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阎连科之一:色彩

2016-12-08 14:52陈广通
青年时代 2016年28期

陈广通

摘 要:艺术需要感觉,没有感觉就没有艺术,感觉是一切艺术的基础,当然也是文学创作的基础。阎连科一贯主张他的“神实主义”,他对于世界的认识和理解是从他对于表象世界的感觉出发的,他的文学世界是他所感觉到的世界,而不是用某种概念规范化了的世界。不论是声、光、色还是叙述语言组织本身都饱含了他对现实的独特体味。笔者将阎连科的“感觉”分为三部分论述,本文是其一,关于视觉的色彩。

关键词:阎连科;感觉;色彩

在阎连科的小说中不同顔色暗示着不同的情感与心绪,甚至有着性格和命运的暗示。一般来说红色是昂扬兴奋、热烈奔放的情绪的象征,《坚硬如水》里那个富有高昂“革命”激情与热烈爱情追求的女主角的名字就叫红梅;黄色让人迷茫,特别是土黄色。《情感狱》里的连科进城到工厂做员工本来是一件好事情,是一个可以让他走出农村摆脱贫苦生活的机会。本来他是怀着充满希望的心情上路的,但是路遇暴雨,那席卷一切的“黄色的旋风”给他的未来抹上浓浓的阴影。黄色也是不洁的顔色,为了让连科到城里做工人,他的父亲甘心被批斗。“父亲”并无劣迹却硬要无中生有,得知连科进城无望他没有心思再配合那些无聊审讯,只是“站在桌上,就像插在土塬上的一段干枯树枝,只随着黄风晃动,却晃不出什么声音来”。被人踢倒再爬起来后,脸上就有了“土塬的碎土和屈辱的顔色”。

如果只是用各种顔色作为情感、命运的暗示也不算出奇,阎连科的突出之处是他能赋予这些顔色以动势,这样就使顔色的内蕴更加饱满、深沉、具体。他的作品里常常出现这样的句子:“渐红的太阳”、“天空蓝的顔色一块块掉下来”、“树在那暗影中黑得如一条条墨汁的流液”……这种流动的色彩使作品有了灵气,从而避免单调。《丁庄梦》里的丁香林本来是一个接近死亡的人,然而一唱起坠子他那泛着死色和青光的脸就“忽然红润了,由浅到深的红润了”,这种“红润”不是一下子很突兀地升上来,而是逐渐加深,可见拉弦唱古给他带来的惬意、愉悦和满足。《情感狱》第五章第十八节,连科在夕阳中体味着走向新生活的激动。十八节以夕阳出现开始,到十九节夕阳褪尽,在这个过程中天空的顔色从“粉淡”、“血红”到“淡溥”、“褪尽”数度变换,包容着连科即将进城时的心理过程。但是可不可以也把它看作是命运无常的暗示呢?他最终还是被退回原籍了。

在阎连科的小说中顔色可谓是精彩纷呈,然而还不止如此,他常常把光与色搭配起来使用,使人物内心的表现更趋精到。《情感狱》中,为了让“我”进城做工人,二姐被迫要嫁给一个有着小儿麻痹症的男人。大家在一起商量的那个夜里“昏色的灯光,在屋里映出一池浑水的波纹”。嫁与不嫁是摆在一家人面前的一个艰难的选择,内心的波动可想而知。然而作者并没有直言解说,他只是让大家都在那“浑水中坐着不动”,让“昏色的灯光”来暗示。“灯光在二姐脸上映出了秋后的土塬那种平淡光洁的顔色”,这是二姐面对苦难时的平淡。纵观全书,二姐似乎在与我争执上高中的事情后突然长大了,她遇着任何事情都很冷静,而且貌似心很宽。她学会了担当,好像任何困难都压不垮她,她的内心已然十分坚强,可是“那顔色的后面,就是一个新临的冬季”。以后的日子足够她熬的了。二姐出嫁那日的场面、心情也是通过光与色的配合来表现,她脸上“木呆呆的硬光”是绝决、是坚强,也是对于自己未来人生的麻木与释然,在“把土色的日光炸成金色的碎片在地面一闪一闪”的鞭炮的噼啪声里,我们送走了二姐充满苦难的少女时代。

通感手法的运用使阎连科作品中的光与色有了具体的质感。《日光流年》中的蓝四十为了筹集给司马蓝做手术的费用,决定到城里做人肉生意,临走面对着给她送行的村人们时,她“没有忘记努力镇静着自己,轻声细语如雨丝样问一句‘都闲了?的话,这样一问,她脸上的羞愧热红,便霞光样层层剥落下来,反把村人的心都映出了光色”。人肉生意就是去做妓女,虽然是为了给心上人延长寿命,但蓝四十的心里还是感到了羞耻。这种羞耻又难对外人道出,所以幻为霞光层层剥落。然而这毕竟是付出,是为了急人之难、救人之命,所以又有了让人崇敬的光荣,也就“把村人的心都映出了光色”。《风雅颂》里玲珍去送“我”上学的当时还是一个姑娘,有着女孩儿特有的羞涩,在客宿的旅馆里“我”忍不住触碰她的身体,“她便本能地朝后弹一下,猛地身子一歪站起来,推开我,咬着自己的嘴唇不说话,脸上大块大块的涨红朝着地下飘飘旋旋地落”。这落下地的“涨红”里面包含的信息十分丰富,不仅有小女孩的羞赧,更有她对于恋人的怨艾、责怪,却也有些许的期翼与向往。可是这些情绪都是沉重的,当“我”离开后,一切都会变得不可预料,那么这一夜的行止就甚需思量了。以上两个例子里,色彩有了重量,里面包含的人物内心的矛盾与纠结好像一件实物压在读者胸口,让人感觉沉甸甸。

作为一个“神实主义”者,阎连科有着丰富的想象力、感觉力。感觉的敏锐细微使他具有了强大的“心理印象力”,并且能通过对通感这一手法的纯熟运用将内心印象外化,使得作品中的色彩不再单调。而是多姿斑斓、丰富灵动、深邃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