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磊
【摘要】劳动是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通过劳动课的教学提高学生劳动素质是我们十分关注的的问题。笔者认为,密切联系实际,突出趣味性和强化实践性是提高劳动课教学质量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趣味性 实践性 劳动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131-01
一 、突出趣味性
“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任何一位优秀的教师都注意使用恰当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愉快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具体策略有以下几种:
1. 故事导入。如教《做小风车》老师简要讲述牛顿做小风车的故事:“牛顿小时候看见村边一架风车吱吱转动,就认真观察。自己动手制作了一架小风车。”正是由于牛顿从小勤动手多动脑,后来才成为举世闻名的大科学家,同学们想不想像牛顿那样亲自动手制作一架小风车?这样一来,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并参与到小风车的制作中来。
2. 演示实物。如教《制作简易立体纸雕》,教师一上课就拿出课前精心制作的纸塔、纸狐狸等,使学生对制作产生浓厚的兴趣.
3. 电化教学。如教《剪贴熊猫》,放映熊猫录像,学生观赏到可爱的熊猫,教师再引导观察熊猫皮毛只有黑白两种颜色,为下面的剪贴工作做了很好的引导。
4. 竞赛活动。在学生初步掌握操作方法以后,利用儿童的好胜心,组织一定形式的制作竞赛活动,让学生在充满兴趣的活动中巩固所学,形成技能。例如:教学《折纸花》一课,在同学们掌握扎花的方法以后,可分组进行扎花比赛,插在花瓶里,看哪一组同学做的又快又漂亮,同学们听到老师一声令下,个个跃跃欲试,争先恐后,学习气氛空前高涨。在紧张的比赛后,师生共同评议,选出优胜者,发奖表扬,并鼓励全班同学相互学习,共同创新。
5. 留有悬念。如在学会简单的扎纸花后,老师适时留有悬念: “同学们想不想再用这种方法扎一个漂亮的彩灯呢?”这样学生心存于兴,为下节课《扎彩灯》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感到老师在引导他们做游戏,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在“玩中学、在玩中做,”自然兴趣盎然。需要注意的是,引起兴趣不是目的,要注意适时转移到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形成上,实现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既能培养学生对劳动的兴趣,又使学生学到一定的劳动知识和技能。
二、强化实践性
劳动实践是进行劳动教育的基础,劳动教育应以劳动实践为主,要让学生适当进行自我服务劳动、家庭劳动、公益劳动和简单的生产劳动。
1.课堂操作。既在课堂内教师的示范指导下动手操作,初步形成技能。如《学习炉具的使用》,对于燃气炉具的开关使用,虽然不很复杂。但因为程序本身的顺序性较强,加之部分同学怀有恐惧心理,所以在讲解示范后,多找几位同学上台操作,把最胆小的一位同学也请上来,操作完成之后,这位学生脸上露出成功的喜悦,班里响起一片欢呼。
2.课外活动。即把课内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实践之中反复练习、巩固和提高。如在放麦假前,教给高年级同学收割的正确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并要求开学后汇报自己的劳动成绩。这样他们在麦假期间很主动地参与到农忙中,既发展了劳动技能,又培养了热爱劳动的思想感情。还可以成立一些兴趣小组,进行科技制作和科学小试验等,培养劳动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发展他们的创造才能。
3.家庭实践。小学劳动课本中有些家务劳动和自我劳动项目在校内是无法实践的,如“蒸馒头”、“洗刷餐具”、“炒菜”等等。教师在课堂讲清楚知识要点,做完示范后,布置学生回家实践。由于这类实践是在家庭中完成的,教师不能亲眼目睹,可采用家长与教师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具体方法是:①定期召开家长会,广泛宣传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取得家长的支持与配合。②建立《家庭劳动情况记录册》,由家长填写,教师通过家长签字及时了解学生的家庭劳动情况。③利用书信、电话、家访的形式进行劳动调查,及时得到反馈信息。④开展“我学会了做x x x,汇报活动”,来检查评价学生的实际操作情况。这样,通过家庭实践,使学生学会了知识,掌握了劳动技能。不难看出,学生在劳动实践中,不但学到了知识,形成了技能,同时也增强了意志品质,发展了创造才能,培养了热爱劳动的精神,促进了身心的健康发展,真正实现了“寓思想教育于劳动实践之中”,实践性与教育性和谐统一。
实践证明,劳动教学要密切联系现实生活,突出灵活性,注意避免随意性;突出趣味性,注意与知识性相统一;突出实践性,注意与教育性相统一,把劳动课上得扎扎实实,生动活泼。让小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劳动实践中,学习劳动知识,形成劳动技能,逐步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