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事件对城市治安环境与形象的影响研究

2016-12-12 03:46杨乃定
关键词:城市形象治安负面

雷 婷, 杨乃定

(1.西北工业大学 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072;2.北方民族大学 管理学院,银川 750021)



·环境科学·

突发事件对城市治安环境与形象的影响研究

雷 婷1,2, 杨乃定1

(1.西北工业大学 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072;2.北方民族大学 管理学院,银川 750021)

突发事件的发生给城市治安环境和城市形象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文章选取突发事件发生频率不同的两个城市(乌鲁木齐和济南)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突发事件发生频率较高的城市,公众对城市治安环境和城市形象持负面评价,反之公众对治安环境和城市形象持正面评价。突发事件发生频率较高城市的公众对城市治安环境持消极态度的同时对城市形象也持负面评价,对突发事件发生频率较低的城市则公众对城市治安环境持积极态度的同时对城市形象持负面评价。根据这一结论凸显了突发事件在城市治安环境和城市形象建设中的作用,进一步讨论了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并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突发事件发生频率; 治安环境; 城市形象

我国目前各大城市每年各类突发事件频发,对城市的治安环境和形象建设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根据热点新闻网的不完全统计,就2014年发生的跟新疆相关的严重暴力恐怖事件高达5起,例如2014年3月1日云南昆明火车站恐怖袭击事件,此案共造成31人死亡、141人受伤; 7月22日新疆莎车县严重暴力袭击事件,造成无辜群众37人死亡,13人受伤,31辆车被打砸, 6辆被烧的严重后果。由于新疆的地理位置和社会环境的独特性,近年来各类突发事件频发,不仅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还使得公众对新疆各个城市的治安环境和形象产生很大的消极影响。相比之下,山东2014年发生两起影响较大的突发事件分别是3月21日的平度纵火案(造成1死3伤)和5月28日招远涉邪教故意杀人案,虽然这两起案件的死伤人数不及新疆的严重暴恐事件,但案件的作案手法极其残忍同样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各大城市突发事件发生的频率不尽相同,突发事件的频繁发生会引起群体的恐慌,引起公众对城市治安环境和品牌形象的负面情绪[1],对城市经济文化建设产生重大打击,故研究突发事件发生频率对治安环境和城市形象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

1 研究假设

众多学者在研究突发事件的风险评估模型时,发现突发事件的频率、规模和损失水平都会增加公众的风险感知[2]。同时研究发现,一些跟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基础设施破坏和环境污染事件,都会对当地社会安全产生一定影响[3]。学者通过研究发现公共危机事件给公众带来焦虑与恐慌、以及各种流言与谣言的传播会引起诸多社会心理问题,从而影响公众对社会安全性的印象[6]。对于一个城市整体来说,突发事件的频繁发生会使得公众对这一城市的安全性产生负面情绪;相反,突发事件发生较少的城市会给公众更大的安全感。因此我们提出以下假设:

H1 不同的城市中突发事件发生频率的不同会使得公众对城市治安环境的感知存在显著性差异;突发事件发生频率高的城市公众对治安环境持消极态度,突发事件发生频率低的城市公众对治安环境持积极态度。

城市形象最早从认知学角度被理解为人们对该区域的总体印象,人们对该区域的印象是一种本质上的认知,可以是正面或者负面的不由营销者和策划者控制[4]。在目前的研究中,多是根据城市潜在游客对不同目的地形象感知和行为意向来建立具体的游客行为模型[5]。国外的很多学者在研究突发事件对城市旅游业发展的影响时发现旅游目的地的安全因素是影响游客选择的首要因素[7],同时突发事件对旅游目的地的形象感知也存在影响[8]。突发事件的发生不仅仅对旅游业的发展存在影响,事件本身对整体城市形象的感知也存在影响,会增加公众对整个城市的负面情绪。综上我们提出以下假设:

H2不同城市中突发事件发生频率的变化会影响公众对城市形象的感知;突发事件发生频率高的城市公众对其整体形象是负面评价,突发事件发生频率低的城市公众对其整体形象是正面评价。

