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传统班干部岗位设置的革新与尝试

2016-12-09 13:50谢锋俊
课程教育研究·下 2016年10期
关键词:岗位设置班干部传统

谢锋俊

【摘要】基础教育阶段传统的班干部岗位设置一直延续到今,笔者通过对这一传统岗位设置进行分析研究,认为,传统的班干部岗位设置存在:干部人数大少,不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干群级别分明,不利于构建团结集体、干部管理群众,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等弊端。在此基础上大胆提出:实行班级理事制、设立“学习委员会”、班务包干到个人、学科活动“俱乐部”化等革新与尝试。

【关键词】传统 班干部 岗位设置 革新尝试

【中图分类号】G6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197-02

班主任工作是永远无法停驻探索,也是无法完全凭借己有经验就能做好的,每一位教师,只要选择了班主任这一岗位,就意味着选择了积极主动的思考、探索与发现,因为往往很多大的教育就隐藏在一些小的发现里。

一、传统班干部岗位设置存在的现象

1.害怕做班干部。当前班级管理中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学生越来越怕做班干部了,做的越久越不愿意做。尤其小学一直以来做班级管理者,升至初中之后更是惧怕做班干部。普遍认为,管班管的太累了,学生又越来越不愿意受管理,力不从心,以至影响个人学习。

2.岗位设置千篇一律。当前基础教育阶段各中小学校班内张贴的班干部表一栏,其班干部岗位设置大抵是这样的:学习委员一名,生活委员一名,文娱委员一名,团支书一名,体育委员一名,语文、数学、英语、科学、历社等5科科代表各一名,全部干部共11人。几乎所有的班级,班干部设置都是相同的,岗位设置几乎都是:班长、学习委员、生活委员、文娱委员、体育委员、初中是团支书,小学是大队长、科代表,全部干部人数加起来差不多就是10-15人。

二、传统班干部岗位设置存在的弊端

这一现象,不得不让人心生疑问,这样的班级干部岗位设置到底是依据什么而定的呢?是根据革命时期的部队建制而定的?还是根本就是延续当时革命时期部队的建制?这一点笔者暂时无从考证,但就这样的设置,笔者认为在素质教育的今天至少存在这样的弊端:

1.干部人数大少,班级成为了少数人的自信乐园,不利于调动全体学生积极性。

一个班班干部人数只有10-15人,而目前的情况是45-50人/班,不到1/3的学生参与班级“政务”,偌大的班级,繁杂的班务就只有少数的十几名班干部在忙碌着,这些学生可以从日常的班级事务中感受到自信与愉快,但除此之外的大部分学生却无法参与班级事务,慢慢远离老师,慢慢失去了热心参与班级事务的积极性。

2.干部、群众级别分明,人为的用制度区分了三六九等,不利于构建团结集体。

班长,学习委员等是一个班的“领导”,班级事务原则上都归这些“领导”直接处理,这些“领导”在日常的处理事务过程中无形中比大部分群众有了更多的与老师沟通交流的机会,因而,这些“领导”就成了老师身边的“红人”,有了更多的奖励与表扬机会。而大部分群众,原本心中有着与老师说不完的话,有着与老师接触的欲望,却因不是“干部身份”,没有理由,或不能更自由更主动的与老师接触,与老师沟通,从而慢慢的远离老师,成为了“边缘人”,如此一来,分明的干部、群众身份,让学生心中形成了不可逾越的屏障,不利于构建团结的班集体。

3.干部管理群众,在学生时代就无形中形成了尊卑低劣,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

班级事务由班干部处理,同样的,班级管理也自然是由班干部管理,这样一来,干部总是站在“成人”的立场,站在“老师”的角度,与作为群众的“同龄人”之间展开管理与被管理、责骂与被责骂、批评与被批评的“游戏”,长此以往,在学生时代就形成了尊卑低劣的思想意识,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对传统岗位设置的革新与尝试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学生会怕做干部了,基于以上思考,结合我对班干部岗位功能的理解,对传统的班干部岗位及名称做了大胆的改革,主要有以下几点:

