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刚
摘要:党的十八大作出了“四化”同步发展的战略部署,并把“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摆到了重要位置上。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是构建新型城乡关系、促进产业结构、加快经济社会转型的现实需要,也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关键所在。如何实现两者的协调发展,这将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理论研究和工作实践的重点。
关键词:城镇化;视野;现代农业发展
党的十八大作出了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四化”同步发展的新的重要部署。滨州市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决策部署,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上迈出了可喜步伐,但是农业现代化仍然滞后于工业化、城镇化,突出表现是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较大,“三农”短板现象仍然明显,已成为制约滨州市“四化”同步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着眼全省、全国的大背景,研究滨州市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问题,对引导农民向城镇转移聚集,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推进城乡一体发展、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同时,研究滨州市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问题,既可以破解滨州市自身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可以为全国类似地区提供经验借鉴。
一、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意义
(一)“两化”协调发展是构建新型城乡关系的需要
我们党在不同历史阶段制定了符合我国国情的现代化战略目标,有力推动了国家现代化进程。但是一个时期以来,由于发展策略的侧重,对农业现代化建设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城镇化明显快于农业现代化进程,带来了严重的“农村空心化”、“半城镇化”等问题。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3.73%,其中2.45亿流动人口被列为城镇人口,贡献了18个点的城镇化率。实际上,这些流动人口离乡但未真正进城。这些人在城镇工作,但是享受不到市民一样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特别是住房保障,过着候鸟式的迁徙生活。因为难以真正在城市立足,所以还保留农村户口与土地,而又长期离开农村、脱离农业,出现了部分宅基闲置、房屋失修、耕地抛荒的现象。农村则形成了一个以妇女、儿童和老人为主体的庞大留守群体,出现了妇女儿童被侵害、老人无人照料等一系列社会问题。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有赖于高质量的、真正的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协调发展,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各得其所、各就其位。
(二)“两化”协调发展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过程,即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转移的过程。劳动力作为一项重要的生产要素,之所以由农业部门向非农产业部门转移,主要是因为产业间劳动生产率存在差距, 2012年中科院发布的《中国现代化报告》指出: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仅约为工业劳动生产率的1/10,农业与非农产业生产效率存在着较大差距,说明促使劳动力流动的因素仍然存在。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协调发展,有助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出,解决城镇劳动力短缺问题。同时,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将有助于促进务农人员收入水平的提高,使农业与非农产业间收入差距缩小,农业和非农产业间相互争夺劳动力将推动劳动力价格持续上涨,从而逐步形成产业升级的倒逼机制。在产业升级过程中,劳动力结构会不断持续调整,为进一步深化分工、发展新兴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可能。
(三)“两化”协调发展是加快经济社会转型的需要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转型期,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农业现代化已成为不容回避的问题。只有实现了农业现代化,才能解放出更多的农村劳动力,真正实现城镇化。而要想实现农业现代化,就必须加快推进农村土地的规模化流转、产业化经营和现代化发展。农业现代化有利于提高农业的规模化水平和抗风险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农业现代化可使更多人进入城市,享受城市文明所带来的各项实惠和优惠,为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与此同时,仍然留在农村的少数人口,可以通过农业生产关系的再变革和农业生产方式的再创新,以农业工人的身份继续从事生产,不但会有较高的收入,也可以享有完善的社会保障,实现在农村享受到与城市一样的高品质生活。总之,只有实现了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才能真正加快经济社会化转型。
二、新型城镇化视角下,滨州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结构不合理。种植业比重偏高,其他业态相对薄弱。2014年,滨州市畜牧、林果业、水产业实现产值为44.76亿元、4.57亿元、25.83亿元,分别占农业总产值的20.21%、2.06%和11.67%,种植业产值135.71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61.3%。从种植业内部看,粮食面积比例仍然过大,2014年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67%,农民收入中来自种植业的占一半左右。