城市的社会安全现状除了会成为外地旅游者选择目的地的考虑因素之外[9],还会影响本地居民对城市形象的感知状况,在评价城市形象时城市社会治安环境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突发事件发生频率的不同使得公众对社会安全的感知存在差异,同时也会影响公众对该城市形象的感知。综上提出以下假设:

H3在不同城市中突发事件发生频率不一致的背景下,对城市治安环境的感知差异会影响公众对城市形象的评价。对城市治安环境持消极态度的公众对城市形象持负面评价,对城市治安环境持积极态度的公众则会对城市形象持正面评价。

2 研究设计与数据收集

2.1 研究设计

突发事件发生频率和社会安全是影响城市形象建设的重要因素。本研究选择了新疆乌鲁木齐和山东济南作为研究对象。在考察公众对城市治安环境的感知状况时,不同的突发事件发生频率下公众对城市治安环境都会持有两种态度(A消极态度,B积极态度)。公众在突发事件发生背景下对城市形象的评价分为负面评价和正面评价两种。

2.2 数据收集

为了保证数据的有效性,笔者分别选择来自这两个生源地和非生源地同学参加此次调查。将这295位同学分批次带到教学实验室,把准备好的近3年来发生影响较大的突发事件的15条新闻(乌鲁木齐市的有11条,济南市的有4条),还有与这些突发事件相关的67张图片分别供参加试验的同学观看。给70位来自乌鲁木齐和80位来自其他省市的同学分配跟乌鲁木齐相关的突发事件新闻和图片,给65位来自济南和80位来自其他省市的同学分配跟济南市相关的突发事件新闻和图片并让同学们做出对城市治安环境和形象的感知。其中剔除掉填答信息不完全和前后不一致的问卷34份,最后有效的样本数量是261份,其中男性118人,女性143人。

3 数据分析结果

首先运用SPSS19.0进行数据分析,对突发事件发生频率不同的两个城市,261名被试者对这两个城市的社会治安环境的态度进行了简单的描述性统计,具体的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公众对城市治安环境所持态度的频率

如表1所示,近3年乌鲁木齐由于各种原因突发事件发生频率相对于其他城市较高,所以在参加调查的133名同学中有90.2%的同学对乌鲁木齐社会治安环境的态度是消极的,只有13位同学对乌鲁木齐的社会治安环境态度是积极的。同时,通过进一步计算同学们对乌鲁木齐社会治安环境的态度的均值是3.879,也证实这一结论。而对突发事件发生频率较低的济南市社会治安环境有111位同学持积极态度,占到总数的86.7%,均值为3.758也支持这一结论。假设H1部分得到验证。

为了进一步研究不同的突发事件发生频率是否会影响公众对城市治安环境的态度。在作下一步分析之前,先考察了公众对社会治安环境的态度和强度是否一致,通过假设检验得到T值为1.729,P值为0.085>0.05,说明公众对社会治安环境的态度和强度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将这二者合并起来可以更准确地衡量公众对社会治安环境的态度。用合并后的数据进行了具体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假设检验的结果

由表2可以看出,Levene统计量为3.136,显著性P值为0.074>0.05,所以方差齐。不同组间T检验统计量t=-19.438,P值为0.014<0.05,因此认为在突发事件发生频率不同的两个城市,公众对该城市社会治安环境的态度存在显著性差异。结合表1所得出的结论假设H1得到验证。

为了考察突发事件发生频率对城市形象的影响,以突发事件发生频率不同的两个城市作为自变量,把对城市形象的评价设为因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把公众对城市形象的负面评价编码为0,公众对城市形象的正面评价编码为1,回归的具体结果如表3所示。

通过表3可以看出,突发事件发生频率不同的城市对城市形象存在显著影响(B=3.952,p=0.006),说明突发事件发生频率高的城市(乌鲁木齐)公众对其城市形象持负面评价,同理公众对突发事件发生频率较低的城市(济南)持正面评价。因此H2得到验证。

本研究为了考察公众在突发事件发生频率不同的背景下,对不同城市治安环境和城市形象感知的差异。在此将统计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和Logistic回归,具体结果如表4、表5所示。

