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晓真
[摘 要]慢行交通一度是我国中小城市居民最普遍的出行方式,却常被以小汽车为主导的城市交通规划所忽视,慢行者的出行环境因之日益恶劣。研究中小城市慢行交通系统构成、特点,梳理其系统构建方式,提出符合其发展要求的系统规划策略应成为保障中小城市慢行交通系统发展,使其走向系统化、舒适化、有序化的关键,亦为本文的研究目标。
[关键词]慢行交通系统 中小城市 公共自行车
中图分类号:TU984.1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3-0231-01
一、现阶段影响慢行交通的各类因素
1.土地利用
发展可持续的土地利用模式是促进城市绿色交通的根本方式与基础。混合型高密度的土地利用模式可以减少不必要的长距离出行、节约出行时间和花费、提高慢 行交通及公共交通出行比例。影响城市交通的城市土地利用要素有城市功能结构、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和土地利用强度。
2.城市道路
城市道路是容纳城市交通的主要设施,也是慢行交通的形成基础,慢行交通的交通属性主要依附于城市道路而体现,是慢行交通网络中“线”的基本构成。
3.慢行环境
慢行环境是城市慢行交通系统在城市空间上的感官体现,良好的慢行环境是慢行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要素并为其评价因子的重点。慢行化的环境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宜人友好的城市环境,将增强保护资源、保护环境的效果,将鼓励步行、自行车出行等“绿色、低碳”的慢行交通出行, 减少交通拥堵,减少城市交通对环境的影响。
4.交通政策
城市交通政策对城市交通系统发展与规划起引导作用,城市交通状况调查的反馈,又影响交通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彼此相互影响、协同发展。城市慢行交通系统 作为城市交通系统的组成部分,同样需要交通政策与法规等理论性指导与研究的支 持。
二、当前中小城市慢行交通系统规划策略
中小城市慢行交通系统规划,应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来进行分析研究。
1.宏观层面
宏观层面解决慢行交通系统一般难以集结成网的问题,从城市整体角度出发、由系统模式入手,分析适宜发展慢行交通的土地利用类型,优化城市路网结构并提 出有利于慢行交通出行道路设计,针对宏观层面,提出适宜慢行交通系统发展的政 策引导。
2.中观层面
解决交通出行中慢行交通为重要出行方式的区域,即慢行优先区的系 统规划问题;通过对不同类型用地慢行交通特点、用地与道路及慢行路径关系的分析,提出针对用地类型的慢行交通系统规划策略。
3.微观层面
解决慢行出行支链,慢行交通空间构成元素——慢行节点的设计问题;步行街、慢行道、慢行过街设施等节点具有多重属性,通过不同节点慢行空间的宜人性与交通性的营造,满足其多功能性的要求。
三、慢行交通系统发展现状及不足
1.城市道路交通建设偏重机动交通
目前中小城市交通系统规划,存在着重视机动车交通,忽视非机动车交通和步行系统的倾向。一般情况下,出行距离越长,对机动化交通的需求越高,反之则会要求良好的可达性及宜人性;对于中小城市,居民日常出行一般存在距离较短、时耗小的特点,可在现实中许多中小城市单纯性以机动化为主导大修机动车道,对人行道、非机动车道等建设缺乏关注。
2.慢行交通系统建设缺乏城市整体层面规划
我国目前只有部分大城市开始城市慢行交通系统的规划工作,中小城市的慢行交通大多以线、点建设为主,系统建设缺乏整体性、宏观性。城市慢行交通系统规划是综合考虑城市布局的特点,考虑多种交通模式和需求特性,适应城市发展和交通服务趋势的综合性公共政策。
3.慢行交通系统建设停留在满足交通基本需求阶段
我国中小城市慢行交通系统建设多处于初步阶段,慢行交通一般作为附属依附于城市道路存在,缺乏对其本身的研究与规划;城市非机动车道与人行道一般只体现其交通属性,发挥其交通通行的作用,对其社会属性的发掘尚浅,对于慢行交通系统与城市社区、人文景观、商业中心等的综合布局和衔接还是空白。
4.与慢交通有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我国中小城市有关慢交通的基础建设滞后,建设公共自行车系统在提出后,各个地方积极开展了公共自行车交通系统的建设,并将其作为城市公共交通和民生工程。
5.无路可走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人行道的建设在宽度上必须满足以下要求:在各级道路上,人行道的最窄宽度,大城市为3米,中小城市为2米;在商业或文化中心区以及大型商店或大型文化机构集中路段大城市为5米,中小城市3米;火车站、码头附近路段大城市为5米,中小城市为4米;长途汽车站大城市为4米,中小城市为4米。但是在南宁市很多道路上的人行道不但宽度不够,甚至时断时续,有的路段干脆没有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
6.有路难走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机动车数辆激增,停车需求缺口进一步增大,在人们受传统交通观念束缚,仗车思维根深蒂固,良好出行方式尚未养成,加之汽车文化和交通文明素质缺失的情况下,有车一族在道路上随意占道停放车辆的行为在逐步蔓延,再加之摊贩占道现象严重,致使慢行交通变成了“不行交通”。
7.有路不敢走
在南宁街头,有很多慢行交通,尤其是人行道危机四伏,存在着大量的交通安全隐患,让人走在路上提心吊胆,稍不留神就可能碰了头或者是失了足,导致安全意外发生。
四、完善中小城市慢行交通系统的相关制度设计
1.进一步完善慢行交通系统规划和建设标准,引导慢行交通系统健康发展。在城市交通规划和设计相关规范中,进一步明确慢行交通的建设条件、规模、方式等标准,将慢行交通的规划和建设作为城市交通规划和建设的强制性内容加以规定,引导慢行交通系统向着快速和规范的方向发展。
2.加强慢行交通一体化设计。针对自行车交通应不断加强支路网络建设,提高支路通达性和便捷性,吸引自行车交通流,缓解城市干道交通压力。针对步行交通,应从保护行人步行空间着手,减少各种形式的非法占用,同时提高步行空间的连续性和舒适性。
3.加强不同出行目的条件下的差异化服务。南宁市老城区的人行通道在多年使用之后已经存在不同程度的损坏和老化,路面坑坑洼洼,对行人出行造成了不便。人们有可能在考虑出行难度和舒适度之后选择汽车或者电车,对慢交通的推行有着不好的影响,应当在慢交通建设中将道路修复,使得人们在同样的条件下选择更惬意和舒适的慢交通出行。
4.大力加强公共自行车等慢行交通服务设施的建设和管理。在保障慢行交通出行空间的同时,还应加强对慢行交通设施的建设和管理工作。应加强对自行车停放的管理,设置专用自行车停车场,并不断提高安全管理服务水平,。
慢行交通是城市交通出行方式中一类独立出行方式,亦是机动化出行方式不可或缺的衔接组成;慢行交通是城市综合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并对城市交通的绿色出行起积极推动作用。鼓励、发展慢行交通系统,是城市交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有效方式。
参考文献
[1] 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市城市交通白皮书[Z].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2] 余丽燕,饶勇华.衢州西区(一期)慢行交通规划实践[J].?中国建设信息,2011(9):78-79.
课题来源
广西财经学院法学院2016年学科建设课题,课题号:FX2016014。
中国科技博览2016年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