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聪聪 夏安飞*
基于胜任力模型的高校网络学生干部培养
◇于聪聪 夏安飞*
加强和改进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网络已成为当前大学生日常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产生着重要影响,是高校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网络学生干部是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队伍的一支重要力量,在高校舆情研判、网络宣传、抵御渗透、思想引导以及高校互联网文化建设等重点难点工作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强网络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可以参照胜任力模型要求,做好其选拔、培养、管理等工作。
高校思想宣传工作;网络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培养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中指出,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前沿阵地,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务[1]。2016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中国大学生呈现出“人人是网民”的特点[2]。对大学生进行信仰教育,就不能忽视网络阵地建设。
据2014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研究”调研显示,马克思主义话语在大学生网络语言生活方式中处于缺失的状态[3]。基于大学生群体的身份特征和知识结构,培养网络学生干部队伍,发挥意见领袖的主导性作用,是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改进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
拉扎斯菲尔德20世纪40年代提出“意见领袖”这一概念,其定义是在人际传播中能够影响他人的“活跃分子”[4]。当今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网络意见领袖相对活跃,其定义为活跃在互联网上,通过积极发言,体现出人格化和能力特征,进而影响他人的人或组织[5]。高校网络学生干部是指在高校宣传思想阵地中,能够发挥“网络意见领袖”作用的学生骨干力量。他们是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队伍的重要力量,是教师宣传思想工作队伍的重要助力,是沟通师生关系的重要桥梁。高校网络学生干部不同于传统学生干部,具有鲜明的自身特点,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必然结果。
(一)网络关系虚拟化
网络时代下,大学生个体心理呈现出内心想和外界交流的迫切愿望,产生虚拟环境的共用现象。一些正式和非正式组织,都出现以互联网为载体的
网络化、虚拟化的趋势,大部分学生在虚拟环境中体验高度的“社会临场感”。网络学生干部是在虚拟的网络里工作的,因此具有虚拟化的特点。不同于现实世界,网络学生干部需要通过网上互动、线上活动等途径与工作对象建立虚拟关系,并通过虚拟关系产生网络效应和现实效果。
(二)网络影响广泛化
网络学生干部的工作虽然多数在本校园内,受众范围有限。但作为校园的“自媒体”、网络世界的“意见领袖”、社交媒体的“管理员”,网络学生干部传播的信息往往是第一手资料,组织的活动影响到大部分同学,在学生中有重要的舆论导向作用,对广大学生有很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切实关乎现实社交网络的整体利益。因此其影响力较传统学生干部也更加深远,在高校校园里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三)网络身份非官方化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在网络虚拟组织的参与率极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日常工作中既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大学生网络文明道德教育,又要适应大学生特点,减少管理体制行政指令式管理色彩。这就决定了要建立一支凝聚力和向心力强的网络学生干部队伍,他们的工作方式是开放性、包容性的,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因此,网络学生干部不通过公开选举,也不宜进行个人信息公示,加上网络的虚拟化,其身份具有了非官方的色彩。网络学生干部是高校网络非正式群体中的“领导者”、“管理员”和“意见领袖”,其身份和影响力来自网络世界,主要通过他们在网络世界的言论、观点、看法来影响学生。
(四)网络管理柔性化
传统学生干部开展工作时主要依据学校管理规定、班级规章等,具有明确的管理依据。在虚拟的网络中,每个人都是平等自由的,网络学生干部要遵守网络管理的法律法规,但对于虚拟组织来讲,很难制定自身的管理规章制度。因此网络学生干部要了解所负责的网络场域中群体的兴趣点和个人热情,从而增强其在网民中的影响力、感召力和说服力,正确引导同学利用网络,这是一个实施柔性化管理的过程。在网络虚拟组织中,存在一批活跃用户,他们是校园生活、社会热点话题的风向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采取提升话题的吸引力、交流互动性、主题特色化等柔性方式,吸引这批人参与到学生网络干部队伍,可以充分挖掘网络虚拟组织在传递和交流信息中的作用,更好地掌握学生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五)网络工作团队化
网络虚拟组织的蓬勃发展,要求实体组织积极创新组织覆盖方式,满足大学生多样化的需求。要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实效性,就必须充分发挥团队优势,加强对网络舆论领袖的培养。由于学制等原因,高校网络学生干部流动性较大,一定的周期就会有轮换,打造一系列能够主动设置议题、多用网络话语,正确引导舆论的有影响力的平台和“意见领袖”账号将有效解决此问题。这个过程不是借助个人影响力,而是网络学生干部的群体影响力。要长期坚持将确立该账号在校园社交网络的领导地位,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工作触角延伸到各类大学生网络组织。
网络是高校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学生网络意见领袖既可以成为沟通的纽带,化解负面危机,也可能成为沟通的障碍,制造新的危机。因此,发现和培养网络学生干部队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队伍建设应坚持统筹规划、分类指导[6]。基于此,本文从胜任力理论这一新的视角来深入探讨网络学生干部的能力标准。
