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亚都+杨登盛
摘 要:人民政协的理论和实践是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主义政党理论和统一战线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与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一道探索、创造的伟大成果。作为中国独有的政治现象,人民政协协商民主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之一,本文将探析加强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现实意义
作为中国独有的政治现象,人民政协协商民主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之一,是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集中体现,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当中担负着重要职责。
一、拓展了公民有序参与政治的空间
人民政协全称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中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借由包容性政治的特点,政治共同体内不同利益主体都能够通过合法、有效的途径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和愿望心声,为增进公共利益和公共福祉的决策科学化、合理化建言献策。特别是我国当前正处于各种利益结构深刻变革的社会转型期,社会多元化趋势日渐清晰,这就要求我们的治理体系、治理能力适时创新,能够给予不同的利益团体和组织机构表达诉求的有效渠道,创造一个能最大程度的容纳各种利益诉求的公共空间。人民政协通过更大程度的吸纳社会各个阶层的杰出人士,不断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为公民参与政治生活、表达合理诉求提供一个更通畅的制度平台。这将是独具中国精神和魅力的“人是政治动物”的生动演绎。
二、培育公民的社会责任和公共理性
要培育公民的社会责任和公共理性无疑一方面要养成民众对公共事务的热衷,提升参与主体自身的素质和修养。作为参与主体来说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一是理性。人民政协协商会议为这些协商民主的主体提供有效的平台使其进行民主协商、商谈、建言献策,最终在尊重各个主体所代表的社会阶层原有差异的基础上达成最大程度的共识;二是公平。每个主体都可以自由不受限制的提出自己所代表的民主党派、社会团体和阶层合理的意见和观点;三是责任和担当。
三、约束和监督公家公权力的运行
我们在警醒权力滥用滋生腐败的同时也应该看到民主的实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任何一种民主形式都不可能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我们在实践中应该结合自己的国情运用和发展适合自己的民主制度和民主原则。人民政协作为中国式协商民主的重要制度载体和承担形式,其中一项重要的职能就是民主监督,它不具有法律的约束力和纪律的强制性,其意义和作用往往不容易被人们所理解,在实际生活中也往往被一些领导人和工作部门所忽视。
四、增强政治合法性和政府公信力
当代中国是一个利益多元、格局多样、各种思潮和价值相互交融和冲撞的大时代,社会、政治、价值种种多元化是一把双刃剑,在激发社会活力的同时如果引导不当就会造成各个社会阶层的对立和分裂,扰乱社会秩序,影响国家发展大局。因此,如何更有效的取得政府施政的合法性和正当性就显得尤为重要。人民政协协商民主恰好顺应这一广泛诉求,让不同的阶层、不同的社会团体在有序、严谨的体制框架内发声、表达自己的诉求和利益需求,为国家大政方政提供自下而上的合理依据和合法证明,最大程度的凝聚共识,推动中国政治生态朝着良性、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政府公信力程度实际上是公众对政府履行其职责情况的评价。政府失去公信力就会陷入塔西佗陷阱。推动人民政协的协商民主在克服塔西拓陷阱上可谓大有作为。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主体拥有广泛的代表性和专业性等特征,坚持和而不同,蕴含着合作、参与、协商、包容的精神内涵,在民主、和谐、宽松、活跃的政治氛围中展开协商讨论,将各个方面最真实、恳切的建议和意见如实反映,争取最大程度的公约数。
五、有利于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宽松的政治环境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势必触动原有的利益格局,社会不同利益主体随之产生,利益多元化的格局逐步成型。不同的利益主体必然有不同的利益诉求,不同的利益诉求势必带来权利意识,权利意识必然导致政治诉求。由于中国目前正处在体制转换、结构调整和社会变革过程中,也是各种政治和社会问题的易发多发期,如何正确化解矛盾、缓和冲突继而维持政治稳定便成为摆在执政党面前的难题和考验。化解矛盾冲突,维持国家稳定离不开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实践。面对新形势、新问题,健全和完善协商民主的利益表达机制,让各方利益代表者在同一政治共同体内,依据规则,本着合作、协商、参与、包容的精神,通过彼此间利益的让渡求取最大公约数,缓和冲突、解决分歧、化解矛盾,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参考文献:
[1]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M].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2]余培源.人民政协体现中国特色的包容性政治[J].中国政协理论研究 2012年02期.
[3]郑万通.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和人民政协功能研究[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年12月第6期.
青年时代2016年2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