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为什么不跟我说话了?

2016-12-10 02:49宫学萍
莫愁 2016年33期
关键词:爸爸妈妈交流家长

☺宫学萍

孩子为什么不跟我说话了?

☺宫学萍

“我算看明白了,孩子周末回家,根本不是看望父母的,他是回家看望他的宝贝电脑的。上周末在家整整两天,总共也没跟我们说上三句话!”在一次家教分享会上,一位初中生的家长抱怨说。

跟这位家长一样,很多父母心中有一个共同困扰——为什么孩子越长越大,却越来越不爱跟我们说话了?那个整天缠着大人问东问西的孩子怎么变成这样?

也许,要帮助这些被关在孩子心门之外的焦虑父母,找到改善两代人之间沟通空白的终极答案,首先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将问题还原为更客观的提问方式——到底是什么,让孩子不爱跟我们说话了?这样精准地描述问题本身,常常会带给我们意想不到的解决方法。

在这之前,我曾经听到过很多孩子对这一问题的回答——

“有什么可说的?跟他们说他们也不懂。他们知道口袋妖怪(一种网络游戏)吗?知道吴亦凡是谁吗?”

“嗨,不用张嘴,我也知道他们想跟我说什么,翻来覆去就那点儿东西,从我上小学的第一天起,六年了,整天就惦记教育我好好学习。”

“我没什么理由,就是不想跟他们说。难道我就不可以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吗?”

“我喜欢和爸爸说话,不喜欢和妈妈说话。妈妈总是说奶奶的坏话,我喜欢奶奶。”

孩子跟我们说话是为了什么?

孩子给出的答案五花八门,聪明的家长应该有所了解,相信会有助于家长做出适当的改变。我们不妨反过来思考一下:孩子跟大人说话是为了得到些什么呢?如果他们不想说,是不是也表明家长没有满足他们渴望从交流中获得的东西呢?

儿童的语言和社会行为,不论具体内容还是交流形式,都随着他们的年龄发展而不断发生变化。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跟谁说话、说什么话,遵循着一定的发展心理学的规律。一两岁的小宝宝,在与爸爸妈妈“咿咿呀呀”的对话过程中,在语言发展方面主要是模仿并逐渐习得母语发音的最基本元素,而在社会性和人格发展方面,主要是从父母期待和惊喜的眼光中获得最初模式的自尊和自我价值。

而三五岁的孩子,黏着爸爸妈妈追问“这是什么”“为什么”,提出大大小小出人意料的问题,是把父母视作连接现实社会的结实桥梁。他们需要大人给出标准答案,从而获得各种知识和间接经验。

等到上学以后,孩子在与父母的言语交流中的主动成分就开始与日俱增。经过了一天学校里的精彩生活,孩子常常会在回家的路上,拉着爸爸妈妈的手兴高采烈地说个没完。今天学习了什么课程,班上有什么好玩儿的事情,小朋友之间发生了什么……这个时候,孩子与大人的语言交流中,自我表达的意味开始变得浓厚,他们开始对一些事情持有自己的态度和看法,也真诚地希望和父母分享。

遗憾的是,也就是在这个阶段,在孩子试图将家长从权威变成朋友的同一时刻,家长却经常习惯性地拒绝孩子的这番好意。有些家长只关注自己在乎的那部分事情,比如课堂知识掌握了没有,有没有破坏纪律,或者只是简单地给予孩子是非对错的评价和判断——久而久之,孩子的心灵就开始逐渐与家长疏离。

等到当初的顽童渐渐长大,变成传说中不可理喻的青春期少年,与家长交流中,想自身获得和给予对方的东西之间的矛盾更是日益加剧——孩子(确切地说他们早已不是一个索要简单答案的孩子了)通过交流想要实现的最主要意图,几乎就和每一个成年人在与人交流中想要满足的需要完全一致:找到一个愿意听我说话,并且可以懂我内心感受的陪伴者,而不是整天急着指导我该怎么办的好老师。

家长心底需要什么

几乎在每个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都有一个不可避免的矛盾存在于孩子与家长之间——孩子眼中的自己,常常比他们实际的状态要大得多,成熟得多,他们经常相信自己可以处理好超越他们实际能力的很多问题;而家长眼中的孩子,又常常比实际状态小得多,幼稚得多,他们经常认为孩子还不能面对很多他们实际上可以很好完成的任务。这一大一小之间的冲突,也在孩子与家长“说不说话”的问题上得到了深刻体现。

孩子渴望家长把他们当作大人来对待,来进行交流;而父母明知有些话“说了孩子就会烦”,也要坚持整天唠叨那些老生常谈的话题。这其中隐藏了一个很多家长不愿意承认的自私的愿望——孩子永远不要长大。这话听起来有点刺耳,但如果家长愿意,就不难回想起被年幼的孩子用充满崇拜的眼光注视时,内心是一种怎样的满足和兴奋。

当老师,当指导,当榜样,当人生领袖……担负起类似这样的人生角色,总是一件让人感到很舒服、很痛快的事情。所以,如果孩子永远只是那个需要标准答案的好宝宝,永远揪着你的衣角追问“为什么”,家长就可以永远在感慨为人父母实属不易的同时,偷偷享受着被需要、被敬仰、被崇拜等等隐秘而复杂的快感。

有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

在畅销多个国家的儿童教育学名著《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会说?》一书中,作者阿黛尔·法布提示家长的第一原则,就是学会去体会并接受孩子的感受。让孩子知道,你能感受到他在与你交流的那一时刻的任何感受,而不是简单传达你希望他应该做出的反应。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小秘诀会帮助两个人迅速拉近内心距离。

如果家长现在正苦于无法从孩子那里听到一句“真心话”,不妨从以下几个小突破开始,走向孩子们原本就渴望被人了解的内心。

●保持耐心。听孩子把他的故事讲完,而不是急于给出你个人的建议和评价。

●在你想要给出一些忠告之前,想一想你的孩子真的不知道吗,还只是因为说了以后自己会舒服一些。比如,学习的重要性和安全问题。

●承认生活中的有些事情自己不懂,并邀请孩子和你一起寻找答案。不要担心,承认不完美只会有助于孩子觉得你是一个真诚的人。

●跟孩子讲讲自己年轻时候的糗事,而不是只讲你从一年级开始就是班级第一名的丰功伟绩。

●尊重孩子不说的权利。毕竟,他的世界不再像婴儿时期只有爸爸妈妈两个人。

●当然,你一定还会找到其他属于你独享的好办法。

编辑刘建淑314606305@qq.com

猜谜语

1.头戴红缨帽,身穿绿战袍,说话音清脆,时时呱呱叫。(打一动物)

2.家住青山顶,身披破蓑衣,常在天上游,爱吃兔和鸡。(打一动物)

3.面孔真像猫,起飞却像鸟,天天上夜班,捉鼠本领高。(打一动物)

4.有个小姑娘,身穿黄衣裳,你要欺侮它,它就扎一枪。(打一动物)

5.头上长树杈,身上有白花,四腿跑得快,生长在山野。(打一动物)

答案在本期找

猜你喜欢
爸爸妈妈交流家长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面对爸爸妈妈的期待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我的爸爸妈妈
我眼中的爸爸妈妈
家长请吃药Ⅱ
爸爸妈妈,我能行
犯错误找家长
微妙的家长QQ群,引无数家长竞折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