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文庄
中小学校地震应急预案编制与演练需关注的几个问题
申文庄
中小学校的地震应急预案编制与演练,对于增强师生的地震风险意识,培养师生应对突发地震事件的行为自觉,防控和消除学校的地震灾害风险隐患,提高师生的自救互救能力,保护好师生的生命安全,最大限度地减轻学校的地震灾害损失,十分重要。目前,地震应急预案的编制与演练已成为中小学校一项常态化工作,但部分学校存在地震应急预案适用性不强,应急演练流于形式等问题,需要认真对待,予以切实改进。
地震预案演练
汶川地震以来,党和政府更加重视中小学校防震减灾综合能力建设,地震应急预案的编制与演练成为中小学校强化应急准备、有序高效处置突发地震事件的重要任务,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存在着地震应急预案针对性、适用性、操作性不强,地震应急演练“实战情景”不逼真等问题。为切实提高中小学校地震应急预案编制与演练水平,应高度重视并解决好以下问题。
学校地震应急预案是在对本校区及周边环境的地震灾害风险进行充分预评估的基础上,为应对突发地震可能造成的灾害,以人为核心、以任务为中心、以急缓为时序,以现有应急资源为基础,而预先制定的任务、组织、响应、处置、保障和准备等行动方案。通常可分为校级、年级和班级等三级预案,形成衔接有序、响应迅速的学校地震应急预案体系。下面以校级地震应急预案编制与修订为例,简述应注意的几个主要问题。
1.1关于地震灾害预评估工作
地震灾害预评估是科学编制学校地震应急预案,针对性地进行地震应急准备和精准实施地震应急救援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应予以高度重视。
1.1.1地震灾害预评估
组织力量(必要时请地震、住建等专业人员帮助)对学校的地震灾害风险进行充分评估,主要包括本地区6级以上地震(参考震级档6.0级、7.0级、8.0级)作用下学校的地震灾害情景。
(1)建筑物地震灾害预评估:教室、宿舍、食堂、实验室、室内体育场馆、办公室、库房、围墙、大门等。
(2)环境地震灾害预评估:校区内及周边的地形地貌和场地条件,是否存在活动断层、山体滑坡、岩石崩塌、泥石流、砂土液化、地面沉陷等灾害隐患;是否存在火灾、水灾、危化品泄露等灾害隐患;建筑物内外的悬挂物、装饰物等是否存在灾害隐患等等。
1.1.2地震应急资源预评估
对学校及其周边的地震应急资源进行充分评估。
(1)本校地震应急资源评估:评估现有应急队伍、避难场所、紧急救援救助物资、技术装备(地震预警信息接收终端、应急通讯、应急电源)等情况。
(2)周边地震应急资源评估:对临近的医院、军队、公安消防、避难场所等应急资源进行评估。目的是重特大地震灾害事件发生后,第一时间请求支援。
1.1.3地震应急需求预评估
评估特别重大、重大地震灾害事件发生后,学校急需的专业救援队伍规模和食品、水、帐篷等救灾物资清单。
预评估工作的成果应充分体现在学校地震应急预案编制和演练方案的设计中,如根据地震灾害风险划出学校的安全区和风险防控区,进而科学设计应急避险安全撤离路线、各年级和班级震后紧急避险和临时安置区域,防控和消除学校地震风险的措施及责任部门,需要外部应急资源援助的事项等等。
1.2关于地震紧急避险
1.2.1地震紧急避险启动条件
(1)收到地震预警信息后立即启动;
(2)地震预警盲区内的启动条件规定;
(3)其他预设地震情形下的启动条件规定。
1.2.2室内紧急避险
按照伏地、遮挡、手抓牢的要求,进行室内地震紧急避险。待地面震动减弱后,组织师生按照预设撤离路线及顺序迅速撤离到室外。
1.2.3室外紧急避险
在室外活动的师生,应按照安全、快速、就近的避险原则,进行紧急避险。待地面震动减弱后,应迅速撤到预案指定的本班级区域,为预设班级的避险腾空区域。
1.2.4紧急避险撤离注意事项
(1)应切实保障所有班级撤离路线的安全可靠。撤离路线(特别是楼梯、廊道、大门应坚固、抗震)通道应安全、通达,指示标志清晰。
(2)应按最短时间撤离建筑物设计紧急避险撤离路线。
(3)撤离到操场及空旷地带后,应与室外建筑物等保持安全距离。
(4)充分考虑特殊情景,如地震发生时正值刚下课或准备去上课期间,师生零散分布在教室、宿舍、走廊、卫生间和操场等,应如何撤离。
1.3关于地震应急组织指挥体系
