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国钰:从红军战士到优秀外交家

2016-12-09 03:13
工会博览 2016年33期
关键词:红二十五军

丁国钰:从红军战士到优秀外交家

著名外交官丁国钰,1916年7月出生在安徽省金寨县南溪镇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1929年投身革命后参加红军,在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屡建战功,成为我军高级将领。抗美援朝中担任志愿军首席谈判代表,后又历任中国驻阿富汗、巴基斯坦、挪威、埃及4个国家的大使。他是一位从大别山走出来的、由红军战士成长起来的优秀外交家。

立夏烽火起儿童闹革命

1929年5月6日是农历立夏节。这一天,在位于大别山腹地的金寨县西部原属河南商城县南乡的吴家店、斑竹园、南溪等地,中共商(城)罗(田)麻(城)特别区委领导的震撼全国的立夏节革命武装起义(又称商南起义),取得了全面的胜利。5月9日,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第三十二师在斑竹园成立。随后,开始创建豫东南革命根据地,南溪是红三十二师师部和商城县临时革命委员会的驻地。丁国钰的父亲、哥哥都参加了革命,在乡村苏维埃政府工作。年仅13岁的丁国钰也参加了乡儿童团,积极参加站岗放哨、文艺宣传、检查人口等革命工作。

这年,在丁家埠二区苏维埃政府召开的一次会议上,丁国钰作为儿童团的代表上台发言。

丁国钰声音洪亮,比喻生动,语言流畅,赢得了热烈的掌声和夸赞,也引起了县区领导的关注。不久,他就被调到区儿童团担任大队长。

由于丁国钰工作积极主动,表现突出,1930年夏,组织上决定将他调到邻近的金家寨担任安徽省六安六区儿童团宣传部部长兼体育部部长。

战火多艰险难忘战友情

丁国钰在六区工作认真负责,成绩显著。1931年初,被调到皖西北特委保卫局侦察科工作。中共皖西北道委从金家寨迁驻皖西重镇麻埠不久,丁国钰又调任少共皖西北道委机关任总支部书记、巡视员。

1932年6月,国民党调集30多万军队对鄂豫皖苏区发动了第四次“围剿”。9月上旬,在敌人向皖西北革命根据地中心区步步进逼的严峻形势下,丁国钰随中共皖西北道委和道区苏维埃政府机关撤出麻埠,向西南转移。

根据中共中央鄂豫皖分局的指示,皖西北道委书记郭述申、苏维埃政府主席吴宝才与东路游击司令员刘士奇、红二十七师副师长徐海东率领部分武装掩护红四方面军主力南下转移。完成任务后,10月1日,机关和部队在英山县金家铺会合。

在这里,郭述申按照中央分局来信指示召开会议,宣布成立中共鄂皖工作委员会,决定将汇集在金家铺地区的红军和地方武装统一编成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七军。军长刘士奇,政治委员郭述申,副军长吴宝才。全军下辖第七十九、第八十一2个师。第七十九师师长徐海东,政治委员王建南。丁国钰调任第七十九师师共青团团委委员。

这是丁国钰正式参加主力红军队伍,也是他在徐海东领导下工作的开始。此后,随着部队改编,他先后担任红二十八军政治部保卫科副科长、红二十五军第七十三师师部文书,跟随徐海东、吴焕先等首长英勇转战,在战火中成长,于1933年3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在敌人反复进行的残酷“清剿”中,红军战士们随时都面临着生命危险,丁国钰也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

1933年9月,在第五次反“围剿”中,丁国钰随红二十五军转战到皖西北,在双河山与敌人展开激战。红军奋勇杀敌,打退敌人一次次进攻。敌人出动飞机狂轰滥炸,弹片横飞,丁国钰左手的小手指被弹片削掉了,鲜血淋漓,留下了终身残疾。

丁国钰常对来访者讲述战友救他的情景,说自己是个幸存者,充满着对战友的感激之情。他对自己的老首长徐海东更是难以忘怀,因为徐海东不仅对自己很关心,而且还救过他的命。

那是在第五次反“围剿”的一次转移中,丁国钰生病后,身体很虚弱,在翻越一座大山时走不动。正在这时,徐海东走了过来,询问情况后,他让丁国钰拉着他的青骡子尾巴,翻越了山冈。当时如果掉了队,后果不堪设想。