表3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表4 城市*治安环境和城市形象的多因素方差分析

Tab.4 The multi-factor variance analysis of the city * public security environment and the city image

源III型平方和df均方FSig.城市4.81014.81050.1480.011治安环境2.45212.45225.5620.005误差24.7462580.096总计630.000261

因变量:城市形象感知

表5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因变量:治安环境,控制变量:城市

通过表4得出,突发事件发生频率不同的城市(F=50.148,P=0.011)和居民对城市治安环境态度(F=25.562,P=0.005)的不同都会对城市形象的评价产生显著影响。假设H3得到部分验证。通过表5可以看到,在突发事件频率较高的乌鲁木齐市,对治安环境持消极态度的被试者同样对城市形象持负面评价,反之同理(B=12.244,sig=0.001);在突发事件发生频率较低的济南市,则对城市治安环境持积极态度的被试者同样对城市形象持正面评价。因此假设H3得到验证。

4 对少数民族聚居城市形象重塑的启示

本研究通过试验证实了假设H1和假设H2,说明了在不同突发事件发生频率背景下,公众对城市治安环境和城市形象的感知也会存在差异。在突发事件发生频率较高的城市,公众对社会治安环境持有消极态度,对该城市形象持负面评价,反之对突发事件发生频率低的城市形象持正面评价。这一结论和其他学者的研究结果有部分是一致的。在试验中还发现在突发事件发生频率较高的城市(乌鲁木齐),对城市治安环境持消极态度的公众对城市形象的评价同样是负面评价,对于突发事件发生频率较低的城市得到类似的结论。因此假设H3成立。我们还发现突发事件对少数民族聚居城市形象的构造基础、承载文化的社会群体、以及各阶层对城市整体的认识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对此提出以下建议:

1)多民族文化和谐互融是少数民族聚居城市形象重塑的基础

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城市应该拥有更强的包容性和接纳性,可以融合多民族、各阶层的人享受城市生活,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城市活力。以乌鲁木齐为例,在这座城市中主要居住着维、回、汉等3个民族,这3个民族都有各自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恰恰这3个民族的特色文化相互融合在一起构成了乌鲁木齐整个城市的“民族特色文化城市软实力”,它融合了多民族文化的精髓,同时也是每个城市自我创新的源泉。在城市的逐步发展过程中,如果多民族文化之间可以和谐共生,通过各种推广策略将这一特色的城市文化氛围广泛的传播出去,不仅可以避免因民族文化相互碰撞而发生的各类突发事件,而且可以在突发事件发生之后帮助少数民族聚居城市尽快修复被破坏的城市形象。

2)群众的广泛参与是少数民族聚居城市形象重塑的重要因素

突发事件对承载文化的建筑物和相关的展示物都会产生一定的破坏,要积极的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保护和补救,同时也包括特色文化的标志建筑物、特色民族美食以及具有文化传承的生产技能,而这些正是广大群众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灾后城市形象重建的同时应该关注当地居民的文化需求、文化情感和文化取向,只有群众的广泛参与才可以及时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文化情感和文化需求,此类群体在城市形象重建过程中可以帮助城市特色文化的重新建立和宣传,成为城市形象重塑不可或缺的重要推动力。

3)政府、企业和基层组织的多方合作是少数民族聚居城市形象的重要方法

由于受到突发事件的影响,无论是城市的基础设施还是居民的经济生活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加之当今各种信息的公开与共享,事件的实时发展与破坏程度都会通过媒体平台传播出去,会对城市的形象产生不可逆转的影响。但由于政府的精力和影响力有限,就要发动当地企业和基层组织积极参与相关的善后工作,这样可以使得当地居民在受灾后及时感受到政府和相关组织的关怀,从而激发居民内心的情感。尤其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当地居民的民族情感、生活习俗、特有民族文化都存在差异,这一举措显得尤为重要。同时也要建立一个由政府主导,各大企业与基层组织共同合作的应急响应网络,可以使当地居民在突发事件到来后尽快地恢复正常的生活秩序,维护社会稳定健康发展。