(二)产业化层次低。据统计,至2015年中,全市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372家,但销售收入过亿元的只有魏桥集团、西王集团等不足十家,而烟台市靠规模化放大产业优势,全市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龙头企业就达到108家。农业龙头企业规模小、档次低,直接影响到农产品的深加工率和商品的提高,农业产业的环节少、链条短、附加值低,农业经济效益得不到应有提高。
(三)缺乏科技信息支撑。据统计,滨州市农村劳动力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4.1%,初中毕业的占39.4%,农民总体文化素质明显偏低。从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来说,科技队伍建设也明显滞后,高级职称仅有15人,中级职称125人,而无职称的占到43.5%,且人员少、不稳定,加之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低,导致接受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应用能力不强,影响了产业结构调整的进展。同时,市场信息和社会化服务也相对滞后。
三、新型城镇化视角下,滨州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调整城镇化布局,发挥城市的聚集效用
1.建设完善的城镇体系
根据山东省“一群、一带、双核六区”的省域城镇化布局,滨州市处在东滨城镇密集区和济淄泰莱德聊城镇密集区。为适应新的要求,滨州市首先应进一步优化完善市中心城区、县城、小城镇、农村新型社区“四层级”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及各类专项规划,着力构建“一心、两极、三轴、网络化”的城镇空间布局,即:滨城区、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区组成市中心城区,邹平县和北海经济开发区为两极,滨城区—惠民县组成对接济南、东营的横向发展轴,北海经济开发区—沾化区—滨城区—博兴县、北海经济开发区—无棣县—阳信县—惠民县—邹平县组成两条纵向发展轴,以各具特色的小城市和新型社区为节点的一体化、网络化的空间形态。其次,在工作推进中,要突出本地城镇化、县域城镇化,做大做强中心城区。立足滨州市小城镇数量多、规模小的实际情况,从区域整体发展的要求出发,突破镇、乡、村现有行政区域框架,实行突出重点的非均衡优先发展战略,鼓励按照合理的经济布局,积极稳妥推进行政区划调整,加大乡镇合并力度,将人口较少、经济欠发达、发展动力不足的乡镇,就近合并到省、市级示范镇或周边经济强镇。对12个全国重点镇、10个省级示范镇和7个市级示范镇进行重点打造。
2.增强城镇的辐射能力
为了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缩小与城镇地区的差距,最终实现城乡产业融合。滨州市应坚持差异化原则,因地制宜,集中有限要素集约投放,走“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的特色发展之路,提升城镇功能,提高城镇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辐射和带动作用,密切城乡联系,促进城镇与区域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要突出抓好特色园区、主导产业、龙头企业三大载体,培育一批集中度高、关联性强、技术先进的产业集群。中心城区要坚持产业结构升级与城市功能优化相结合,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县区以各类开发区和产业园区为重点,将产业功能、城市功能、生态功能融为一体,由推动单一产业功能向综合功能转型,加强与县城各类设施的共建共享,加快完善各类开发区和产业园区的道路、供水、供电、通讯、网络等市政综合配套,构筑产城融合发展格局;乡镇要立足实际,分类指导、差异定位,培植特色产业。
(二)调整农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1.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完善农业产业政策,搞好产业规划,推动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强农惠农政策框架体系,加大“三农”投入力度。要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支持,将农业基础建设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健全专项资金管理机制,确保投入产出效益;健全农业生产经营社会保障政策体系,降低农业产业经营风险;健全完善农业产业化政策扶持体系,在财政、税收、用地、用电等方面制定扶持政策;建立健全与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相适应的生产经营体系,加快土地流转进程,促进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强化农业科技体制机制创新,建立与滨州市情相适应的农业生产经营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加大科技投入,着力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培育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从滨州市的情况看,应巩固提高棉花加工,拓宽深化粮油加工,重点发展果蔬渔棉加工,集中抓好魏桥棉纺织、西王集团、裕华集团、鸿安集团等产业龙头建设,引导它们加快技术改造和产品创新,不断壮大规模,增强带动功能。
2.以工业化观念引领农业现代化
要坚持用现代工业理念指导发展现代农业,用工业生产方式组织农业生产经营,把市场、质量、标准化、品牌等现代工业理念贯穿农业生产与经营的全过程,以新型工业化带动和提升农业现代化。积极探索工业、农业、服务业高度融合的现代新型产业发展路径,把农业生产、销售、市场运营、产品消费服务融为一体,改造提升传统农业、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一是建立农业专业产业聚集区。按照工业化的理念,以优势、特色、合作为基础,建立一县一品或多县一品的农业专业产业聚集区,实现生产专业化、农民职业化、区域品牌化、效益效率的高效化,如,沾化冬枣、阳信肉牛等。二是推动农业生产品种和生产型态多样化。运用科技和结构调整两个手段,建立并完善现代农业的生产体系,突出发展林果、牧草、渔业、蔬菜和棉纺等特色产业,以生产品种、生产型态的多样性来降低生产的风险,增强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三是总结制定农业各专业各品种的生产标准和质量安全标准,建立完善的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并严格标准应用、管理和质量监测,全面树立安全优质的滨州农产品形象。
3.完善农业信息技术支持