1934年4月,红二十八军和红二十五军合编为新的红二十五军。时任红二十八军政治部保卫科副科长的丁国钰正生病住院。不久病愈出院后,刚回部队就遭遇“肃反”,他被打成“AB团”成员,缴了枪,关押起来,其根据竟然是丁国钰有点文化。

丁国钰被关押后,心中既紧张又害怕。但他相信自己和党组织,因为自己确实不是“AB团”分子,确实没有做过对不起党组织的事,相信组织上总会查清楚的。这时红二十五军要出发长征,丁国钰坚决要求和红军走。

长征时,“肃反”对象是手连着手被捆起来行军的。遇到战斗,解开绳子被监督着参加战斗,战斗结束后还要抬伤员,运物资,特别艰苦。有个营长因忍受不了,悄悄解开了绳扣,在过河时跳河自杀。而丁国钰信念是坚定的,毫不动摇,忍耐坚持。

不久,红二十五军副军长徐海东看到了行军中被捆着手的丁国钰。他了解情况后,当即对有关人员说:“丁国钰我是了解的,在南溪葛藤山时我到过他的家,是很穷的,家里人都参加了革命,好几个被国民党杀害了。丁国钰参加红军到现在的表现,我都很清楚,他不可能是‘AB团’。”随后,丁国钰被释放了,到军部交通队当文书。

丁国钰后来常常感叹说:“要不是徐海东军长救了我,如果不死在长征路上,也要到陕北后才能摘掉‘AB团’的帽子。”

长征智克难处事细而实

1934年11月16日,丁国钰随红二十五军从河南罗山县何家冲出发长征。长征途中,丁国钰不怕牺牲,英勇作战,还想方设法,克服千难万险,确保行军不掉队。

长征就是长途跋涉,草鞋非常重要。没有草鞋穿,脚磨破了,跟不上队伍,就只能留在异地,生死难料,凶多吉少。可丁国钰偏偏不会打草鞋,怎么办?他灵机一动,运用自己的一技之长解决了这个问题。

丁国钰很会做干粮,他将饭放上盐炒干磨成粉,装进袋子带在身上,宿营时抓一把,开水一冲,就能当饭吃,香甜可口,大家都爱吃丁国钰做的干粮。于是,他就和会打草鞋的同志合作,他帮会打草鞋的战友做干粮,战友帮他打草鞋,这样相得益彰,都解决了难题。

长征中生活没有规律,连续行军最怕拉肚子,一拉肚子就容易掉队,有的红军战士就是因此掉队,最终找不到队伍了。丁国钰在途中也拉了几次肚子。怎样保证不掉队呢?他反复思索,终于想出了办法。晚上宿营时,他就打听明天哪个团哪个营哪个连走在最前面,打听清楚了,就搬到那个连去休息,说明原因,请他们出发时喊上他。这样,就算路上拉肚子耽误了时间,仍可跟着后续部队走。等部队休息时,他又赶到先头部队行军。这个“病鸟先飞”的方法,使丁国钰没有因拉肚子掉队。

长征途中常常缺乏粮食,没有饭吃。在这种情况下,丁国钰自想办法,边行军边注意寻找能食用的野菜、野果充饥。

红二十五军进入陕南后,开始创建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建立了鄂陕、豫陕两个特委。丁国钰服从安排,积极参加横扫民团、宣传“五抗”、发动群众、镇压豪绅恶霸、摧毁保甲组织、建立苏维埃基层政权等工作,圆满完成了任务。在粉碎敌人两次“围剿”的战斗中,他英勇作战,受到表扬。

1935年7月中旬,红二十五军主力北出终南山威逼西安时,从国民党的报纸上得到了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在川西会师并有北上动向的消息。7月15日晚,时任中共鄂豫陕省委代理书记、红二十五军政委吴焕先在长安沣峪口主持召开紧急会议,通观全局地分析斗争形势。根据会议决定,16日,省委率红二十五军主力从沣峪口出发,西征北上,准备与陕甘红军会师,争取陕甘苏区的巩固,迎接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后于1935年9月15日,到达陕北延川县永坪镇,成为最早到达陕北的红军队伍。

留下的鄂陕、豫陕两个特委,于9月9日合并为陕南特委(又称鄂豫陕特委),并将各游击师和游击大队合编为红军第七十四师,继续坚持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丁国钰开始在红七十四师五连任政治指导员,因在根据地开展的游击战争和反敌人三次围攻的斗争中表现突出,被提拔为师政治部宣传科科长。

