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宏伟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254-02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恰当地创设问题情境对于改善教学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缩短学生与数学的距离……""数学问题来自生活,在生活中解决数学问题,即生活问题化,数学生活化。"在平素里我很重视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如在《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教学引入中,我设计了如下的问题情境片段:
师:咱们不是学过20以内的数的相加减吗?听说咱们班的孩子学得不错,老师可高兴啦!不仅是老师,小丽的爸爸妈妈听到这个消息也好高兴,今天要带小丽出去好好地玩一玩,小丽蹦蹦跳跳地出发了,来到小桥边,发现桥断了,这可怎么办呢?正在纳闷,这时候太阳公公来了,他告诉小丽,只要小丽能回答出他的问题,桥就可以接上,他就可以过桥了。咱们帮帮小丽好不好?
生:好。
课件出示复习:
1.口算: 2+3=6-2=
5+4=7-4=
2.红苹果5个,绿苹果3个,红苹果和绿苹果一共有多少个?红苹果比绿苹果多多少个?
师:小丽过桥了,她可开心了,老师也好开心啊!因为大家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帮助别人了,真是有爱心的孩子。看到同学们那么聪明,有一个小朋友迫不及待想认识大家呢?想认识它吗?看它来了!(拿出小木棒)
生:是小木棒。
师:好多同学看了都好失望啊!你们可别小看它呀,它身上可隐藏着好多数学小知识呢!不信,你瞧!谁愿意来帮我的忙,数一数一捆有多少根小木棒?
生:十根。
师:一捆小木棒有十根,是一个十,那我再哪一捆呢?
生:两个十,是20。
师:那三捆呢?五捆呢?八捆呢?
生:三捆是三个十,是30;五捆是五个十,是50;八捆是八个十,是80。
……
师小结:像这种个位是0的两位数叫做整十数。今天我们就要用这些整十数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62页。(板书课题)
在新知识探究学习中,我同样创设了如下的问题情境及教学流程:
师:主题图上主要有些什么?
生:在教室里老师学生要发书了!
师:开学了,教室里可热闹了!我也好喜凑热闹,……同学们喜欢书吗?今天我们来看看这位老师带来了什么好看的书?瞧。来了!(边说边演示课件)
1.看一看,这是些什么书?(进行保护环境方面的品德教育)
2.数一数:左边有几包?右边有几包?每包是多少本?
3.算一算:一共有多少包?
(学生解答,说明理由。根据算式的结果,全班讨论交流计算方法)
4.师小结方法:整十数相加减时,个位上的0不变,十位上的数相加减得几就是几。(师边说边板书)
师:谁能用小棒摆一摆?
师:我这儿有计数器,哪位同学帮帮老师?
5.你能通过观察提出其他的数学问题吗?可以小组合作,看哪个组提的问题又多又好,你想让谁回答就让谁回答。
……
(1)分组讨论。
(2)组与组互考。
师:瞧,小小的一副图隐藏着这么多的数学问题,可是同学们都轻松地把它解决了,你么真聪明!
以上教学片段所涉及的教学内容为义务教育教科书(2012)一年级下册《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是在1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只是计算单位不同,这里以十位为计算单位。教材的编排是由直观的操作等依靠实物思考到脱离实物思考,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的原则,有利于学生抽象思维的培养,为进一步提高计算速度、培养计算能力,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教学内容的编排,分三个层次:第一、以实际情景提供计算题。比如以学生最喜欢的"发书"场景为主题呈现多种算法;第二、让学生动手操作(如摆小棒、拨计算器等)、理解掌握算法;第三、脱离直观手段,让学生思考算法。通过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计算,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多种不同的算法,进一步培养计算能力。这样的安排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相同单位的数可以相加、减的认识,为后面学习任意两个数相加、减打下基础。
此教学片段内容接受对象的是一年级学生。因为他们年龄小,自控能力差,又好动、爱玩,但好奇心强。在四十分钟的课堂教学中容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根据这些特点,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我采用了愉快式教学方法,创设了情境,设计了简洁生动的ppt课件(有动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减少了疲劳,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创设有意义的问题情境和教学活动,激励引导学生思考计算方法,组织学生交流计算方法,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明白了道理,掌握了算法。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看一看(看画面)、数一数(动手操作)、说一说、想一想(想问题、想算法)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积极动眼、动耳、动脑、动口,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体验来学习新知,积极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把"枯燥、机械重复"的计算置于有事物情景,有情节的探索中,使计算含有丰富、生动的具体内容,同时也注重了低年级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体现了"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功能,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在巩固环节中,力求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达到融会贯通的程度。在这一阶段,我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了多样化数学问题进行训练:
1.师生互考,生生互考
师:看你们那么聪明,老师都忍不住想考考你么,敢接受挑战吗?
(教师口头出几道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题,让学生回答,接着学生出题考老师,再让同桌之间互相出题考对方)
2.算一算
(1)师:运动会开始了,首先是公鸡和鸭子赛跑,鸭子每分钟跑30米,公鸡每分钟跑50米。它们每分钟一共跑多少米?公鸡每分钟比小鸭多跑多少米?小鸭比公鸡每分钟比小鸭少多少米?咱们帮他们算一算。
(2)师:运动会开得热火朝天,好热啊,流了好多汗,咱们的树林里去凉快凉快吧!(课件出示:树林里有50棵松树,40棵柳树,一共有多少棵树?)
(3)师:对比练习,你有什么发现?
3+2=54+5=9
30+20=50 40+50=90
6-4=27-3=4
60-40=20 70-30=40
(生: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只要把十位上的数相加减就可以了。)
师生互考、生生互考,算一算等环节,训练学生的思维灵活性,达到让学生在训练中掌握知识、发展智能的目标要求。
在课的最后,我还设计了逛逛超市的问题情境练习。
逛商店,解决问题。今天小丽可高兴了,因为她解决了好多问题,帮助了好多人,突然她记起来还要帮弟弟买玩具和学习用品呢?她急忙往商店跑去了,我们也跟她去逛逛吧!(课件出示:购物图)
(1)出示实物,学生自由选择想购买的东西。
(2)根据学生所选的礼物,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解决问题。
通过逛商店的练习,让学生带着所学的知识走进生活,在实际情境中去解决问题。这样,学生在应用的过程中内化了新知。
教学过程中以解决问题为探索主线,注重让学生自己从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让他们自己通过观察比较、讨论交流等方式,亲历生活问题"数学化"的过程,促进问题意识的养成,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源泉。在课堂上,要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问题设计由易到难,有梯度,内容丰富多彩。还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打开学生的智慧大门,努力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不仅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学到学习的方法,从而实现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