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会+”加出民意账

2016-12-09 03:24民生周刊郑旭
民生周刊 2016年29期
关键词:湄潭县湄潭民生

□ 《民生周刊》记者 郑旭

“群众会+”加出民意账

□ 《民生周刊》记者 郑旭

“群众会+”实际上是群众会在湄潭本土长期实践的结果,根本目的是联系、依靠广大群众,实现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最终走向共同富裕。

溯源贵州省湄潭县“群众会+”模式,该县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谢虎是《民生周刊》拟定的采访对象之一。然而让记者颇感意外的是,谢虎并没有把受访地点选择在他的办公室进行,而是将记者径直带到了一个距县城30多公里以外、名叫两路口的村落。

“来了啊,谢书记!”就在谢虎刚刚接近村口时,两位本村村民挥手向他打着招呼;谢虎微笑着走到村民跟前,进行了片刻交流。

谢虎向《民生周刊》记者坦言,如果放在过去,两路村的村民们不仅对县里来的领导视而不见,就连每日低头不见抬头见的本村干部也是冷眼相对,干群关系“窥一斑而知全豹”。

蜕变,往往是通过方法与角度的转化来完成的。2003年两路村村支两委班子改选之后,新任村党支部书记坚持村里有事、遇事、做事多开群众会,通过开会想办法、达共识、处感情、促团结,并以此为载体有组织、有重点、分层次积极稳妥推进全村各方面协商。十多年下来,通过800余场群众会,这个村干群关系不再紧张了,社会治安不再混乱了,村民盼发展、盼致富、盼和谐的愿景也快步实现了,从前可遇而不可求的县、市、省甚至国家级的荣誉殊荣也都纷至沓来了。

2015年,湄潭县在总结两路口村以群众会为载体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基础上,首次提出了“群众会+”农村社区社会治理新模式,并在全县予以推广。

事实上,“群众会+”通过开展宣传教育、引导集中诉求、加快推动发展、实施阳光村务、完善制度建设、加强自我管理、重塑淳朴民风这七种“加法”的综合运用,在继两路口村之后,湄潭县又涌现出了岩坪、红坪、龙凤、金花等“群众会+”典型村。而随着这种新模式持续、深入、有序的推广,一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画卷正在湄潭干群手中描绘。

“群众会+”让两路口村由乱到治

两路口村位于湄潭县县城北部,隶属于该县复兴镇,拥有9个村民组,人口3400余人。

谢虎告诉《民生周刊》记者,作为“群众会+”的发源地,2003年以前该村还是一个村民年均纯收入不足600元的省级一类贫困村。

持久的贫困给两路口村带来诸多负效应:民风不正、民情不纯、民怨很大、干群关系极度紧张。回想彼时,几位60后村民还记得,“在温饱都成问题的现状下,大家都不思进取,村容村貌也差得很。”

物质和精神的双贫困也直接导致了这个村的治安混乱。上述村民向《民生周刊》记者透露,“当时村里偷鸡摸狗、打架扯皮、吵嘴骂街的现象天天都有。”不仅如此,“一些反党反社会的歪门邪道也乘虚而入。”而最让人惴惴不安的是,“有村民在威逼利诱下,走上了外出贩毒吸毒之路。”

“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村子强不强,要看领头羊。”当透过报纸、杂志、电视看见全国大多数农村已经进入发展快车道时,两路口村的村民们盼望发展的意识在觉醒的同时也变得越发强烈。于是,希望的目光被集聚在时任村支两委班子成员身上。然而,一场集体式“腐败”如同一块冰冷的礁石,在与村民谋求发展的愿景发生碰撞之后,一颗颗澎湃之心被彻底击碎。

“2002年这个村的两位干部因挪用公款相继落马,这当中只有村委会副主任唐书浪没有涉案。”谢虎说。

2003年,载着一地的心灵碎片和一堆经济债务的背景下,两路口村启动了换届选举模式。这一年,复兴镇通过招考村党支部书记、海选村委会班子、下派国家干部等措施,旨在选优配强村支两委班子,最终唐书浪当选为两路口村党支部书记。

天降大任,兽医出身的唐书浪说他上任之初没有豪言壮志般宣讲,而是静下心来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

在他看来,村民的信任是村务工作开展的基础,是汲取和获得村集体智慧源泉、村集体经济发展动力的关键。

他认为,取得信任的路径不是口头说说、表面做做那么简单,“而是必须要走联系村民、相信村民、依靠村民、教育引导村民的群众路线。”

贵州省湄潭县两路口村辣椒基地。

“群众会”不搞形式主义

尽管思路已经明确,但该如何迈出“联系村民”这一取得两路口村村民信任、带领全体村民共同富裕的第一步呢?在几个不眠之夜后,唐书浪决定带领全新的村支两委班子成员,去给村民开群众会。