抗战在延安见到毛主席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1937年8月,丁国钰到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38年8月任八路军留守兵团警备第四团政治处副主任,后任一旅二团政治处主任。

在延安,丁国钰两次到杨家岭向毛泽东汇报工作,这个经历让他终身难忘。

一次是1938年。当时国共合作,在鄜县(现富县),中共领导的鄜县抗日救国会(实为县委、县政府)与国民党领导的县国民政府同驻鄜县城内。丁国钰所在的警备四团驻扎在鄜县交道镇,而国民党马步芳的部队也驻扎在此,双方划地为界。根据党中央的指示,丁国钰注意做好统战工作,避免与对方产生摩擦。马步芳的队伍多为西北人,喜欢吃羊肉。为搞好关系,丁国钰特意让部队打了一些黄羊给他们送去。一来二去,双方关系良好,和睦相处。毛泽东对鄜县这个离延安很近、又极为敏感、容易产生矛盾的统战区高度关注,故特地召见警备四团的领导成员,当面听取汇报。

第二次是丁国钰和留守兵团司令员萧劲光、参谋处处长曹里怀、警备第一团团长贺晋年一起向毛泽东汇报部队调防的事情。

在汇报时,贺晋年抱怨:“最近不对劲啊,现在老百姓有房子住,有粮食有肉吃,可我们就只能吃黑豆,因为征粮困难,现在老百姓都欺负我们了,我看这个事不好。”

没想到毛泽东听后,哈哈大笑。他说:“这其实是个好事。自古以来,都是当兵的欺负老百姓,没听说过老百姓敢欺负当兵的。如果你们说现在被老百姓欺负了,这正是我们革命的目的。老百姓不怕当兵的,说明部队有严明的纪律,让老百姓放心。你们要从这个角度看问题。”

毛泽东这么一说,大家茅塞顿开,没有怨气了,无不感慨地说:“还是主席站得高,看得透彻。”

毛泽东又说:“如果让部队的战士没地方住、吃不好也不行,一定要解决这个问题。”于是,他让中央军委总政治部副主任谭政和萧劲光一起发了一个文件,提出要拥政爱民,拥军优属。

丁国钰两次向毛泽东汇报工作,感受很深,很受教育。他常感叹:“毛主席看问题准确,分析问题精辟,高瞻远瞩,非常人能及,比不了。”

解放征战激援朝谈判官

1945年,丁国钰赴东北地区工作,历任辽宁军区杨靖宇支队政治部主任、军区政治部副主任、独立二师政委。1948年3月起先后任东北野战军第五纵队十四师政委、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二军第一二五师政委、第一二四师政委,参加了四保临江、辽沈、平津等战役,为夺取胜利建立了功勋。

东北四保临江战役从1946年12月至1947年4月,历时3个半月,民主联军南满、北满部队密切配合,东满、西满部队主动出击,共歼灭国民党军4万余人,收复城镇11座,保卫了南满根据地,迫使国民党军在东北战场由攻势转为守势。

在这次战役中,丁国钰又经历了一次虎口脱险。

当时我军三纵的部队占领了一座县城,上级命令五纵十四师去换防接管。丁国钰自告奋勇带着参谋长和一个骑兵排前去打前站。在路上,丁国钰发现有树桠做的路障和麻袋堆的掩体,不像是我军做的,感到有些不对劲,但没有深想。

天快黑时,他们接近了县城,忽然听到前面有人说:“长官,到这里要下马了。”丁国钰一听称“长官”,就知这是敌人。过岗哨要下马这是军队的规定,由于黄昏看不清,加上在东北我军的穿戴和敌人差不多,肯定是敌人的岗哨错将他们当成自己人了。

丁国钰心中一惊,差点进入敌人窝了。他反应很快,脑子来了个急转弯,随声答道:“我们没有事,只随便看看。”说罢,带着骑兵排调转马头往回策马而去。

不一会儿,敌人的岗哨反应过来了,开枪射击,可丁国钰他们已经走远了。

原来三纵撤走后,这个县城又被敌人占领了。当时通讯条件差,没有来得及通报。丁国钰他们差点自投罗网。辽沈、平津战役结束后,丁国钰率部在进军大西南途中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随后,他率部解放了重庆、万县,并担任万县首任军管会主任。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10月,时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四十二军政治部主任的丁国钰率部第一批入朝参战。