4)利用新媒体的各自优势,积极宣传“特色城市文化”是少数民族聚居城市形象重建的重要途径

目前新媒体的传播媒介也是多种多样,可以采取多种媒体渠道相互融合的办法,例如瞬时媒体和长效媒体相互组合,或者是多重空间的媒体覆盖组合。结合电视、广播瞬时传播与报纸、广告、微博等可供信息展示的两类媒体相互融合;同时数字化媒体的开发给少数民族聚居城市形象的宣传开辟了新的途径,利用数字电视、移动电视、手机媒体、IPTV、微博、微信等便捷的移动平台也可以将新的城市面貌以纪录片、短视频、图片集等多种方式扩散传播,这为少数民族聚居城市的“特色城市文化”提供了最为便利的通道。

[1] BAO P, JING J, YANG W H, et al.Violence-related Behaviors among Adolescents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Cognitive Emotion Regulation Strategies[J].World Journal of Pediatrics, 2016,12(1): 82-87.

[2] TSAI C H, CHEN C W. An earthquake disaster management mechanism based on risk assessment information for the tourism industry-a case study from the island of Taiwan[J].Tourism Management, 2010, 31:470-481.

[3] HUAN T, BEAMAN J, SHELBY L.No-escape natural disaster. Mitigating impacts on tourism[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4,31(2):255-273.

[4] PAPADOPOULOS N, HESLOP L A.Country equity and country branding: Problems and prospect s[J].Journal of Brand Management,2002,9(4): 294-314.

[5] CHEN B C, TSAI D C. How destination image and evaluative factors affect behavioral intentions[J].Tourism Management, 2007, 28(4):1115-1122.

[6] MESTRY R. Exploring the Forms and Underlying Causes of School-based Violence: Implications for School Safety and Security[J].Anthropologist, 2015,19(3):655-663.

[7] SEDDIGHI H R, THEOCHAROU A L. A model of tourism destination choice: a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analysis[J].Tourism Management, 2002,23(5):475-487.

[8] SOMEZ S F. Tourism, terrorism, and political instability[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8,25(2): 416-456.

[9] 郑向敏,宋伟.国内旅游安全研究综述[J].旅游科学,2005,19(5):1-7.

[10] BECKEN S, HUGHEY K F D.Linking tourism into emergency management structures to enhance disaster risk reduction[J].Tourism Management,2013, 36(3):77-85.

(编 辑 徐象平)

The influence study of the emergent incident to security environments and city image

LEI Ting1,2, YANG Naiding1

(1.School of Management, 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 Xi′an 710072, China;2.School of Management, Beifang University of Nationalities, Yinchuan, 750021, China)

In recent years, the emergent incidents frequency in major cities increased. The incideuts bring great negative impact on the urban public security environment and city′s image. Therefore two cities (Urumqi and Jinan) of the different incident frequency are chosen to do experiment study.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 higher incident frequency city, the public hold a negative evaluation for urban security environment and city image, and instead of public hold a positive evaluation of the city image and security environment. In higher incidents frequency city, public holds a negative attitude to the public security environment, and holds a negative evaluation for city′s image at the same time. In lower incident frequence city has the similar conclusions. This conclusion highlights the incident plays the important role in urban public security environment and city image construction, and the paper further discussed the causes of this phenomenon and put forward some concrete suggestions.

Emergent Incident; Security Environment; City′s Image

2015-06-2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1171162);宁夏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年度基金资助项目(15NXBMZ01);国家民委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基金资助项目(MWJD201603)

雷婷,女,陕西澄城人,西北工业大学博士生,从事应急管理和电子商务研究。

X921

A

10.16152/j.cnki.xdxbzr.2016-05-026

猜你喜欢
城市形象治安负面
Me & Miss Bee
城市形象动漫宣传片的开发研究——以成都市为例
如何运用音乐语言塑造城市形象——以歌曲《呼伦贝尔蓝》为例
治安文化与治安秩序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研究*
做好企业治安保卫工作的认识与实践
建议在直销业推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
负面清单之后的电改
远离负面情绪
正面的人和负面的人
城市形象研究路径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