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使用——满足”理论的微信研究

2016-12-08 00:26沈敏善
现代营销·学苑版 2016年9期
关键词:工具社交微信

沈敏善

摘要:微信作为一种植根于手机随媒体的即时通讯工具,日益密切地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交织在一起,并在不同层面满足着用户的价值需求:在工具使用领域满足了用户信息沟通、资讯获取和娱乐消遣的价值追求;在社会心理层面,满足了用户聚群抱团、安全社交和炫耀窥视的主体心理;在虚拟社交方面,满足了用户社交建立、发起和反馈的人际交往需求。

关键词:微信;“工具——使用”满足;“心理——情感”满足;“社交——参与表达”

Research on We-Chat based on the theory of “Uses and Gratifications”

Abstract: We-Chat as a kind of instant messaging tools based on mobile phone is intertwined into peoples daily life closely and meets the needs of users at the different levels. We-Chat is used for communication, seeking information and entertainment values, used for the users cluster, social security and show-peep in social psychology, used for social establishment, initiated and feedback in interpersonal .

Keywords: We-Chat; "tools - using" appeasing; "psychological - emotion" appeasing; "social - participating and expression" appeasing

20世纪70年代,美国传播学者卡茨(Katz)提出了使用与满足(Uses and Gratifications,简称U&G)理论,他将媒介接触行为概括为一个“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媒介期待——媒介接触——需求满足”的因果连锁过程。卡茨重点分析了受众接触媒介的动机和传播满足的需求,正如麦奎尔所说:“不是研究传媒对人们做了些什么,而是让我们研究人们通过传媒界做了些什么”。

微信是基于“第五媒体——手机”的一种信息传播即时通讯软件,其应用功能十分丰富:有以免费的“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信息”为交互方式的人际传播应用;有以便捷的“摇一摇”、“附近的人”、“朋友圈”为核心的虚拟社交应用;有以主动的“扫二维码关注”、“公众号”推送为主体的大众传播应用,还有“微信红包”、“微信支付”、“地理位置定位”等附加服务。美国传播学者卡茨认为“受众使用媒介有35种需要,可分为五大类:1.认知的需要;2.情感的需要;3.人际整合的需要;4.社会整合的需要;5.缓解压力的需要。”基于卡茨的分类,微信的“使用—满足”亦可分为以下三个大类别:1.“工具——使用”满足,作为信息沟通、资讯获取和娱乐消遣的工具价值;2.“心理——情感”满足,作为聚群抱团、安全社交和炫耀窥视的主体心理;3.“社交——参与表达”满足,作为虚拟社交建立、发起和反馈的人际交往需求。

一、“工具——使用”满足

作为工具的微信,主要满足了用户三个方面的使用需求:一是免费的沟通交流工具;二是个性化、分众化的资讯工具;三是娱乐消遣工具。

1.免费沟通交流工具

移动互联的发展为微信的诞生和成功奠定了技术基础,多媒体信息传播摆脱了对PC的依赖,并在手机平台得以实现。以手机为主要载体的微信,有效地将文字、语音信息、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格式的文件纳入到了日常的网络人际沟通。习惯了在PC上使用QQ的用户发现在手机上也有同样功能强大的即时通讯工具:免费的语音、文字沟通,图片和文件的即时发送和接收,更重要的是这一切都是在作为随媒体的手机上实现和完成的,网络人际关系第一次如此亲密、方便地接近用户本身,而稍显延时的语音通信丝毫没有降低人们使用微信语音功能的热情,这事实上建构了一次十分成功的媒介延伸——微信向用户的零距离贴近。