(一)网络学生干部的胜任力要求
“胜任力”这一概念最早是在1973年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戴维·麦克利兰提出。他用胜任力取代传统的智力测量,寻找提高组织绩效和个人成就感的个人条件和行为特征、能力和动机。胜任力模型通常以戴维·麦克利兰给出的胜任力冰山模型为理论基础,将胜任力分为显性胜任力和隐性胜任
力,显性部分包括知识和技能,是对胜任者的基本能力要求;而隐性部分包括社会角色、自我形象、特质和动机,是深层次的潜在能力。
考核网络意见领袖的胜任度,简单讲可以从信息传播过程中的活跃度,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信息生产能力、信息生产质量及效果三方面。基于此,网络学生干部从工作定位上讲,可以分为信息传播及反应诉求、舆情监控、思想引导三个层面。抓好这三个层次,可以在高校舆情研判、抵御渗透、网络宣传等重点难点工作上,更好的发挥网络学生干部的作用。
笔者采用南京师范大学陈波教授2014年提出的社交网络意见领袖的胜任力模型进行转换。该模型中包括社交网络意见领袖所应具有的信息生产、信息传播以及信息影响三大能力要素及各个显性和隐性行为指标。活跃性直接体现了意见领袖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活跃程度;中心性反映用户的信息生产能力,即用户是否具有很高的受关注度,是否可以影响舆论导向;中介性表示意见领袖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作为中介者,起到中介过滤、控制及联络各个小团体作用的度量[7]。结合网络学生干部培养的工作,将指标细化为识别培养、选拔培养、骨干培养三个过程。在相应的过程中,将发挥信息传播与反映诉求、舆情监控、思想引导三个层次的作用,发挥网络学生干部的主导性作用,配合教师队伍进一步做好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如表1所示。
表1 网络学生干部胜任力素质
(二)网络学生干部的能力标准维度
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既不是选举产生的,也不是自我推荐产生的,他们能得到大学生群体成员的肯定和认同,对群体成员有较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源于其自身独特的能力。网络学生干部兼有网络意见领袖和学生干部两个属性,按照活跃性、中心性、中介性三个胜任力要素,其能力标准应具备以下维度。
1.信息获取能力
信息获取是指网络学生干部能熟悉并灵活运用各种工具,通过检索、浏览、整合等多种方法,获取想要的有效信息。对于网络知识的熟悉是必备的,以便经常自如地发帖,这是网络学生干部开展工作的基础。在获取有效信息的前提下才能对这些信息进行理解、归纳、分类、分析、综合等。
2.创新思维能力
网络时代,各种新鲜事物层出不穷,大学生网民思想活跃、反应速度快、思维方式敏锐。网络学生干部能够熟练使用“网言网语”是基本要求,同时要求具备创新精神和能力,与时俱进地参与网络文化建设管理。只有这样,才可以让他们得到广大学生的肯定和认同,并成为追随的对象。
3.话题分析能力
网络学生干部的身份特殊,其处于信息源的上端,在信息的发布和传播上拥有源头性优势。这要求网络学生干部具有较强的思想功底和表达能力、培养设置话题、舆情研判、回应热点、信息发布和应对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的能力。
4.交流协作能力
校园网络覆盖面广、涉及人数多,由此需要网络学生干部树立团队意识,发挥群体性作用,避免个人主义,在网络学生干部队伍内部,通过运用网络技术,掌控校园网络平台,将自己的见解及有效信息准确、快捷准确传递给其他成员,达到信息共享、共同拓展的目的。
5.思想引领能力
要着重加强对网络学生工作干部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让其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
先进性并提高其思想觉悟。网络学生干部具备较强的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才能引导其他学生。这就要求他们强化对网络上错误、有害信息的甄别,学习掌握抵御防范网络攻击的技术和技巧,提升抵制、批判能力。
(一)基于活跃性要素,建立甄选机制,选拨适合的学生
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队伍是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统筹推进高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学生骨干等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建设,培育建设网络评论队伍,是全面落实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战略任务的基础工程[8]。
网络学生干部的培养应注意发挥辅导员的工作优势。通过辅导员在所带学生中寻找网络中比较活跃的学生,并逐步通过谈话等多种方式培养他们的网络责任意识,帮助其成长为网络意见领袖;对于比较有影响力和号召力的意见领袖,应作为重点关注对象,学习和走进他们的网络阵地,随时关注其动态,经常交流沟通,让学生能够愿意接受对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对发表的偏颇观点能够及时给予回应和引导。同时,应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前提下,对他们开展网络媒介素养培训,帮助他们提高对网络传播重要性和安全性的认识。要有组织地让学生党员参与其中,为建立学生骨干宣传队伍打下良好的基础。在这个过程中,加强对其培训和教育引导,使其成为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中的中坚力量,成为校园网络阵地的主导力量,对热点问题给予及时正确引导。
(二)基于中心性要素,建立培养机制,选拨突出的学生
作为网络学生干部,其主要工作之一就是收集和监控网络上的焦点和热点问题,尤其是涉及高校和学生相关的问题。完善的网络舆情信息监控机制有利于挖掘和推断舆情的内容、指向和强度。积极的网络舆情信息收集与监控是当前做好网络处置应急的前提和基础,真实的反映舆情,正确的表达公众情绪,是决定舆论引导有效性的重要因素[9]。高校有关部门在建立从学校到班级的纵向舆情监控网络和微信、微博等横向舆情监控网络时,学生干部都是其中的重要支撑力量。
《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了“要着力提升网络运用能力”、“要着力增强网络舆论引导能力”、“要着力提高网络评论能力”、“要切实增强网络信息安全管理能力”等具体而明确的要求,这为网络学生干部队伍建设也指明了方向。从辅导员层面,要推荐选拔表现突出的学生骨干,开展网络技术培训,增强网络学生干部的技能水平,重点应加强培养掌握应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的能力,熟练使用“网言网语”参与网络文化建设管理;增强网络舆论引导能力,培养设置话题、舆情研判、回应热点、信息发布和应对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的能力;强化对网上失真、有害信息的甄别、抵制、批判能力,学习掌握抵御防范网络攻击的技术规范和技巧。