“刚开始我们都觉得唐支书他们是在搞形式(主义),所以去参加群众会的人不多,次数也很少。后来发现他们讲的不是大道理,而是村民身边的事和我们想知道的、想学的内容。时间长了,我们就愿意参加了。”有受访村民向《民生周刊》记者回忆说。

事实上,正是由于唐书浪一班人等把村民不感兴趣的大话题切分为村民的身边人、身边事、生产生活常识等十分接地气的小话题,让起初遇冷的群众会开成了村民并不陌生且都愿意参与的“吹牛会”“摆龙门阵会”,加之没有“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群众会这种足以达到有效“联系村民”效果的工作方法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就在两路口村固定下来。

在唐书浪看来,新事物要想壮大,不仅要生根还要让其发芽、开花,结出饱满的果实。于是,他和班子成员以群众会为载体,给村民宣讲党的路线方针,传导教育与发家脱贫致富关系,讲法律常识、讲居家安全、讲违法成本。这一过程中,村干部拿不准、讲不好、理不透的,唐书浪就进城把各领域的专家请到村里来讲。

现在的两路口村,无论老幼都会明白“跟着党走不吃亏”,“孩子读完初中可以脱贫,读完高中可以致富,读完大学可以奔小康”,“谁家放火烧山,谁家摊上大事;谁家房子着火,谁家倾家荡产”。

事实上,最让唐书浪感觉到聊以慰藉的是,正是由于不间断地召开群众会,才间接促成了两路口村村民集中诉求制度的建立和不断完善。

唐书浪解释说:“集中诉求是通过村民提议—两委商议—代表表决决议的形式进行的。在这种制度设计下,能够引导村民集中述说自己或村集体的事,村干部和村民代表也可以集中听取村民‘想帮助’‘该知道’的事,回复村民‘想知道’‘该知道’的事。村民也会按照制度设计集中审议村支两委工作计划、工作报告,集中评议村干部述职述廉情况,集中讨论事务、决策村务等。直白地说,这种制度的根本目的是让村民事有地方说、理由地方讲、困有组织帮、惑有政府解,变民意、村务的‘肠梗阻’为直通车,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群众会+”是湄潭乡村蜕变的法宝

《民生周刊》记者在两路口村的采访中了解到,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在两路口村被打通以后,近几年这里的民智开始集中涌现。根据村民的建言献策,该村确立了以产业为支撑、“四在农家·美丽乡村”为载体、村庄环境整治为重点、黔北民居新村为标志的新农村建设思路,以及“山上种茶、圈里喂猪、田中养鱼”的产业发展思路。

发展思路确定后,两路口村仍坚持召开各种形式的群众会,充分宣传和组织引导村民,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目前,全村以茶园、水果、蔬菜、水产为主的生态农业已见规模效益;通过完成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村民的年均纯收入去年已经接近万元;一大批民生公益设施也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只要天气条件准许,村里无论老幼,也会像城里人一样迎着夕阳跳上一曲广场舞。

贵州省湄潭县两路口村充分发扬民主精神。

作为湄潭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谢虎在受访时认为,两路口村的蜕变得益于群众会的有效组织和扎实开展,而作为“群众会+”的发源地,两路口村的模式如同法宝一样,不断被湄潭县其他兄弟乡村复制。

谢虎介绍说,通过“群众会”,黄家坝街道的岩坪村曾在2013年打赢了一场整村易地脱贫搬迁攻坚战,村干部仅用半天时间就完了1115户村民搬迁安置协议的签订工作。

不仅如此,兴隆镇的红坪村拥有一个创业园,建设之初那里的群众误解颇多,通过反复组织召开群众会,争取村民的理解和支持,目前该村已经形成了园区与村庄共建、管委会与村委会共治、企业红利与村民共享的和谐共生局面。

除此之外,还有兴隆镇的龙凤村、湄江街道的金花村,前者由于群众会开得及时有效,让茶农意识到要严守茶叶质量安全这条底线,引导茶农致力于茶旅一体化发展;而后者通过群众会听取民意,聚集民力,走出了一条群众主体、改革主推、茶旅主业发展新思路。目前由该村自主打造的“七彩部落”茶旅景区已经成为湄潭当地新兴的旅游景点。

在谈及湄潭县为何要在全县推广“群众会+”这一农村社区社会治理新模式时,谢虎认为,村庄无论大小都有一本民意账,群众会让这本账算得公开透明、算得心服口服。而“群众会+”的7种加法,实际上是群众会在湄潭本土长期实践的结果,是一种方法论。“重组也好、叠加也罢,根本目的是联系、依靠广大群众,实现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最终走向共同富裕。”

谢虎相信,随着我国东西部差距不断缩小,“群众会+”会在原有方法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到那时湄潭的乡村一定会以更加崭新的面貌迎接八方来客。

猜你喜欢
湄潭县湄潭民生
湄潭县开展2021年“开学季·关爱行”助学活动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湄潭茶园
湄潭县茶叶产量与气候关系
鉴赏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贵州湄潭:建管护运 四好通途 致富农村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
湄潭县降水突变特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