事》一课中,可以带领学生走进寿宁当地梦龙文化馆,通过参观了解一系列事迹,欣赏文化馆里的雕塑、文学著作、插图绘画、故事等。参观结束后,引导学生用不同的绘画手段去表现自己心目中的冯梦龙,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梦龙文化意识。用美术特殊的艺术手段去记录它,让学生在丰富的活动中体验新的感受,了解身边熟悉的生活文化。
最后,积极开设美术第二课堂,利用美术兴趣小组开展学习有关民俗、民间艺术的校园文化活动。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道德传承、文化思想、精神文明的总体展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根据学生对传统艺术的认知与了解程度组织相关教学活动,让学生慢慢了解欣赏当地的传统民俗、民间艺术,对于各个班级的美术兴趣爱好者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其积极性外,更应借助一定平台让他们进一步深入研究民间艺术文化内涵,提高思想认识,丰富文化品位。通过全校性的表演、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书画展览等活动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当地乃至全国优秀传统艺术文化。
在经济日趋全球化和世界文化不断渗入的当今社会,我国本民族的许多民俗、民间艺术也存在被渗入甚至逐渐走向灭亡,使得地方性、地域性文化正一步步走向消失,对本民族的文化认同感,荣誉感也随之减弱。而那些注重记忆和口传心授的民俗与民间老艺人也呈现出后继无人甚至断层的现象。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美术教师就更应该担负起民俗与民间艺术的教育工作,为民俗与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做出自己的绵薄之力。当然,学校在此过程中应积极配合开展相关的文化活动,使学校形成学习、了解民俗文化的良好氛围,使人们的关注点逐渐转移到民俗传统艺术上来,为民族民间艺术发展做好辅垫。
为了能让教育者以更加宽广的角度来审视民族艺术发展的未来,我们应该在了解认识过程中充分挖掘民族艺术背后的文化内涵,继续探索民间艺术的地域特征,在教学过程中更应开展多种活动,以多样形式宣传民族、民间艺术,为民族艺术未来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张卉.中国民间美术教程[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3-01.
注:本论文为寿宁县教育科研规划课题论文,课题名称:初中美术课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立项批准号:SNXJKY15-043。
·编辑 薄跃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