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的深度融合,强化农业生产经营领域的信息技术集成应用,以信息化推动农业现代化。要完善农业信息化政策、法规建设,为农业信息化提供政策制度保障;加强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强力推进农业基础设施、装备与信息技术的全面融合;推进农业电子政务建设,不断提升农业行政管理信息化应用水平;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打造农业科技创新信息化平台,构建现代农业科研信息体系;完善农业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强化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推进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流通、消费中的应用,提升农业生产的经营网络化水平;不断完善培训机制、创新培训方式,科学合理设置培训内容,加强对农民的信息技术培训。
(三)协调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提高经济发展水平
1.改革户籍制度,促进农业人口向非农人口转移
2015年的中央政府工作报告和国务院批转的《关于2015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意见》均提出“抓紧实施户籍制度改革”,公安部也排出了户籍改革时间表。从山东省政府印发《关于贯彻国发[2014]25号文件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鲁政发【2014】18号,以下简称《意见》)的内容看,山东省在县域突破和市域放开上力度很大,滨州市应该抓住机遇,走在前列,把吸纳和安置外来迁移人口作为户籍制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实行宽松的户籍迁移政策,对于镇、县、中心城区采取不同的落户政策,使得不同规模的城镇可以同步发展。
2.改革土地制度,加强土地流转
要进一步推进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健全土地流转的有形市场和网络市场,健全相关法规建设,切实维护参与土地流转各方权益;加大土地流转政策扶持力度,设立土地流转专项扶持资金,调动社会各方参与流转土地的积极性。稳妥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鼓励农村合村并点,开展村庄改造和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将挖潜节余指标调剂到城镇使用,实现城乡土地要素有序流动。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启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开展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宅基地)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房屋所有权等确权登记发证工作。研究制定与户籍制度改革相配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经济收益分配权的占有、使用、收益、继承和流转等制度,增强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积极性,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3.建立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促进资金的双向流动
城镇化建设资金需求大、期限长,社会外部效益强但商业效益不高,现代农业的发展同城镇化一样需要金融的支持。滨州市需要以改革创新思维,推动建立市场化、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推动形成财政资金引导、政策性金融支持、社会资本广泛参与的多元化融资模式,以此促进资金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双向流动。
针对城镇化:一是要统筹安排城镇化建设专项资金,重点支持新型城镇化规划编制、示范镇和农村新型社区规划编制,加大对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的支持,对全国重点镇、省市级示范镇给予重点扶持。二是要合理确定各级政府公共服务事权和支出责任,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办法,探索实行财政转移支付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政策。三是要健全城市建设投融资机制,通过发行债券、资产证券化、PPP等方式拓宽融资渠道。四是要发挥政策性金融机构在城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引导商业金融机构加强信贷支持。五是要理顺市政公用产品和服务价格形成机制,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
针对农业现代化:首先,运用合作社或信用村小额贷款政策,解决生产经营资金不足问题;其次,成立由政府支持的“三农”信贷担保公司,获得银行支持,解决合作组织发展的资金问题;第三,争取政策支持,允许有实力的合作经济组织建立内部银行,开展内部封闭信贷。最后,运用现代金融手段,以合作经济组织的收益和流量为基础,打造金融产品,用收益信贷或风险投资,做大做强农业产业。
此外,滨州市应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农业转移人口社会保障力度。要努力扩大城镇就业,鼓励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中小企业,从资金、信贷、市场等方面给予倾斜,为进城务工人员提供公平的就业环境和更多的就业岗位;着力发展农村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提升劳动者素质;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参加社会保险全覆盖,鼓励农业转移人口中的灵活就业人员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完善城乡一体的居民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避免出现农民“进了城,留不下”等问题。
[参考文献]
[1]胥和生:《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三个同步发展》,《上海城市发展》2013年04期。
[2]叶立生:《关于淮安新型城镇化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思考》,《改革与开放》2014年01期。
[3]杨艳:《新时期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实现城乡一体化》,《消费导刊》2014年04期。
[4]钱津:《农业现代化是工业化城镇化的必要条件》2010年12期。
[5]刘玉:《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城市发展研究》2007年14期。
[6]钱亚仙:《农村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1年03期。
(作者单位:中共滨州市委党校, 山东 滨州 256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