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沣峪口会议的历史功绩

2018-05-14 12:45杨冯
新丝路(下旬) 2018年11期
关键词:红二十五军

摘 要:1935年7月15日,中共鄂豫陕省委在陕西省长安县沣峪口召开了一次紧急会议,会议分析了当前中国革命形势,讨论了红二十五军的发展问题,作出了红二十五军西征北上、配合主力红军的战略决策。这次会议成为红二十五军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关键词:红二十五军;沣峪口会议;功绩

1935年7月15日,中共鄂豫陕省委在陕西省长安县沣峪口召开了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紧急会议,史称“沣峪口会议”。这次会议是在省委与中共中央失去联系的情况下召开的,它关系到红二十五军的前途命运,在关键时刻作出了红二十五军立即西征北上,直接配合主力红军,迎接党中央北上的战略决策。这一战略决策,为红二十五军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符合中国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也符合党中央率领主力红军北上抗日的战略意图。后来,红二十五军先期到达陕北,会合陕甘红军,巩固陕甘苏区,为党中央把中国革命大本营放在陕北立下了突出贡献。因此,这次会议也成为红二十五军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一、沣峪口会议召开的历史背景

1934年,鄂豫皖根据地被敌封锁包围,苏区不断缩小,红军处境日益艰难,中央决定红二十五军转移,建立新的根据地,谋求新的发展。1934年11月16日,红二十五军在鄂豫皖省委的率领下,高举“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旗帜,从河南省罗山县何家冲出发开始进行长征。红二十五军一路征战,以不足3000人的兵力,粉碎了几十倍于己之敌的围追堵截,于12月进入陕南,胜利完成了第一阶段的战略转移。12月10日,鄂豫皖省委在陕西庾家河召开了第十八次常委会。会议改中共鄂豫皖省委为鄂豫陕省委,并作出了创建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的决定。从这之后直到1935年的7月,红二十五军一直在鄂豫陕边区活动,创建了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并且打破了敌人对根据地的两次“围剿”,不但沉重打击了敌人,也使自身得到了发展和壮大。这一阶段的胜利,对红二十五军的发展壮大、对配合红军主力北上陕甘,以致开创西北地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局面,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1]红二十五军在这一阶段在政治上、军事上的锻炼成长,为后来的西征北上创造了条件。

红二十五军自离开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后,就与中央失去了联系,对中央红军的动向以及全国的革命形势都不了解。1935年7月13日,红二十五军北出终南山,威逼西安,从国民党的报纸上得知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已在川西会师,并有北上动向。7月15日,原鄂豫皖省委交通员石健民通过重重关卡,从上海经西安到达红二十五军军部,带来了中央的几份文件,也带来了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已在川西会师并有北上行动的确切消息,同时了解到国民党正调集大军向川陕甘边地区集结,企图将主力红军围堵消灭在川西地区。此时,是继续坚守在稳固的革命根据地,还是主动出击、配合中央红军,红二十五军又面临着一次战略抉择。

二、沣峪口会议主要内容

7月15日,在石健民到来的当晚,省委立即在沣峪口召开紧急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吴焕先、徐海东、程子华、戴季英、郭述申等,会议由省委代理书记吴焕先主持。会议根据石健民带来的中央文件精神以及从国民党得到的报纸消息和敌情动态,通观全局地分析了斗争形势,做出了如下决定:

一是决定红二十五军立即西征北上。省委认为:我们党在新的胜利与新的经验与教训下要加紧粉碎敌人新的进攻,配合红军主力行动以争取最后全部胜利,这是当前最紧迫的战斗任务”[2]“集中一个大的力量,有力地去消灭敌人,配合红军主力在西北的行动,迅速创造新的伟大的巩固的革命根据地”[3]。会议决定:省委率领“红二十五军到陕甘苏区会合红二十六军,首先争取陕甘苏区的巩固,集中力量以新的进攻策略消灭敌人,直接有力的配合红军主力,创造新的伟大红军与准备直接与帝国主义作战的阵地。在这种新的策略方针之下,决定了二十五军的西征北上的行动”[4]。

二是决定将鄂陕、豫陕两特委合并,组建新的中共鄂豫陕特委,统一领导留下的武装力量,继续坚持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的斗争。鄂豫陕特委以李隆贵为书记,郑位三、陈先瑞等为常委。省委要求:“要坚决扩大东方新区并巩固起来,更一步的要开展陕南的游击战争,配合川陕与甘陕苏区和红军的胜利,这对于保卫川陕、甘陕苏区上有很重要的意义;”[2]“特委在目前根据总的政治任务所应完成的任务,是巩固和开创边区的苏区,开展陕南的苏维埃运动,最高度的牵制敌人,为创造苏区和红军而斗争,为配合西北革命而斗争”[5]。

三、沣峪口会议的历史功绩

沣峪口会议作出的决定以及随后红二十五军遵照会议精神开展的军事行动,不仅决定了红二十五军的命运,甚至在某些程度影响了中国革命的发展进程,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解放后,郑位三谈到红二十五军长征时说:红二十五军第一步到达陕南是一个大胜利,有了发展机会;第二步再走是个极好极坏的分界线,红二十五军恰好走了极好一步。可以说,沣峪口会议掀开了红二十五军新的一页[6]。