(三)基于中介性要素,建立对话机制,选拨重点的学生
网络学生干部的工作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培养其正确的思想观念非常重要。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在网络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的全过程中,打造一支讲政治、守纪律、有担当的网络学生干部队伍。
对于学生干部队伍既要不断拓展优秀的网络阵地,给他们提供施展的空间,强化他们承担传播先进文化,引领网络舆论的责任;也要下大力气精心培训,采取教师宣传骨干一带一的形式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用多种方式来满足网络学生干部的个性发展和成长需求,让他们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的网络行为。同时要不断加强监督,营造理性的监督氛围。在极大自主性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网络学生干部的出错率,保持其对增强校园网的互动性和感染性,对固定群体的引导力。
对于由于种种原因,没成为网络学生干部的
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应保证网络学生干部与他们建立双向沟通机制,稳固其在校园网络舆论场中的地位,由他们配合网络学生干部占据网上引导主动权。积极邀请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参与到相应活动中,尤其是突发事件处理中去,借助他们的力量将事件的真相传播到同学中去,这对加强高校舆情引导具有重要作用。
(一)线上加强监督,积极引导教育
由于网络学生干部特殊性,其工作在网络环境下,管理者必须对其工作内容加以全面监督,防止网络学生干部发出片面、错误言行,造成负面恶劣影响。通过建立网络学生干部社交矩阵,实现互相关注监督,及时发现突发情况,并准备相应的应急预案,进行干预和纠正。另外,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通过线上的理论教育和线下的实践教育相结合等方法,提高不同层次网络学生干部的认识水平和综合素质。引导网络学生干部团队对于一个共同话题,在坚持主流观点的基础上发扬不同风格,在舆论结构上形成平衡,以免出现适得其反的现象,实现“多种声音、一个主题”的和谐局面[10]。
(二)线下形成制度,实施动态管理
借鉴传统学生干部的管理经验,规范网络学生干部管理。通过加强制度建设、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考评机制和激励机制,实施网络学生干部队伍的动态管理。如建立网络学生干部选拔任用办法、网络学生干部管理办法、考核办法和奖惩办法等,通过民主化、公平化和社会化的模式来评价网络学生干部,建立网络学生干部工作档案制度,量化网络学生干部工作成绩,实行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使网络学生干部进一步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能、工作任务和工作目标,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和岗位意识。
总之,网络学生干部可以从网络中汇集学生关注的焦点问题,了解同学的实际需求并能反馈给学校相关部门,在学校指引下进行网络舆情引导。从更高层面上讲,他们可以成为校园文化建设及其功能实现的一个新切入点,在虚拟网络中宣传正确的价值观。因此,加强和改进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建设,应花大气力做好网络学生干部队伍的培养和管理工作。
注:本文系2015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基于社会热点的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路径研究”(项目编号:15JDSZ3062)阶段性成果。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5-01/19/content_2806434.htm
[2]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nnic.cn/hlwfzyj/hlw77xzbg/hlwtjbg/201601/t20160122-53271htm
[3]叶雷,王长华.浸润、缺席与建构: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网络语言境遇[J].高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8):56-58.
[4]M Taddicken.The People's Choice:How the Voter Makes Up His Mind in a Presidential Campaign[M].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48.
[5]贾菁.Web2.0视域下的网络意见领袖发展探析[J].编辑学刊,2012,(7):15-17.
[6]《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建设的意见》[E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1510
[7]陈波,唐相艳.基于胜任力模型的社交网络意见领袖识别方法[J].通信学报, 2014,(11):12-21.
[8]袁贵彬.网络时代下高校学生干部培养的创新途径[J].前沿,2014,(11):186-187.
[9]凌日飞,代武社,曾丽萍.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舆情监控与引导机制研究[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4,(4):143-146.
[10]王小青,徐川,刘晓.论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的理论依据、特征及管理机制[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23-25.
(责任编辑:神彦飞 郝 卿)
G641
A
1674-9618(2016)02-0024-05
于聪聪,女,大连理工大学电信学部本科生党总支副书记,讲师,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山东大学)2015年访问学者。夏安飞,男,大连理工大学党委宣传部新媒体中心微博运营学生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