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永平 (上海市崇明县农业良种繁育推广中心 202150)
周 燕 (上海市崇明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202150)
早熟杂交晚粳“申优17”在崇明地区试种初报
顾永平 (上海市崇明县农业良种繁育推广中心 202150)
周 燕 (上海市崇明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202150)
在大田栽培条件下,以“申优17”为材料,开展了试种、示范,并对该品种的肥料用量及其运筹、机插密度和用氮量等栽培技术进行了定量调控研究。结果表明,“申优17”具有高产、熟期早等优势,大面积示范推广有利于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且能缓解秋收秋种矛盾,提升崇明县粮食综合生产水平。“申优17”在每667 m2施氮总量为24 kg、前后期施氮比例为8∶2时,最易获得高产,也最有利于氮肥的综合利用;在机插株距为16 cm、行距为30 cm、每667 m2施氮量为24-26 kg、前后期施氮比例为8∶2时,穗型、千粒重、有效穗数三因子能协调均衡发展,较易获得高产。
申优17;产量;生育特性;肥料运筹;机插密度
随着崇明经济的发展及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粮食耕地面积有逐年缩小的趋势。在新形势下,如何确保崇明县粮食安全稳定生产,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水平及优化茬口搭配是关键,而引进和示范推广早熟、优质、高产、高抗的水稻品种是最佳选择。早熟杂交粳稻“申优17”是上海市农科院作物所选育的新组合,具有高产、稳产、熟期早等特点。为进一步提高全县的水稻单产水平,逐步改善崇明县杂交水稻成熟期偏迟的现状,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2014年引进试种了早熟杂交粳稻“申优17”,并与相关品种进行了品种比较;2015年建立了示范点,并进行了高产栽培技术研究。现将相关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1 试种与示范
2014年从上海市农科院引进了早熟杂交粳稻“申优17”,在港沿镇惠军村进行了试种,同时与杂粳“花优14”开展了品种比较试验。种植方式为地膜育秧,于6月6日人工拉绳栽插;株距均为14 cm、行距均为30 cm,每667 m2基本苗分别为4.52万、4.76万苗;试验田前茬为绿肥,肥力中等;试验田面积均在667 m2左右。2015年在全县范围内建立了“申优17”示范点9个,合计面积66.67 hm2。种植方式均为机械化育插,6月上旬完成机插;每667 m2栽插1.59万穴左右,每667 m2基本苗5万苗左右。
1.2 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1.2.1 试验概况
2015年分别在庙镇南星村、堡镇营房村开展了“申优17”的肥料用量及其运筹试验、机插密度和用氮量试验。试验田面积分别为0.23 hm2和0.67 hm2;试验田前茬为小麦,秸秆全量还田,土壤肥力中等。
1.2.2 不同施氮总量及前后期不同运筹试验
设不同施氮总量和前后期不同施氮比例2个因素,其中施氮总量设每667 m2施纯氮22、24、26 kg 3个水平;前后期施氮比例设8.5∶1. 5、8∶2、7.5∶2.5 3个水平,共9个处理,每处理重复3次,随机区组排列,每小区面积60 m2。各小区用薄膜包埂,单排单灌;各处理N∶P2O5∶K2O=1∶0.3∶0.35;磷肥作基肥一次性施入;钾肥作50%基肥、50%长粗肥(拔节肥);氮肥以基肥∶分蘖肥=4∶6施用,分蘖肥分3次施用,第1、3次施用量各占分蘖肥总量的25%,第2次施用量占分蘖肥总量的50%;穗肥分促花肥、保花肥施用,各占50%。整个生育期的其他田间管理与当地高产田一致。
1.2.3 机插密度及不同施氮总量试验