2.个性化、分众化资讯工具

微信公号将手机自媒体推上了大众传播的舞台,自媒体、分众是微信公号传播的重要特征,并通过“扫码关注”实现了用户的自主选择:一方面公号所有者根据自己的专长和对受众的洞察进行个性化的内容生产,而不是竭力去满足所有的受众;另一方面受众根据自身的兴趣、需求和爱好选择关注不同的公号,获取自身感兴趣的资讯,并通过评论等手段反馈和影响到内容生产。在海量信息的时代,不同的微信公号提供了更多的关注选择,受众更方便地找到了细分、系统的专业信息,满足了个体对差异化信息的需求,而顺畅的反馈渠道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3.娱乐消遣工具

微信作为一个丰富的应用平台,给“低头族”提供了机不离手的充分理由,有移动互联的地方,人们都作“低头看屏幕”状,“分享动态”、“刷朋友圈”、“点赞关注”、“ 抢红包”,一切都那么的自然而然。“通过盯住屏幕的方式,把零碎的时间填满,他们的视线和智能手机相互交感直至难分难解”,微信充分地开发了娱乐和消遣的价值:一方面,虚拟社交在微信中通过“点赞”、“评论”、“分享”的娱乐化方式被建构到了手机终端,社交变成了一件充满喜感和习惯性的拇指运动;另一方面,对于拥有大把时间的年轻人来说,有效地打发时间、有意义地消遣生活是玩微信的重要目的,并顺便在其中找到了个体的存在感和归属感。

二、“心理——情感”满足

作为调适心理的微信,满足了其用户三个方面的心理需求:聚群抱团心理、社交安全心理和炫耀窥视心理。

1.聚群抱团心理

“圈子”是一个社会人生存发展的重要外部环境,主要包括亲戚、朋友、同事、同学和其他社会关系。毫无疑问,这些关系有强有弱,需要不断地维护和整合,而繁忙的社会生活和复杂的个体内心常常阻碍了这些关系的整合和维护,微信的出现恰好给出了方便的、快捷的解决手段,个体的关系空间迅速地在微信上编织,并用于排解心理孤独的不适。“微信通讯录上的‘熟人社区、‘ 朋友圈正是基于群聚心理上的互相依靠、取暖,保证用户更快地建立个体身份,并实现以自我为中心的社群融入。”群聚心理的存在和维持往往是在亲情、友谊、合作、兴趣的关系基础之上形成的心理团抱,进而实现在复杂、变动社会环境下以“共同体”形式聚团面对和相互安慰、倾诉。

2.社交安全心理

日本传播学者中野牧提出了“容器人”的概念,这类人在现代社会中因为过度的媒体依赖,开始逃避“面对面”的社交,使自己处于某种孤独状态。然而,为了摆脱孤独又需要社交,但却不希望被社交对象深入内心。“容器人”们期望建立活跃的社交网络,但同时保持一定的接触距离和心理安全。于是,需要一种媒介,既要满足解决孤单的社交沟通,又能保持一定安全距离,这便成了人际关系的最佳选择。微信社交无需面对面的沟通交流,避免了现实社交的各种尴尬和不适,而情绪在微信中却可以通过“表情包”和各类符号精彩地表达,这正说明了微信更契合人们既向往摆脱孤独又保持自身安全距离的社交心理。

3.炫耀窥视心理

微信“朋友圈”是个充满着世俗气的“名利场”,各种炫耀层出不穷,各种点赞毫不吝啬,不仅满足了阅读者的窥视心理,更满足了传播者的炫耀虚荣。手机照相与微信分享的无缝对接使得各种炫耀变得直观、方便和可信,我所看见的即是你们能看见的,一切以分享为目的传播充斥了朋友圈,从美食到风景,从心情到购物,从娱乐到艺术,夹杂着心情的视觉图片如潮水般一波波涌上网络,而汹涌如涛的传播背后却是微信用户自我炫耀和自我表达心理的极大满足。同时,作为受众的阅读者通常也被朋友的生活状态所感染,因为窥视心理的驱动不停地刷着“朋友圈”,消费着社交关系人的各类炫耀,点赞、评论并自己发朋友圈,传者与受者相互激发并形成了微信用户对朋友圈的深深依赖。