1.实行班级理事制。“班长”更名为“班级理事长”,主要由影响力大的学

生担当,人数大约4-6人。“影响力大”可以有多种理解,可以是成绩上的影响力,纪律上的影响力,人缘上的影响力,甚至可以是“江湖地位”的影响力等。不管属于哪一种影响,只要他(她)的存在能够影响周围的学生,带动周围的学生,感染身边的学生,都可以做“班级理事”,只要对这些“理事们”正确引导便好了。

2.设立“学习委员会”。“学习委员”更名为“学习委员会”,主要成员为各小组中成绩优秀者,大概8-10人,其中增设“委员长”一名,其余为“委员”并说明不限人数,成绩优秀者均可申请。

传统岗位上的“学习委员”只有一名,整个班级,就一位“学习委员”在“学习”,独木难成林,更难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所以改设“学习委员会”让这一岗位成为一个“组织”,让更多有心学习,积极主动学习的学生首先参与进来,在班上首先形成热爱学习的小组织,并由这一小组织不断去影响,带动整个班级的学习风气,这样更有利于良好班风的建设。

3.班务包干到个人。撤消“生活委员”、“文娱委员”、“体育委员”岗位,改为,把班级所有事务,所能涉及的工作,全部包干到全班每个人身上,并长期负责。

“生活委员”、“文娱委员”、“体育委员”等岗位,可以说是班级的事务性岗位,事实上,一个班级要做的事务远不止这些,如果每一种事务都相应的设置干部岗位的话,显然是不现实,也不实际的,因此与其简单的设置几个岗位,不如将这些岗位撤去,把班级的所有事务,所能涉及到的工作统统分派到每一位学生身上,并让其长期阶段性包干,这样一来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又可以让学生在长期从事一种班级事务中体验到成功,积累到经验。

4.学科活动“俱乐部”化。“科代表”更名为“学科俱乐部”,设部长一名,由部长去发展俱乐部成员,有兴趣的同学可自主选择喜欢的学科俱乐部并有权参与学科活动。

“科代表”这一岗位的道理与“学习委员”岗位相同,与其让一个人在一个学科上“学习”还不如让他(她)与更多的人组成“团体”形成“小组织”去带动更多人学习人群,这样更有利于班级的学习氛围的形成。

这样的设置,我认为至少有以下几个好处:

1.淡化了“干部”身份,人人都是干部表中的成员。

2.保证了班级好学学生的时间,同时潜移默化着其他学生的学习自控性。

3.培养了“部分有影响力”学生的正气,真正实践了素质教育,育人为本的理念。

4.促进了各学科活动间的竞争,学习氛围浓厚。

5.集体感强,班级凝聚力大,学生荣誉感高。

班干部岗位的设置其背后是班级管理理念的体现,是班主任个人教育哲学的体现。

经过积极地尝试,事实证明,在这种改革下,笔者所带的班级自治能力大为提高、自主管理氛围相浓厚,学生综合能力得到实实在在的锻炼,班级成绩更是一枝独秀。

总结近十年班主任工作,笔者认为,班主任除了要有“爱心”、“耐心”等各种“心”,有“笑容”、“宽容”等各种“容”,有“博爱”、“关爱”等各“爱”之外,更得把工作的视角放近一点,放小一点,多研究研究班级的每一面墙,每一块砖,每一条标语,每一句口号,每一张张贴物背后所潜在的教育意义,可能在这些平常事物之中,不经意间就对班级教育起到莫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邰江波.班级岗位轮换制——走向民主与公正的起点[J].中国教师,2007.2-45.

[2]李晓文.学生自我发展之心理学探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2-142.

[3]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M]. 漓江出版社,2008-4.

猜你喜欢
岗位设置班干部传统
竞选班干部
科研单位管理岗位优化设置研究
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存在的问题
少年力斗传统
浅谈医院岗位设置与聘后管理工作
竞选班干部
高校教师岗位设置和分类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班干部的烦恼
清明节的传统
选班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