应按照统一领导、统一指挥、党政同责、分级负责的原则,建立健全学校、年级、班级地震应急组织指挥机构,形成平震结合、响应迅速、运行高效的组织指挥体系。关键岗位实行A、B角制,确保应急工作不缺位。应注重发挥班委会和班级小组长的作用,发挥广大师生的能动作用。
1.4地震应急预案应设置临机处置条款
在地震应急预案编制过程中,尽管思虑周全,但也难免遇到例外情形,这就需要在地震应急预案中设立临机处置条款,赋予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在例外情形下的临机处置权。如震时避险遇有与预案情形不一致时,师生能够按照自行判断,选择正确方式避险。
学校地震应急预案编制应充分汲取广大师生的智慧,组织师生积极参与预案的研讨与编制,使广大师生在主动参与中加深对预案内容和流程的理解,提高科学应对地震灾害事件的综合素质。
1.5地震应急预案附件
目前,各地对学校地震应急预案的附件编制都有一些规定。从震后应急实际看,有一些工作提前编制好方案,作为预案的附件,十分必要。如震后学生家长与老师的应急联络方式,震后应急期师生临时安置方案,地震应急期内学校建筑物抗震性能鉴定工作方案,学校安全保卫方案,学校次生灾害防控方案,失去亲人的师生心理援助方案,震后学校复课方案,学校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组织领导,等等。有些方案,不需要制定的太具体,但应作为预案附件的内容体现。
地震应急演练是对预案的实化,是“地震逼真环境”下对预案的检验,演练的目的在于把预案的规定变成“本能”的行为,并通过对演练暴露问题的整改,进一步修订完善应急预案体系。目前,少数学校和师生对地震应急演练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致使一些演练活动满足于形式和流程,特别是在一些关键细节上设置不周全,严格要求不到位。如有的学校紧急撤离路线选择离开教学楼后,不是迅速向操场方向撤离,而是沿教学楼墙边撤离。有的撤离到室外后,安排师生在危旧房屋下避险,等等。练为战,一切地震演练都要从实战出发,从提高师生的地震紧急避险能力入手,应坚持细节致胜,坚持重实战重实效,坚持在过程安全前提下提高紧急避险时效。
2.1进一步提高广大师生对地震应急演练重要性的认识
多次地震的现场教训表明,麻痹和侥幸将可能付出生命或血的代价。演练忌“演”重“练”,应通过演练,切实提高广大师生的责任感,提高师生的危机应对意识、密切协同意识、生死与共意识和应急避险能力。对于老师和高年级学生,应组织开展地震现场避险逃生案例分析和学校应急演练情景设计与流程分析,通过深入研讨和不断实践,提高学校的应急演练实战化水平。
2.2做好地震应急演练准备,组织开展多种形式演练
地震应急避险演练除了规定避险方式、避险路线、避险顺序外,还应特别重视避险警报(平震一致)、避险标识等规定。应急演练亦可采用多种形式,如校级演练、年级演练、班级演练和桌面演练、避险演练、紧急撤离演练、自救互救演练、震后紧急安置演练等。可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组织开展演练活动,如在课间操、早读、课间、晚自习等时段,可以进行一些无脚本和事先不打招呼的应急演练,突出地震事件的“突发性”应对特点。
2.3开展自救互救知识和技能训练
震后数小时是自救互救的重要时段,应把师生自救互救知识与技能培训作为应急演练的一项重要任务,训练广大师生特别是中小学生沉着应对、积极待援的平和心态,以及应对突发地震的科学行为能力。
通过科学、严谨、常态化的地震应急演练,能使学生养成科学、理智应对突发地震事件的认知及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临危不惧、团结互助的良好品德。应当让师生广泛参与学校地震应急预案的编制及演练方案的设计,使广大师生在参与中学习,在实践中感悟,不断提升应对突发地震灾害事件的科学素质。学校应将地震应急预案的编制与演练,纳入党政的重要议程,纳入师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常态化安全教育工作计划,坚持常抓不懈,抓出成效。
作者单位:中国地震灾害防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