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le妈咪
乐趣第一,新西兰的课外班
☺Apple妈咪
第一次上游泳课,孩子跟我讲,我好喜欢Connie老师,我能不能每天都来;足球课发了统一的队服,孩子恨不得天天要往身上套,追问我哪天才能再去踢球……就此,由着孩子的兴致,原本不想报课外班的我在3个月内,陆续给5岁和3岁的两个孩子报了四五个班。而每一个报名的理由,都是孩子告诉我,他要去。
这让我忍不住疑惑,老师们究竟施了啥魔法,让孩子们个个死心塌地、兴高采烈地想要参与这些课程?
在收费上,新西兰的课外班绝无“套牢”家长的意思。首先,课程的价格和国内相比真心不贵,目前孩子们在上的没有一个课时超过18纽币(约85元人民币),但师生比却不低,比如游泳课是1个老师带3-4个孩子,足球课是3个老师带10-12个孩子;其次,课程都是按月或按季度预订,而非动辄上百个课时的商业推销模式。不靠收费制度来“套牢”生源,靠啥呢?孩子的感受恐怕就是唯一的决定因素了。
随着孩子课程的进展,我终于开始相信,在新西兰,精彩纷呈的课外班确实可以大幅度丰富孩子的生活体验,全方位伸张孩子的各项能力,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父母从马不停蹄思考安排孩子活动的焦虑中解脱出来。
经过观察,我发现新西兰有几个显著的特点,而这,恐怕就是他们能够“套牢”孩子们的秘诀:
在新西兰这个随处是海的岛国,游泳几乎是每个孩子必须学会的基本技能,我给孩子报的第一个课外班就是游泳。大宝几乎一开始就爱上了游泳课和温柔可人的女老师,而二宝却十足是去打酱油的,光是个游泳眼镜,我软磨硬施,威逼利诱,弟弟怎样都不愿戴。我以为老师会有什么法子,让弟弟乖乖就范,结果发现,她的方法简直比我的轻松多了,那就是:永不强求+永远鼓励+随时询问+永不着急。
不愿戴眼镜?没事。每做一个活动,我都会不厌其烦地拿出眼镜询问你一下。不要?下一个活动,我会再问你。我永远尊重你的意思,我也永远不怕烦……于是,上到大约第3次游泳课的时候,弟弟第一次戴上了游泳眼镜。
不愿闷水?没事。在水平面吐吐泡泡也行,我绝不强求你做任何可能令你感到害怕的事儿,一个活动,哪怕你只做了10%,哪怕你只尝试了一下,我也会给你百分百的认同和鼓励……于是,上到大约第8次课的时候,弟弟跟着老师边做吞吐,边一次闷下水,之后还骄傲地向我宣布,他一点没害怕。
我原以为,兴趣爱好方面,只要充分尊重孩子的意愿就好。所以,当5岁的大宝去了一次小学篮球队,就告诉我他要退出的时候,我想也没想就答应了。
当时,大宝刚上小学,兴奋得什么都想试一下,看到学校招募5—7岁小孩的篮球队,价格也不贵(一学期40纽币,约190人民币),我就给他报了名。结果去了才发现,孩子们没拍几下球,就开始在标准场地全场打比赛了,在那些体能和运动神经上胜人一筹的伙伴面前,毫无经验的大宝有些不知所措,他赖到我身边,哭着死活不肯上场。
于是回家我立刻给队长写信,决定退出,却不料碰壁了。队长是篮球队里另外一个孩子的爸爸,他给我来回写了七八个邮件,总结下来,这么几个思路:
1.每个人都是从不会到会,我不希望球队刚成立,就有人因为一些大家都曾克服过的困难,而选择退出;
2.孩子哭了你一定很伤心难过,我可以帮助他。事实上,我小时候刚学篮球时,去的是比我大两岁的哥哥的球队,感受应该和你的孩子一样。我只是不断练习,后来越打越好,所以我很乐意帮助你的孩子走出困境;
3.你们住在哪,附近有没有可以练球的平地,我可以在平时下班后过来带他练习。
于是,这位陌生的洋人爸爸,在某个夕阳浅照的黄昏出现在我家附近的操场上,耐心无限地带着大宝练球,这让我不由开始相信,在这个国度里,陌生人对孩子的宠爱真是可以毫无缘故,毫无利益驱使。
几次练习后,大宝爸爸受这位洋人爸爸的榜样影响,自己也开始常常陪孩子打球,大宝去球队的时候明显不怯场了,虽然上场大多还是跟在后面跑,基本碰不到球,却可以感觉到孩子对篮球的兴趣与日俱增。
进度奇缓,也是我对本地培训班的一大感受,无论是小小孩的游泳课还是足球课,老师上课干的事情,无非就是带着一群孩子做游戏,不同的只是一个跟水有关,一个跟球有关。游戏玩法千变万化,少有重样,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至于学到什么,真要时日久了才能看出些门道:比如,二宝上到差不多第8次游泳课,才第一次闷水;比如,小半年过去,弟弟才想起柜子里尘封的足球,自个儿玩起来,带球、射门也开始有了模样。所谓潜移默化,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大约就是类似的意思。
孩子们目前上的课外班有音乐、画画、足球、游泳、篮球。接下来还想尝试的有攀岩、滑雪、骑马等,由于本地的课外班并没有收费上的套牢机制,所以,每个学期(约10周)家长都可以根据孩子的喜好,重新调整课外班的排列组合,平衡孩子的精力。
编辑刘建淑314606305@qq.com
扫一扫关注莫愁微信公众号,阅读美文,参与互动,转发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