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子宜++李嫣然++叶芊
[摘 要]2013年在日本福岛发生的由地震海啸引起的核泄露事件是人类历史上尤为重大的几次自然灾害之一。同时,这也使得一些人们对于核能的发展持有怀疑态度。为了调查这些所谓的核泄露残留物对人体的危害,我们开展了在福岛及周边各区域的环境表 面辐射吸收剂量率的考察。在本次检测中,通过对环境中不同物质辐射吸收剂量率的数据分析,我们了解到了残留辐射体对人体的影响以及辐射吸收剂量与地理位置的关系,这些结论将会为预估放射性物质衰变量提供有效帮助。
[关键词]辐射、环境吸收剂量率、数据分析、人体健康。
中图分类号:G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3-0285-01
1、背景
2011年3月11日,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1号反应堆所在建筑物爆炸后,日本政府13日承认,在大地震中受损的福岛第一核电站2号机组可能正在发生“事故”,2号机组的高温核燃料正在发生“泄漏事故”。2011年3月13日,共有21万人正紧急疏散到安全地带。进行撤离后,日本政府先后对12万人进行了身体检查,其中22人检查时显示已受到了核辐射危害。日本核电是国家电力供应的基础核心,核电占国家总电力供应的27%,并且构成电力供应的基础,不同于用于调节电力供应峰值的其他供电。核事故发生后,所有核电站停运,导致电力供应的基础核心消失,基础电力没有了保障,电力缺口陡增,所缺部分均需要紧急进口大量的石油和天然气进行火力发电补充,并重新启动老旧的火力发电设施。石油危机40年来,日本提高能源自我保障的努力因为这场严重的核事故几乎化为乌有。现如今距离事故发生已经过去了五年多,为了探测11年核泄露的危害程度,我们对福岛附近区域的不同介质表面γ吸收剂量率进行了测量。测量仪器为便携式射线测量仪Inspector Alert IA-V2。本次考察对环境表面辐射吸收剂量率进行了多次数据收集,并就所得数据进行了深入探讨。
2、核泄露之后的福岛
目前,距离事故发生地——日本福岛核电站20km左右的富冈町依然是无人居住的区域。只有坐上日本政府指定的大巴车才能进出入富冈町,并且中途不能下车。清晰可见的是一些穿着隔离服的工作人员在处理灾后废料。铺满地面的待处理的废弃物把昔日人山人海的住宅区变成了一片死气沉沉的荒漠。街道两旁的房屋顶上一块块残缺的瓦砾夹杂着一种没有生命的气息。住宅阳台上挂着的事故发生前洗干净的衣服以及被海浪刮到土堆上的空调遥控器,不禁让人感到对于自然灾害的恐惧。
3、日本的核废料处理
日本的核废料暂时存放于全国的核电站,部分集中储存于青森县六所村和茨城县东海村核电站的核废料处理厂。而在福岛大面积受灾后,政府不得不选择在住宅区的附近建起废料焚烧场。随处可见的大大的白厂房,就是用来焚烧灾后废料的。但不幸的是,这次事故所产生的几万吨废料中,并不是所有都可以用焚烧的方式来处理,那些不能烧掉的,只能暂时被送往无人区。
4、数据分析
在考察过程中,分别对树木、空气、土壤、草地等六种介质进行表面辐射吸收剂量率的测量,单位为μSv/hr(微西沃特/小时)。整体看来,测量值几乎都小于1μSv/hr,而福岛无人区树木和石台的吸收剂量率超过了2μSv/hr。人体如果常年待在处于这个程度测量值的环境中,将会有一定危害性。通过表格1(图还是表?若是图,图在哪里?)看出,这两个高于2μSv/hr数据(两个数据还是一个数据?请仔细确认)都是在无人区内出现的,而无人区是在这次考察中离发生事故地点最近的地方,所以推测表面辐射吸收剂量率的大小可能与和事故地点的距离有关。
在不同介质的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草类植物的吸收剂量率在同一经纬度和海拔高度,会比其它介质稍微低一些。虽然在东京郊外测量出的数据中,草类植物数值相比于其它,有些微高,但是并不能看出明显差别,所以我们可以得出,草类植物相比其它介质,表面辐射吸收剂量率稍低。
5、辐射对人体的危害(该部分基本为抄录其它文章,且未进一步分析所采集数据)
在受照剂量250 毫西弗以下,无临床症状,可能无迟发效应;250—1000 毫西弗之间,血象有轻度暂时性变化,无其他临床症状,但可能有迟发效应,对个体总体上没有严重效应;1000—2000 毫西弗之间,可产生恶心、疲劳,血象有明显变化,可导致轻度急性放射病;2000—4000毫西弗之间,受照24 小时内出现恶心和呕吐,一周后可能出现毛发脱落、厌食、全身虚弱及喉炎、腹泻等临床症状,如以往身体健康或无并发症者,短期内有望恢复。
参考文献:
[1] “3·11”地震后的日本核困境——文德盛/文
[2] 百度百科——日本地震核泄漏
[3] 少量辐射不会危机健康——王君平
中国科技博览2016年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