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一直是基础教育的重要阵地,但由于受经济条件和地域自然环境的限制,很多农村学校的教育设施非常简陋,跟大城市的现代化教学设备没法比,但是农村也有农村的优势,农村的孩子普遍生活能力比较强,善于观察生活,能够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切入点,所以作为老师,应该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灵感,打开写作的大门。我们都知道,学生由于知识水平有限,在写作的过程中离不开老师的指导,眼下很多老师也在不断探索作文教学的方法,但在此过程中却忽视了自身写作水平和教学的提升,这与新课标所倡导的教学观背道而驰,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必须走进生活,师生共同提高。
一、观察生活,自由抒发
观察生活,认识生活,是获取作文材料的常用方法。平时笔者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在实践活动课上,尽可能将学生带出课堂,到实际生活中观察,在观察中积累素材。例如:教学《美丽的家乡》这一单元时,笔者带领学生到校外感受家乡秋天的美丽,用笔描写秋天的景色,以此表达赞美家乡、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同学们都熟悉宗璞的《紫藤萝瀑布》这篇散文。学生感受到的是文字带来的美感,笔者会让同学们收集一些自己认为比较美丽的画面,简单叙述一下,因为没有束缚,所以同学们都热情高涨,有的说春天的白玉兰盛开很美丽,有的说嫩绿的麦浪很漂亮,在这样轻松的氛围下学生才能打开思维的闸门,接下来,笔者让他们把自己看到的场景用文字记录下来,没有问题要求,没有字数限制,可以畅所欲言,本来笔者以为学生会写成小作文,但此次写作大部分学生都写成了大作文,而且比课堂描述得更好,无论从修辞手法还是语句运用都进步不少,这让笔者深深地意识到,之前学生写作难,言之无物是因为脱离生活,束缚太多,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时刻注意贴近学生实际生活,走进他们的内心,挖掘生活的细节感悟。
二、走进生活,重视积累
在农村没有浓妆淡抹,没有人为雕饰,只有实实在在的“朴”和“真”。朴实勤劳的农民和大自然的山山水水,如果老师能够正确地引导,生命的灵性与活力能得到凸现,独特的感受会油然而生,童真童趣会获得释放,你看学生写的农村的《秋》:走进田野,金黄色的稻穗儿弯了腰,轻吻着大地。农民们,早已手挥镰刀,将一株株稻穗割了下来,虽然忙得汗流浃背,却仍面带灿烂的笑容。几只活泼可爱的小鸟也没闲着,都卷起袖儿,弯着腰儿,将一束束掉落的稻穗拾了起来,向父母“献”出了一份“功劳”。走过了田野,踏进清香扑鼻的晒谷场,放眼望去,只见堆积成山的金灿灿的谷子呈现在眼前,瞧,这些都是农民伯伯辛劳的成果啊。真可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如,生活是最直接的素材来源。在农村这样的场景比比皆是,只要学生能够从这些看似平常的事情中找到切入点,让学生到劳动中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领悟生活,这样才能得到第一手习作素材,为习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只要我们平时留心观察农村生活,农村孩子的笔下一定会不断流淌出富有农村生活底蕴的美文!
三、师生合力,提高写作水平
也就是说在平时学习中只有大量地读书,才能增加自己的阅读面,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阅读可以培养人文精神和高尚的情操。学好语文、写好文章,无非两条:一是广泛地阅读,积累大量的语言,增加写作素材,其实农村学生的生活范围要比城市学生广,虽然没有游乐场和公园,但在他们身边所接触到的事情五花八门,捞鱼,捉蟋蟀、捕鸟、逮青蛙等等,能够从中得到乐趣,更容易让学生写出真情实感。二是经常接触社会生活,开阔知识视野,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接受正面的情感教育。新课改在加强学生课外阅读上做了很大改变,在选修教材上加入了大量优秀篇目,这就给学生课外阅读起到了指引作用,通过大量的阅读,学生就能获取各种各样的知识,同时在大量的阅读过程中,学生产生了语感,激发了灵感,有了语感和灵感,作文就会水到渠成、自然流泻,作文就是很轻松的事了。
总之,通常我们看到的写作课就是老师在黑板上写出题目,说出要求,简单指导几句就完了,这样闭门造车如何让学生能够写出生动的文章。学生写作能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的教学方法,另一方面就是老师要经常写下水文,不能居高临下地对待学生的作品,自己都写不出一篇像样的文章,如何要求学生笔下生辉。教师与其他职业不同的就是为人师表,只有老师的写作能力和教学能力不断提高,才能帮助学生提升语文素养,学生的向师性决定了老师必须在平时的教学中起到示范作用。只要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有一个不停思考的大脑,有坚持不懈的毅力,那么作文必会结出丰硕的果实。“问渠哪得清如许”,融入生活、品味生活,写作的源泉就不会枯竭;有了阅读的养料,作文之花便长久开放;有了思想来导航,写作就会驶向成功的彼岸。
(韩兴智 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新墩镇中心学校 734000)