设不同机插密度及不同施氮总量2个因素,其中机插株距设14、16、18 cm 3个水平,行距均为30 cm,每穴苗数3株;施氮总量设每667 m2施纯氮22、24、26 g 3个水平,共9个处理,为大区对比,不设重复,每处理面积667 m2左右。处理区之间用薄膜包埂,基蘖肥∶穗肥=8∶2,N∶P2O5∶K2O =1∶0.3∶0.35,各处理间其他培管措施均相同。
2.1 产量表现
2014年对试种点进行考查,“申优17”的平均每667 m2有效穗数18.82万穗,每穗总粒数165粒,结实率89.2%,千粒重29.81 g,每667 m2理论产量825.8 kg,每667 m2实收产量694 kg,比“花优14”增产2.4%(见表1)。
表1 2014年“申优17”和“花优14”农艺性状及产量结构比较
2015年对9个“申优17”示范方进行考察,“申优17”的平均每667 m2有效穗数18.8万穗,每穗总粒数169.31粒,结实率87.4%,千粒重28 g,平均每667 m2理论产量778.08 kg,平均每667 m2实产722.2 kg,比“花优14”示范方增产1.5%,增产的主要原因是穗型和结实率比“花优14”大和高,实测的千粒重也比“花优14”略高(见表2)。
2.2 特征特性
表2 2015年9个“申优17”示范方产量比较
2.2.1 生育期
“申优17”属早熟晚粳稻。据2014年试种点生育期记载,“申优17”于6月7日栽插,7月31日拔节,9月1日破口,9月3日始穗,9月7日齐穗,10月22日成熟,比“花优14”早熟7 d左右,有利于减轻秋熟作物成熟和夏熟作物播种间茬口紧张的矛盾(见表3)。
表3 各品种生育进程比较
2.2.2 主要特征
“申优17”植株高大,平均株高121.5 cm,比“花优14”高23.1 cm(见表1);株形紧凑,叶色淡绿,生长势、繁茂性优于“花优14”;熟期转色好,灌浆速度快,结实率高;茎秆粗壮有弹性,根系深扎,抗倒性强。
2.2.3 主要特性
“申优17”分蘖力强,成穗率高,粒型大,结实率、千粒重高。据2014、2015两年种植,每667 m2有效穗数18万-19万穗,比“花优14”略低,每穗总粒数160-170粒,结实率85%以上,千粒重28-30 g,均比“花优14”好(见表1、2)。
2.2.4 抗 性
从两年种植情况看,“申优17”茎秆粗壮有弹性,根系深扎,抗倒性强;对条纹叶枯病和稻瘟病有较强抗性。
2.3 不同施氮总量及前后期不同运筹对“申优17”茎蘖动态及产量影响
2.3.1 对茎蘖动态的影响
表4结果表明,各处理的总苗数随生长时间的推进而逐渐升高,7月8日达到峰值,随后又逐渐降低。同一施氮比例,随施氮总量的增加,高峰苗、分蘖力呈上升趋势,成穗率呈下降趋势,穗长、有效穗数无明显差异。同一施氮总量,随后期施氮比例的增加,高峰苗、分蘖力、有效穗数均呈下降趋势,穗长、成穗率无明显差异。由此表明,增加氮肥用量,可提高高峰苗和分蘖力,但氮肥施用过多也促进了无效分蘖的产生,从而导致成穗率降低;在同一氮素水平下,降低前期施氮比例,则高峰苗、分蘖力、有效穗数均会有所降低。
2.3.2 对产量的影响
表4 氮肥运筹对“申优17”茎蘖动态的影响
由表5表明,不同氮肥运筹对“申优17”的产量有明显影响,每667 m2施氮总量为24 kg处理的产量高于每667 m2施氮总量为22、26 kg的处理;每667 m2施氮总量为26 kg 处理的产量高于每667 m2施氮总量为22 kg的处理。施氮总量不同时,最适施氮比例存在差异,每667 m2施氮总量为22 kg时,以前后期施氮比例8.5∶1.5处理的产量最高;每667 m2施氮总量为24 kg时,以前后期施氮比例8∶ 2处理的产量最高;每667 m2施氮总量为26 kg时,以前后期施氮比8∶2处理的产量最高。由此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以每667 m2施氮总量为24 kg、前后施氮比例为8∶2最易获得高产。
表5 氮肥运筹对“申优17”产量的影响
2.4 不同机插密度及不同施氮总量对“申优17”茎蘖动态及产量影响
2.4.1 对茎蘖动态的影响
由表6表明,各处理的总苗数随生长时间的推进逐渐升高,到7月14日达到峰值,随后又逐渐降低。同一施氮总量,分蘖力随机插株距的增加呈上升趋势,有效穗数、成穗率呈下降趋势。同一机插株距,分蘖力随施氮总量的增加呈上升趋势,有效穗数呈下降趋势。