在朝鲜战场上,丁国钰参加了第一、二、三、四次战役。他曾四过汉江,亲率三三四团在前线与美军、英军和土耳其部队激战多次。

1952年10月,志愿军总部将他调到朝鲜停战谈判朝中代表团工作。从此,他与美军拼杀的战场改在了谈判桌上。

在谈判中,丁国钰按照国内的指示,坚持原则,据理力争,毫不退让,使美方和南朝鲜方面的代表感到难以对付,给中立国监督委员会成员国的代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谈判场外,威武潇洒、能言善辩的丁国钰又成为众多记者追逐采访的对象。

经过历时747天艰难曲折的谈判,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正式签字。7月28日上午9点30分,中国人民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在李克农、乔冠华、丁国钰的随同下,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

1953年4月20日,双方伤病俘的遣返工作在板门店开始,丁国钰在现场迎接了第一批我国的被俘将士。

就在丁国钰在板门店紧张工作之时,1954年7月下旬,周恩来打电话给代表团,派专机接丁国钰回北京汇报工作。

丁国钰听说是周恩来亲自召见,并派专机接,不知是什么情况,担心自己是不是犯了什么错误,不禁有些紧张。

原来在1954年7月21日,周恩来率中国政府代表团出席讨论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的日内瓦会议后,访问了波兰。波兰总统对他说:“你们中国在朝鲜的谈判代表只讲原则,不讲妥协,这样谈下去,就不怕会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波兰是朝鲜停战谈判中立国监督委员会的成员,对板门店停战谈判的情况十分清楚。

波兰政府的这个信息引起了周恩来的关注。结束访问后,他立即打电话让丁国钰回国,他想见见这个坚持原则不妥协的谈判代表。新中国成立后,急需大量外交官,身兼外交部长之职的周恩来,正在物色外交人才。

忐忑不安的丁国钰回到北京后,首先去见李克农、乔冠华,顺便打听一下情况。他们说,你放心,没事,你工作的事总理都清楚。但丁国钰还是放心不下。

第二天,丁国钰到中南海西花厅见到了周恩来,这是他第一次专门见周恩来。周恩来很客气,只是拉家常式地询问他的出身、哪里人、家里还有什么人,哪年入党,是怎样长征到达陕北。整个谈话就是了解情况,没有一句批评,也没谈工作。丁国钰回到朝鲜后不久,周恩来又一次召见丁国钰,听取朝鲜战争结束后志愿军撤离有关事项的意见。随后,丁国钰奉调归国,途经平壤时,丁国钰被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内阁首相金日成亲自授予了一级勋章。

出使四国家优秀外交家

丁国钰回国后,总政治部原安排他到一个军任政治委员。没料到时任总政治部副主任的徐立清找他谈话,说他可能要调动工作,脱军装。丁国钰说,我从小就穿军装打仗,不愿意离开部队。

接着,总政治部主任萧华又找他谈话,丁国钰还是不愿离开部队。萧华一看说不通,只得摊牌,说:“这次你同意也得同意,不同意也得同意,你这是总理点的名,要你去外交部工作。因为我们国家已经和不少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急需外交官。”

丁国钰一听傻了眼,知道没有办法了,总理的话谁敢不听。于是表示:“既然总理点的名,我服从。”从此,丁国钰开始了外交官的生涯。

1955年1月,丁国钰出任中国驻阿富汗首任大使。

1960年1月,丁国钰任中国驻巴基斯坦大使。

1966年下半年,丁国钰回国,于10月任北京市委书记处书记,后任北京市委书记、市革委会副主任、市委第三书记、政协主席等职务。1980年5月,年过花甲的丁国钰又回到外交战线,担任中国驻挪威大使,1982年11月任中国驻埃及大使。

1994年10月,丁国钰光荣离休,经中央批准享受部长级待遇。

2015年5月11日凌晨1时27分,丁国钰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9岁。

摘自《党史纵览》

猜你喜欢
红二十五军
吴焕先红二十五军“军魂”地位的确立
夏春明
红军长征途中思想政治工作初探
红二十五军长征的贡献及历史经验
“儿童军”:长征到达陕北第一军
“儿童军”:长征到达陕北第一军
谁领着红二十五军脱离险境?
试论沣峪口会议的历史功绩
红二十五军是自觉践行“四个意识”的生动典范
长征时期红二十五军的队伍建设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