1.红二十五军的西征,有力地策应了中央红军的行动

1935年7月16日,中共鄂豫陕省委根据沣峪口会议的决定,率领红二十五军从沣峪口地区出发,开始了新的长征历程。红二十五军一路挥师猛进,占两当,攻天水,强渡渭河,进占秦安。红二十五军的迅速西进,使蒋介石极为震惊。从7月26日到8月10日,蒋介石连发五道急电,最初要求各部加强西安、宝鸡、汉中沿线的封锁,严防红二十五军进入甘肃;后来又命令陕军各部不分省界,跟踪追击,在两当一带未见红二十五军;最后在8月10日的电报中指出:“查徐海东匪西窜原因在策应朱毛,我军应采用内线作战要领,先以优势兵力迅速解决徐匪,再行以全力回击朱毛”;电令薛岳、王均、于學忠、杨虎城等部,各抽调一部分兵力,“统归朱绍良负责统一指挥”,集中对付红二十五军。[1]这样,红二十五就通过自己的战略行动,有力的吸引和牵制了川、陕、甘边界的敌军,在一定时期内减轻了中央红军的压力。8月14日到达静宁县城后,直到到31日,红二十五军截断了陕甘两省的交通大动脉西(安)兰(州)公路长达18天,打乱敌人“围剿”红军的部署,致使敌人不得不再三抽调兵力应对红二十五军,这就进一步钳制了敌人,有力的配合了中央红军的北上行动。

2.红二十五军先期到达陕北,成为主力红军北上的先导

红二十五军这一阶段西征行动,不断的在搜集情报,极力探寻中央红军的北上动向。但由于没有电台通讯,红二十五军一直没有得到中央红军的消息。省委和军领导考虑到一时难以获得中央红军的确切消息,而各路敌军又日益逼近,对部队形成了夹击合围之势,继续进行无后方的作战条件已十分不利,于是就按沣峪口会议确定的北上方针,决定立即北上陕北苏区,与陕北红军会师。

红二十五军到达陕西延川永坪镇后,和刘志丹率领的红二十六、红二十七军会师,两军合编组成红十五军团,徐海东为军团长,程子华为政治委员,刘志丹为副军团长兼参谋长,全军团共七千余人。军团先后取得了劳山战役和榆林桥战斗的胜利,巩固和扩大了陕甘革命根据地,为迎接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的到来创造了有利条件。中央红军胜利到达陕北后,红十五军团在党中央的直接指挥下参与了直罗镇战役,彻底粉碎了敌人对陕北苏区的第三次“围剿”,彻底稳固了陕甘革命根据地,为中共中央把全国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举行了奠基礼。1988年,徐向前在《红二十五军战史》序言中写道:红二十五军西征北上的战略行动,成为主力红军北上的先导,为把中国革命的大本营放在西北建立了特殊的功勋。

3.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的坚持,保卫了革命成果,配合了陕甘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和主力红军的长征

从1935年7月红二十五军西征北上,到1937年4月红七十四师撤离,鄂豫陕根据地又坚持斗争近两年的时间。在这期间,在同上级失去联系、根据地极端困难的情况下,鄂豫陕特委领导红七十四师先后粉碎了敌人的三次“围剿”,攻打了宁陕、佛坪等地区,同时打破了敌人的“川陕会剿”,歼灭敌人正规军与地方反动武装约四千人,消灭国民党军队大量有生力量,沉重打击了敌人。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的蓬勃发展,使得蒋介石不得不调集更多的兵力来对付鄂豫陕边地区。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对敌人的吸引和钳制,打乱了国民党当局的“围剿”部署,有力配合了陕甘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和主力红军的长征,为中国革命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战史编审委员会.《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战史》[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0:154、161

[2]1935年7月25日.《(鄂豫陕)省委焕先给位三、隆贵、先瑞的工作指示》

[3]1935年7月17日.《鄂豫陕省委吴焕先关于红二十五军的行动、个别策略及省委工作情况的报告》

[4]1935年9月27日.原中共鄂豫陕省委《关于离开鄂豫陕苏区会合陕甘红军之决定经过的报告》

[5]1935年7月30日.《中共鄂豫陕省委给郑位三及边区特委的指示信》

[6]鄭位三.关于红二十五军及红七十四师在陕南斗争历史的谈话纪要

作者简介:

杨冯(1987--)男,汉族,河南省光山县人,硕士研究生,大别山干部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中共党史。

猜你喜欢
红二十五军
吴焕先红二十五军“军魂”地位的确立
夏春明
红军长征途中思想政治工作初探
红二十五军长征的贡献及历史经验
红二十五军:长征路上写传奇
“儿童军”:长征到达陕北第一军
“儿童军”:长征到达陕北第一军
红二十五军是自觉践行“四个意识”的生动典范
长征时期红二十五军的队伍建设探析
红二十五军长征后勤保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