2.4.2 对产量的影响
由表7表明,不同机插密度、不同施氮总量对“申优17”的产量有较显著的影响。同一施氮总量,不同机插株距的产量有一定差异,但差异不大;在每667 m2施氮总量较低(22、
24 kg)时,适当降低机插株距(14、16 cm)能获得较高的产量;在每667 m2施氮总量较高(26 kg)时,适当提高机插株距,易获得较高的产量。同一机插株距,不同施氮总量的产量有较大差异,随施氮总量的增加,产量呈明显递增趋势。由此表明,本试验条件下,适当提高施氮总量比调节机插株距更易获得高产,在每667 m2施氮总量为26 kg、机插株距为18 cm时最易获得高产。
表6 机插密度及施氮总量对“申优17”茎蘖动态的影响
表7 机插密度及施氮总量对“申优17”产量的影响
3.1 “申优17”为早熟杂交粳稻,产量水平高于当前崇明县主推的杂交粳稻“花优14”,也明显高于“寒优湘晴”,且成熟期明显早于面上主推的其它杂粳品种。“申优17”在崇明县大面积示范推广不仅能提高全县水稻单产水平,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而且能较好地缓解秋收秋种之间时间紧张的矛盾,促进了夏熟作物的丰产丰收,提升了崇明县粮食综合生产水平。
3.2 要确保“申优17”高产,科学施肥是关键。试验结果表明,“申优17”随施氮总量的增加,高峰苗、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均呈递增趋势;但施氮总量过多,会使成穗率、结实率、千粒重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在同一氮素水平下,降低前期施氮比例,则高峰苗、分蘖力、有效穗数均会有所降低。因此,“申优17”在不同施氮总量下最适施氮比例不同,在2015年试验条件下,以每667 m2施氮总量24 kg、前后期施氮比例8∶2,最易获得高产,也最利于氮肥的综合利用。
3.3 “申优17”在同一施氮总量条件下,分蘖力随机插株距的增加呈上升趋势,有效穗数、成穗率呈下降趋势,但处理间的产量差异不明显;在同一机插株距条件下,分蘖力随施氮总量的增加呈上升趋势,有效穗数呈下降趋势,产量呈明显递增趋势。因此,“申优17”在不同的机插密度下,施氮总量需作相应调整。在2015年试验条件下,在机插株距16 cm、行距30 cm、每667 m2施氮总量24-26 kg、前后期施氮比例为8∶2时,“申优17”的穗型、千粒重、有效穗数3个因子能够协调均衡发展,较易获得高产。
3.4 综合分析,“申优17”的吸肥性强,在施氮量较低时,其产量潜力不能被充分挖掘,因此,保障足量的氮肥供应,是“申优17”获得高产的前提。
表3 方法精密度实验结果
表4 加标样品的测定结果
本实验通过标准曲线建立、方法精密度、方法准确度3个实验验证,发现将重金属标准溶液混标配制建立标准曲线,对待测物中所含重金属进行测定,所得的检测数据精密度、准确度都在允许范围内,符合检测要求。同时,在实验室重金属检测工作中应用该方法,不仅节省了人力和时间,提高了检测效率,还减少了酸溶液的使用及废液的处理,有效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减小了对检验员的安全隐患。
[1] 安捷伦科技(中国)有限公司.安捷伦原子吸收光谱仪标准操作培训[Z].2011.
[2] 国家环境保护局.GB 7475-1987水质铜、锌、铅、镉的测定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S].1987.
[3] 农业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NY/T395-2012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S].2012.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GB/T 27404-2008实验室质量控制规范 食品理化检测[S].2008.
2016-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