三、“社交——参与”满足

作为虚拟社交参与工具的微信,系统地满足了用户从“社交关系建立、社交内容发起和社交反馈互动”三个层面的顺畅衔接。

1.社交建立——“摇一摇与附近的人”

寻找社交突破和建立新的人际关系是人类社交的基本冲动,而这种关系的获得在传统社交状态下常常需要付出极大的时间成本和心理成本,并且有时效率低下。微信通过“摇一摇”、“漂流瓶”、“附近的人”等建立联系的便捷方式,使得社交关系的建立变得异常轻松,且成本低廉。当猎奇、无聊和零成本在微信的虚拟空间神奇地合为一体,身份异同的用户都义无反顾地掀起了微信交友的热潮,虚拟社交的方便不仅满足了大批社交能力贫弱用户的需求,更满足了求新求奇用户的社交欲望,并最终推动了微信用户的高速增长。

2.社交发起——“晒日常与分享”

社交关系是需要不断地发起话题和活动来实现关系维护和巩固的,微信“朋友圈”恰是这样一个自我表达的秀场和互动反馈的虚拟空间。自我秀场是需要自我表露(self-disclosure)的,也称自我揭露,是个体表达情感、想法与观点的窗口。自我倾诉和满足、自我认知以及社会交往是个体进行自我表露的主要动机,而微信“朋友圈”刚好能通过“自我表露”来满足用户的上述需求:用户的生活状态、个人心情以及态度观点通过拍照、写心情、分享文章等手段在“朋友圈”表露并传播,而微信好友便可在其“朋友圈”看到发布的内容,并进行点赞和评论。话题发起到态度反馈高效有序地运行着,“朋友圈”事实上就是可倾诉的社交平台,吐槽自己不满的事,与朋友分享开心的事,或干脆通过自拍、实录晒生活状态。微信“去中心化”的传播方式给了个人充足的展示空间,点赞或评论也给用户带来了心理上的满足和奖励。

3.社交反馈——“点赞与评论”

社交是个互动的过程,单向度的传播在虚拟空间变得不可容忍,越来越多的人成为网络上的“熟人”。在虚拟交际中,人们会发现可以很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动态和心情,而且更容易收获社交对象的好评与互动,这又传导回传播者并进一步激发传播热情。人们不用考虑点赞和评论可能带来的尴尬,越来越多不擅言谈的人倾向于虚拟交际的互动,轻松的点赞和评论使得虚拟社交互动变得高效、快捷,且成本小,不仅维护了已有的网络社交关系,更为自己的话题发起收获了潜在的支持者,虚拟社交关系的维护和编织事实上成为了一项简单且充满魅力的交际选项。

结论

微信建构了新的传播空间,有以多点互动的方式实现的一对一的人际传播,有以一对多的公众账号传播,更有在微信群内进行的圈子传播,并通过各种应用满足了微信用户在“工具——使用”、“心理——情感”、“社交——参与表达”等方面的使用需求,具体表现为在工具使用领域满足了用户信息沟通、资讯获取和娱乐消遣的价值追求;在社会心理层面,满足了用户聚群抱团、安全社交和炫耀窥视的主体心理;在虚拟社交方面,满足了用户社交建立、发起和反馈的人际交往需求。

参考文献:

[1]刘振声.社交媒体依赖与媒介需求研究[J].新闻大学,2013.01 (119)

[2][美]丹尼斯·麦奎尔,斯文·温德尔.大众传播模式[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75)

[3]张国良.传播学原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210)

[4]刘虹利.低头族群体不断“壮大”,带来安全和健康隐患[N].南方日报,2013-12-15.

[5]梁丽君.透视微信圈子空间中的公众意见生态环境[J].视听,2015(06):153-154.

[6]张钰.微信依赖研究——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J].科技传播,2014(21):57.

猜你喜欢
工具社交微信
社交之城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波比的工具
波比的工具
“巧用”工具
微信
微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